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上)

2022-06-24 21:42:29

(根据3月10日果戈里书店“双语国学沙龙”演讲录音整理)


大家好!刚才传鸣介绍过了,我的本职工作是高中教师,隔行如隔山,所以我特别佩服作为大学教授的传鸣能和小朋友们那么好地交流互动,可我实在怎么不懂如何教小孩子。所以把这一个环节命名为“家长课堂”。当然也不是说我可以教给大家什么做家长的秘诀,而是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十一岁男孩儿的父亲,和大家一样面临着做家长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


“双语国学”这个事情源于今年元旦我和传鸣的一个电话。当时我在网上看到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诸葛亮的扮演者王洛勇老师用古英文朗诵的《出师表》,虽然一句没听懂,但真的是被那个声音深深地打动了。所以在和教英语专业的传鸣互致新年问候的时候,提起了这事儿,觉得不同的语言也可以那么精彩地传达情感和文化。

结果是意外引发了我们俩对汉语和英语教育的一波疯狂吐槽,吐槽结束之后总也该有点建设性的工作,于是商量有没有可能用我们各自的专业去做一点关于小孩子的教育的事情。传鸣建议我们一起讲讲双语的《三字经》,现在有一个很好的译本,是著名翻译家赵彦春先生翻译的。半小时后传鸣又给我打电话,说已经联系到赵先生并得到了他的首肯,赵先生很高兴在东北能有这种基础教育的传播。我被传鸣强大的行动力震撼到了,也很高兴一块儿进行尝试。


杨传鸣教授和小朋友一起读《英韵三字经》


不过有个问题,英语教育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开始才好,但对很小的孩子实在不适合成天讲道理,有口无心地背下来就挺好。

最后商量决定,如果大一点的孩子感兴趣也可以听听,但要面对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其实我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好的一个角色应该就是“同学”,而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投资人、保镖和监工的角色。孩子在背诵“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我们倒不一定去深入地研究,但孩子要是真突然想和我们畅谈一下人生,我们还是应该掌握这些话题的打开方式的。

今天我定的主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我们”,想表达的就是前面的意思,教育的过程中,这个“我们”是包含所有人的,绝不仅仅是孩子。


下面就要说说另一个关键词,“传统文化”。(这里我没有用“国学”这个词,因为现在“国学”的概念实在是太乱,可能还是用传统文化合适些。这个问题一会还会说几句。)我想说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近几年的“国学热”对传统文化是不是好事情?小孩子应该怎样接触传统文化?



我们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请大家看看这两幅照片,一个是江西婺源,一个是奥地利的一个小镇,哪个更漂亮呢?当然都漂亮,审美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换一个角度问,哪一个会让我们感到更亲切呢?我想绝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前一个。今天在座的孩子们都出生在城市,但是有些家长朋友可能会有农村的生活经历,这张照片虽然并不是北方的乡村,可能也会勾起我们的一些童年回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让我们想起初中就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会让我们想到一幅水墨画。


再比方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教授讲《琵琶行》的时候请了一位音乐系的同学在教室里给我们现场弹了一首琵琶曲,我没有学过任何的音乐理论,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就懂了什么叫“银瓶乍破水浆迸”什么叫“大珠小珠落玉盘”。要是听一首西洋音乐,可能也会觉得挺好听,但绝不会这么轻松地就感觉到那声音一丝一丝地渗进心里。


这就是传统,它不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成功的知识,不是什么可以获得回报的技能,它是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的生命必需品,它会融入我们的血液,写进我们的基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并不能比出个高下。不过我还是要说,身为中国人,在文化意义上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两张照片左边是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右边是国家博物馆的甲骨文。罗塞塔石碑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因为上面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使得人们有机会解读出已经失传一千多年的古埃及文,破译过程惊心动魄,都能写成一本很精彩的小说了,而一百多年前我们发现甲骨文时显得平淡无奇,因为上面的很多文字我们都认识,对于一些熟悉金石古文的学者来说更是似曾相识。

人类历史上,我们不是最悠久的文明,但生生不息地延续到今天,仍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明,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写的文字和三千多年前刻在甲骨上的一脉相承,我们的姓氏就是从祖先那里沿用了几千年的姓氏。


现在,我们看着好莱坞的电影,听着全世界的流行音乐,吃着哪里都是一个味道的麦当劳,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像。但是,越是一体化趋同化,每个民族就越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是谁?唤醒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离不开传统文化,也不应该远离传统文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