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人,
在苏州已经呆了十几年。
说起“赖”在这里不肯回去的原因,
他说:我也没办法啊,
刚刚起身想走了,
又有一样好吃的上市了。
那就再呆一段时间吧,
吃完这个再走。
谁知道从年头吃到了年尾,
然后,又是一年。
死循环,无解啊!
我特别理解他说的这种心情,
其实就是一种无(fa)奈(dia)。
想想也是,
过完了春节,
就一路吃到了现在。
鲜嫩爽口的春笋,
亭亭玉立的碧螺春,
柔软多汁的枇杷,
酸爽入夏的青梅。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在苏州这样一个文采风流的地方,
又怎会只有美味呢?
这里的人不一定喜欢远方,
但诗却总是不缺的。
墙根新笋看成竹,
青梅老尽樱桃熟。
一首诗,
把三样美味都写进了。
入山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撞入眼帘的翠,
扑面而来的香。
而有些农谚,
虽不是出自诗人之口,
却也是朗朗上口、意境满满。
就像这一句:
“小满枇杷半坡黄”
那你知道,
“小满枇杷半坡黄”还有下一句吗?
先说一个故事。
明朝的时候,
有个上海松江人,
有一回游历到了苏州。
就在苏州的西山岛上,
吃到了一种水果。
结果,
居然停不了口了。
也不知道,
他是不是想起了苏东坡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下就写了这两句:
若使太真知此味,
荔枝焉得到长安。
杨玉环,号太真,
她喜欢荔枝是出了名的。
而写下这两句话的,
也不是一般人。
这位松江人名叫徐阶,
官至嘉靖朝内阁首辅。
干过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
斗倒了严嵩。
在他眼里,
他吃到的这个水果,
可比荔枝好吃多了,
以至于他甚至于有这样的自信:
杨贵妃要早知道这水果,
就没荔枝什么事了。
徐阶说的,
正是刚刚上市的ta
小满枇杷半坡黄,
夏至杨梅满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