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乡土植物|讲真,枇杷和琵琶原来是一回事

乡土植物|讲真,枇杷和琵琶原来是一回事

2021-01-01 01:35:49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刚采摘好的等待出售的新鲜枇杷(图片:本文作者)

出自宋代戴复古的这首《初夏游张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夏时节,枇杷成熟之际的大好田园风光。正值江浙一带枇杷采摘上市,作者在野外采集时偶遇了一片枇杷林,脑子里便一下子浮现出这首古诗。饥肠辘辘的一行人看着满树金黄,垂涎欲滴,看样子今年是个产量大年,去年冬季的花期并未受到寒潮的侵害。忙碌的果农招呼我们采摘品尝,酸甜多汁的果实和热情好客的老乡瞬间将我们的疲惫一扫而空。

1
枇杷和琵琶是什么关系?

仔细端详手中的枇杷,隐约可见5室子房,籽却不定数,也许是因为品种的缘故,早已看不出乐器琵琶的样子,一些梨形果形的倒是很像——这是我听说过的,流传较广的关于枇杷名字由来的说法。

但也有观点认为,枇杷的名字是来源于琵琶演奏方式,如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又因为这类乐器多由木头制成,故也作枇杷。


事实上,最初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古代琵琶是圆形的,晚出的琵琶是梨形的,水果枇杷与乐器琵琶在形状上相似或许只是一种巧合。虽说“枇杷”一词最初用来指代过乐器琵琶,但是到后来,“琵琶”作为乐器的名字逐渐得到确定,而“枇杷”则逐渐演变成水果的名字。除了读音一样外,用于书写方面已经不会引起误会了。

2
好吃的枇杷竟然是一种“假果”?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是蔷薇科枇杷属的模式种。枇杷属植物约有30种,均分布于东亚的温带至热带地区,是典型的东亚分布属,我国约有14种。枇杷如今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以及日本、东南亚均有栽培,但野生种主要分布于重庆南川县和湖北宜昌。


枇杷所在的蔷薇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大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美味可口的水果,如桃、李、梅、杏、樱桃、苹果、梨、山楂、草莓等均是来自这个家族。蔷薇科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传统分类学家根据花和果实构造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亚科,分别是绣线菊亚科(蓇葖果)、蔷薇亚科(瘦果)、苹果亚科(梨果)和李亚科(核果)。


位于苹果亚科的枇杷就是一种典型的梨果,果皮是由花托与子房壁愈合,共同发育而来,相对于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真果”,枇杷这样的梨果就是所谓的“假果”了,因为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子房以外的结构——花托的参与。

▲最新的蔷薇科分子研究成果(图片来源:多识植物百科)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较新的系统学研究,传统的蔷薇科四亚科的划分方式其实是很“不自然”的,无论是叶绿体还是DNA序列的结果都不支持基于果形界定的亚科,取而代之的是仙女木亚科蔷薇亚科和桃亚科三亚科系统,传统的苹果亚科变为苹果亚族进入桃亚科。

3
听说枇杷能治病?

不知吃过枇杷的你有没有仔细观察,每个枇杷果子内有五个“小室”,这便是“子房”的所在,每个小室内通常有1枚种子。与薄薄一层果肉相比,枇杷种子的比例似乎有点过大,以至于让部分吃货产生了想吃枇杷种子的想法。

枇杷种子到底能不能吃呢?实际上枇杷种子里含有苦杏仁苷,进入体内后会被水解,产生剧毒的氢氰酸(HCN),这是枇杷种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用以毒杀贪吃的昆虫和其它小动物。不过好在苦杏仁苷的含量和转化效率均有限,且氢氰酸能够被人体代谢,故一般没有中毒的风险。但是虽然不致命,也最好别这么干。


枇杷叶中同样含有苦杏仁苷,从中转化而来的氢氰酸,能麻痹抑制呼吸中枢系统,从而起到平喘止咳的作用。一些止咳药宣称的“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疗效真相大多是如此。

4
冬季开花为哪般?

枇杷是一种常绿阔叶的小乔木,冬季开花,次年初夏果实成熟,这是一种非常反常规的操作。因为冬季开花的话,能为它传粉的昆虫就非常少了,传粉失败的话,就很难结出美味的果子(当然有些枇杷品种自交传粉也是可以结果的)。因此,枇杷的优良产区主要还是在冬季比较温暖的南方。

枇杷树四季常青、大而革质的叶片、冬季开花次年果熟的节律都暗示着它热带起源的身份,当然,枇杷树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还是非常好的,冬季短暂的零下10度都不是问题。因此,在很多地方即便结不出果实,用来欣赏也是不错的。

枇杷树小枝、叶背、花序和果实均不同程度的被毛,这些细密的绒毛可以缓冲压力,阻碍毛虫蠕动,是常见的防范措施。但这些绒毛也成为了一些人的过敏原,所以我们在采摘和食用枇杷的时候,应注意规避。



辰小山

5分钟前:

从4.11开始,我们将在一年时间内发布210篇原创的华东乡土植物系列微信文章。本文是该系列的第16篇。该写作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编号:18dz2306500)的支持,所有内容将与科委平台“科普云”共享),感谢大家支持与关注。


·END·
 

上海辰山植物园

您身边的绿色博物馆!

微信号:csnbg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