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出来过一次,点击率很低。我怀疑以下这些文字是不是有点难理解?要不要我下次换个方式写写,写的通俗点?
律和古琴研习社的理念
其一,就传承方式而言:
在中国古琴漫长的传承中,师承方式以传统文人传承体系为主。琴艺为先秦“六艺”(礼乐易御书数)和后世“君子四艺”(琴棋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的古琴传承体系,取友人宋文庭的见解,常见的有三种:学院传承、文人体系传承、艺人体系传承;不同体系各有自己的客观长板和短板。特别是近代受艺人体系的影响,会使得古琴更像一门获得饭碗的手艺,学生也很像传统师徒关系中老师的私人财产(可自行脑补电影陈凯歌《霸王别姬》和吴天明《百鸟朝凤》中的师徒体系)。
作为“律和研习社”而言,我们能否建立一种具有开放和人文关怀,平和平等的古琴学习与交流体系?(类似开放的、可以选课、择师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也希望能够慢慢实践。
其二,就古琴门派而言:
古琴不同派别各有特色,大家公认的老一辈高水平琴家亦是各有独到之处,如管平湖先生高古遒劲的出音,吴景略先生的旋律,张子谦先生生动的气韵和节奏(成公亮先生语)。如果追踪这些老一辈琴人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多有不同老师、朋友之间的交流,不同流派和艺术门类之间的学习融汇。民国时期的成都“律和”琴社、上海“今虞”琴社也都是给好琴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摒弃门户偏见,互相交流提高。
我们也希望“律和古琴研习社”是这样的一个服务琴人的平台。每个琴人能调整好自己的空杯心态,能够独立思考,互相则其善者而不断精进。
其三,就运营成本而言:
“律和研习社”所依托的北京律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希望能够从产、学、研到维修服务等环节做垂直整合,以有效降低琴社的运营成本,最大程度上回馈琴友,此外尽可能提供更为多样性的服务。
由于北京这个地方的房屋租金较贵,京城大一点的琴馆是不大正视大学生、青年白领为目标客户群的。不过在知识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上,有多少财富并非为合适的衡量标准。孔子办学有教无类,年轻有为的穷学生一堆一堆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提升自身运作和匠人的垂直整合能力来惠及琴友,能够更好的致力于古琴技艺和文化的传承,让大雅之国乐发扬光大!
年轻的老师和朋友们
我们琴社目前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年轻老师朋友包括:顾日存、袁楠、卢一、李东屹、申文昊(按照我认识的顺序)。
顾日存老师
袁楠老师
卢一老师
李东屹老师
申文昊老师
这些朋友们都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不同于中国艺术圈里大量的“江湖”型选手,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其中顾日存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工学学士;袁楠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卢一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李东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博士。申文昊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他们分别受教于曹华、邓红、金蔚、纪志群、贾建军、陈长林、任静等老师,有的琴艺精深专一,有的博采众之长。
古琴虽然不是大家的大学专业,但对古琴艺术的热爱使大家愿意教学相长,为古琴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其中顾日存、袁楠早年辞职创业,开启了以教琴为业的创业生涯。卢一利用学业的之余教琴,申文昊和李东屹牺牲下班后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提供古琴教学服务。
古琴在纯技巧上的要求相较钢琴与琵琶等乐器简单,而更多需要人生的阅历积累和文化底蕴作为抚琴如言,言之有物的基础。这些年轻人自小品学兼优,以高分考入名牌大学,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这种能力是“律和”古琴研习社作为传统文人传承型的琴社非常看重的。琴人从不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艺人”。也许若干年后,以他们的基础和不断的努力精进,有成为“学者"的潜质。
这些年随着国学热升温,在古琴与国学这个领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景象。我想原因之一是普通社会大众的认知有限,披着国学大师的外衣很容易招摇撞骗。再者相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古琴与国学虽然难精深,但入门门槛并不高,看过两三年本书就自封“大师”的比比皆是。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复兴总不可避免要经历的混沌阶段。相信在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中,这些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中青年人将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中流砥柱!因而这里,我们再隆重的推出一下我们的各位老师:
律和琴社|师资介绍 顾日存老师——习琴无一日辍耕
律和琴社|师资介绍 袁楠老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律和琴社|师资介绍 卢一老师——和顺于中
律和琴社|师资介绍 李东屹-静心净念
律和琴社|师资介绍申文昊:以琴辅仁,立德立身
课程咨询请联系:
素喜
律和古琴研习社
律吕人和,不忘初心
微信公众号ID : lvheguqin
淘宝:王宁古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