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逝者|悠悠《牧笛》已远去,世上再无陆春龄

逝者|悠悠《牧笛》已远去,世上再无陆春龄

2021-07-08 03:17:43

本文由空藏动漫资料馆自媒体平台首发,谢绝洗稿,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陆春龄先生于2018年5月22日上午8时30分逝世,享年97岁。


▲ 陆春龄(1921-2018)


陆先生的名字在中国音乐界如雷贯耳,但是对动画爱好者来说就显得陌生了。幸好有那部水墨动画片《牧笛》——影片中悠扬动听的笛声正是由陆春龄先生演奏的。当年,“此曲只应天上有”



▲《牧笛》精彩片段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后来也有各电影制片厂和独立动画家尝试过水墨风格的动画,本篇暂不讨论),天然地携带着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基因——淡雅的情趣、悠远的意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相应的,作为动画影片的一种,水墨动画的视听语言也要别出心裁



在动画艺术家特伟的主导下,《小蝌蚪找妈妈》后的水墨动画片不再以儿童为主体受众,对叙事性的追求也放在了形式语言之后。这样一来,对白、旁白或多余的音效都会对影片的意境造成干扰和破坏,所以之后的《牧笛》《鹿铃》《山水情》都转而强调音乐的重要性,极力追求“声画交融”的效果


1962年,特伟根据作家邱勋的小说《微山湖上》创作了动画剧本《牧笛》,随后带领摄制组主创前往广东水乡深入生活。期间,特伟向作曲家吴应炬提出了对音乐的要求:“希望音乐和画面水乳交融,浑为一体,就像血液在脉管里流通一样,是完整的有机体,而绝不像贴标签、附加上去的东西。


▲ 1962年,《牧笛》摄制组在广东肇庆出外景,左起:特伟、吴应炬、戴铁郎

 

斟酌再三,吴应炬决定以南方的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进行发挥,影片的主题旋律“牧笛”就是根据江南民歌的一段音调延伸开来的。另外,吴应炬还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情调氛围,甚至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音效:用扬琴表现清脆的溪水声;用三弦表现水牛喷响鼻时的欢脱;用高胡高音区模拟黄莺的鸣叫;用铜板琴、钢片琴表现梦境的缥缈……加上扬琴独奏和西洋弦乐合奏,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视听盛宴。


▲ 吴应炬(1926-2008),著名作曲家,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代表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孔雀公主》《草原英雄小姐妹》《天书奇谭》《火童》《葫芦兄弟》《十二生肖》等。


那么,贯穿始终的“牧笛”由谁来演奏?吴应炬向特伟力荐陆春龄。

 

后来被誉为“中国魔笛”的陆春龄并不是什么名门世家子弟,而是一个生于上海弄堂的普通孩子,能够师从邻居皮匠学习吹笛子完全出于机缘和兴趣。因为家境贫寒,陆春龄年轻时曾在江南造船厂当车工,也曾以踏三轮车和当出租车司机谋生,他所热爱的音乐活动只能在工作间隙进行,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他的音乐则是绝佳的淬炼。


▲ 陆春龄是中国录制唱片最多的笛子演奏家

 

十几岁时,陆春龄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与友人组织了“中国国乐团”,1953年参加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成为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1954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任教,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笛子终于走上了独奏的舞台。1976年,陆春龄正式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他一边演出,一边教学,艺术不断精进的同时桃李满门。


陆春龄还长期四下走访,整理民间流散的竹笛曲目,自己也保持着很高的创作热情,经他整理和创作的《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江南春》表现的正是江南水乡的情调,与《牧笛》所要呈现的意境如出一辙。因此,陆春龄成为了吴应炬和特伟眼中的最佳“牧笛”演奏者。而陆春龄也欣然应允,在条件简陋的录音棚里挥汗如雨地完成了《牧笛》的录制,他演奏的笛声忽而清脆悠扬、忽而高亢奋进,他所擅长的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各种技巧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 《牧笛》中的高潮戏份

 

可惜的是,,虽得以公映但遭到了空前的批判,“十年浩劫”里更是被打入冷宫不得翻身。直到1970年代末,《牧笛》才得以重见天日。


1979年,《牧笛》首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欧登塞获得第三届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 丹麦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

金质奖奖杯


1980年,特伟携带了包括《牧笛》在内的几部中国动画精品赴美国讲学,《牧笛》的审美意趣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下同样得到了欢迎;

 

1981年,手塚治虫代表日本动画协会邀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赴日本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水墨动画的独特表现手法引起了日本同行浓厚的兴趣,后来高畑勋曾表示,他在《我的邻居山田君》《辉夜姬物语》中使用的大量“留白”手法就是受到了水墨动画的启发……


▲ 日本动画杂志《Animage》1981年出版的

“你好!中国美术电影动画特刊”(选页) 

网友@阿麒麟 提供

 

几十年过去了,《牧笛》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举世公认,但特伟和陆春龄这两位主创却鲜有再见面的机会。直到2003年,《牧笛》制作完成40周年时,二位老人才在特伟家中重逢。此时,特伟已年近九十,陆春龄也已经83岁了。激动之余,他们一边重温了《牧笛》,一边回忆着40年前的往事,老当益壮的陆春龄还当场为特伟演奏了一曲又一曲。


▲ 2001年1月,陆春龄与特伟重聚

 

《牧笛》也是特伟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他曾说:“凡艺术作品,必定不是自然的模仿。”这也这是《牧笛》所指向的艺术境界——“从画面到声音都不是摹写自然,而是站在自然之上,进行大胆创造,把观众引向深邃的艺术境界。”

 

2010年2月4日,特伟逝世。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依旧播放着《牧笛》的主题旋律。


▲ 特伟晚年自画漫像

 

2017年是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0周年,又正逢陆春龄从艺90周年。5月29日,上海音乐学院为此举办了“陆春龄笛艺90春音乐会”,陆春龄的弟子们纷纷登台演奏老师的代表作,当时96岁高龄的陆春龄也亲自吹奏了《节日舞曲》。


(图源:网络)


2018年5月22日,陆春龄仙逝。两位老人又可以在天堂相聚,共赏《牧笛》了。

 

同时,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其余诸位《牧笛》主创:钱家骏(导演);吴应炬(作曲);李可染(造型风格设定);方济众(背景设计);秦一真、方澎年(绘景)……


▲《牧笛》部分主创在广州星湖出外景,段孝萱提供

左起:吴应炬(作曲)、段孝萱(摄影)、

方澎年(绘景)、林文肖(动画设计)、秦一真(绘景)、

方济众(背景设计)、邬强(动画设计)、

戴铁郎(动画设计)、矫野松(动画设计)



参考文献:

1、冰夫:《诗画·意境·旋律——水墨动画片<牧笛>音乐赏析》,《美术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2、王晓君:《情牵<牧笛>乐两老》,《人民日版·海外版》2003年5月20日。

3、张松林、贡建英:《特伟和中国动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END-

随手转发至朋友圈,分享您的感动和收获




点击关键词,更多精彩

动画设计 | 角色表演 | 哪吒闹海 | 葫芦兄弟 |

 悼念陆青 | 知乎LIVE | 动画采风 | 九色神鹿 | 

国漫风波 | 动漫巡礼 | 致敬经典 |

  阿凡提与奥斯卡 | 动画人的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