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音乐
交流创作
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王范地先生琵琶教学艺术参悟
王范地先生琵琶教学艺术参悟
2023-05-25 17:04:50
wangfandi
w
angfandi
琵琶教育家
王范地
我不是大师,不要称我为王派艺术风格
“
王范地,浙江镇海人,1933年生于上海,中国资深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荣誉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师从琵琶专家马林生、李廷松、江南丝竹专家陈永禄。
五十年代起就活跃于国内外舞台上,曾赴前东德、保加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前苏联、法国、菲律宾、前西德、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国际民间器乐比赛中荣获金质奖早。
六十年代起开始从事琵琶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已培养了数百名琵琶演奏员和教师,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琵琶硕士研究生,王教授的不少学生现在已成为演奏界和教学界的骨干。他经常应邀到各地音乐艺术院校授课讲学,并开拓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演奏和教学理论,发表了《琵琶演奏技术及教学的基础理论》、《琵琶右手训练的几个间题》、《琵琶右手动作形态和音质的关系》等论文。2003年出版了由女士主编的王范地教授演奏和教学成果的专著——《养和集》。此集收录了他的主要论文,其中有的文章已被译成日文,在日本的琵琶刊物上刊出。1991年他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作为访问学者赴日进行中国琵琶和日本萨摩琵琶之比较研究,他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王范地的演奏淳朴、真挚、深沉含蓄、讲究神韵,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在风格、曲情、韵味上都拿捏得恰到好
处,他的演奏既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成就,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在众多琵琶艺术中独具一格。王教授曾创编了《红色娘子军随想曲》、《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澜沧春晓》等琵琶独奏曲。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总公司为他录制了琵琶独奏传统乐曲专辑唱片及录音带; 1988年台湾福茂公司录制了《王范地琵琶专辑》;2003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了《王范地琵琶艺术》CD专辑。
王范地老师的
谦逊
王范地教授集演奏、教学和理论研究于一身,并对中国多种民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在其丰富的艺术实践中,对琵琶演奏、创作、教学研究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每当有人将王范地老师称作大师,并称他的音乐为王派艺术风格时,王范地老师总会强调
“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一名在琵琶领域有一些研究的专家”,“不要称我为王派艺术风格,不要立派别”。
如若你写成了文章,他也会细心的将标题或者文中出现的“大师”两个字划掉。虽然以王范地老师的成就,称为“大师”,毫不为过,但是老师的谦虚是发自内心的,而这样的心态也是让已经七十多岁的他至今还对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始终抱着谦谦学子的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
应该说,王范地老师研究所涉及面之广,完全超出了琵琶领域,他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并将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琵琶的演奏与教学中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琵琶教学系统。因为有丈夫跟随王老师学习的有利条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坐一边听王老师上课,每次看先生弹奏进步的欣喜之余,也越来越感叹王老师的教学和演奏艺术。在见证了王老师的教学,惊叹老师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时,又深深的被他的音乐艺术魅力折服。从此,更喜欢听琵琶,更想了解琵琶,也迫切的想了解王范地老师的琵琶演奏和教学艺术。
对于很多演奏家来说,手疾是灾难性的,这意味着丧失演奏能力,中断音乐生涯。然而王老师不屈不挠的性格却将自己的病患转变成为了一笔财富,“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户,他却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在他右手出现疾病开始,王老师开始从各方面研究自己右手患病的原因,从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各个角度去探究琵琶的演奏方法,并为中国琵琶的教学研究领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演奏和教学理念。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是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音乐家。王范地老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当之无愧,“手疾”没有阻碍王范地老师在琵琶事业的发展,相反促成他深入探索其他学科领域,终究锻造成为一代琵琶教育和演奏的大家。下面我从旁观者谈谈感受到的王范地老师的琵琶教学艺术。
─
文:
王冰
刊登于︽
乐器
︾杂志
─
作为心理学家的王范地老师
共情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的精神分析流派中,非常强调治疗师与病患的共情能力。有时候治疗成功的与否,取决于治疗师是否与病患能有很好的共情。所谓的共情,即是治疗师能理解病患的痛苦,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接受他的异常行为和反应。病患只有感受到治疗师的共情,才能真正将自己的内心打开,与治疗师分享最为私密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了解真实的病患,找到帮助病患走出困境的办法。所以,治疗的成功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病患对治疗师是否真正信赖,而这种信赖大部分来自于治疗师的共情能力。在心理治疗领域对治疗师的这种能力有专门的训练和要求,但有些治疗师由于自身的问题,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达到与病患的共情。这种共情可能反应在眼神、手势、坐姿、表情、说话的语气等方面,病患会根据这些细节下意识的判断并决定对治疗师的谈话内容,开放的程度,而这恰恰是影响治疗的关键之处。
王范地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培训,但是他的几次坏手经历给了却给了他不可多得的一种“共情能力”。他能真切感受到专业演奏人士因罹患手疾而无法演奏乐器的痛苦。每一次面对因为手疾而痛苦不堪的学生时,王老师的特殊经历令他自然而然与对方产生“共情”,在他面对这些学生时,眼睛里流露更多的是理解和关心。同时他会将他的坏手经历毫无保留的讲给学生,是啊,王范地老师都坏过两次手,我这又算什么呢?学生忐忑不安的心情由此也放下了一半,感觉到王老师发自内心的理解他。紧张、焦虑和害怕的心情由此也轻松了一些,开始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信任老师。而这正是教学成功非常关键的第一步。经常有教师对王老师说:“我用了和您一样的方法去教学生,您说的话我也都和她说过,为什么您一说就能改过来,而我说却没有效果呢?”我想正是王老师的这种共情能力,让学生开始毫不犹豫的跟随老师、听从老师,从而也快速的反映在教学效果上。
借用沈洽先生的话,如果说王范地老师与学生的“共情能力”是一种“融入”,那么理性的分析学生的问题则是一种“跳出”,这种能力反映在王老师观察问题的敏锐度上。
王范地老师观察问题的
敏锐度
王老师的教学能力如此显著,得益于他知识的丰富。而他对其他学科如此深入的研究,则得益于他的“坏手”经历。自从两次坏手,反复治疗后,王范地老师开始研究体育运动学、创伤学、生理解剖等学科知识。他大量阅读了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料,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思考琵琶演奏动作状态中用力的科学性。如此庞杂的知识结构,加上天资聪慧,令王老师在教学中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内容,看到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多年经验的积累,锻炼了极其敏锐的观察力,经常十几分钟内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解决了学生多年的演奏问题。有一次,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突然的加长练琴时间,从每天一个小时变为六个小时,导致右手发生病变,只要一弹琴就疼痛难忍,医院将其诊断为“腱鞘炎”,医生警告该学生不得再演奏琵琶,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当先生带着这位心情无比沮丧的学生到了王老师家时,我们都当场亲眼见证了奇迹。王老师仅仅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调整了学生的演奏方法,学生弹琴时再无痛感,并在几年之后顺利举办了毕业独奏音乐会。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应用在琵琶领域,在古筝、三弦、扬琴、二胡等乐器方面,当其他专业的演奏者出现演奏障碍时,王范地老师都能一一为她们解决问题,有时候他像是一名渊博的教师,有时候又像是一名解除病痛的大夫,有时候又像是一名洞察你内心的心理治疗师,同时他又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王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当学生满怀喜悦与满足离开王老师课堂时,王老师也享受着教学的成就与快乐。但是,这并没有使王老师感到满足,相反,王老师对民族器乐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开始深深的忧虑,为了能推广所研究的教学理念,让更多的人获益,王老师始终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教学。
王范地老师孜孜不倦的
探求精神
成功的三要素:天赋+方法+努力。从乐团的演员到音乐学院的教授,从无名之辈到著名演奏家,从青年才俊到年届花甲。王范地老师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未有过松懈。王范地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王老师性格中追求完美的因素也促成了他教学和演奏的成功。
在教学上,王老师秉着
“
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
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的教学中从未有过任何懈怠。他的教学理念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实践,谈何容易。曾经有一名学生深受王老师的影响,在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在从事了一段教学实践后,该学生快要崩溃,因为在教学中总是出现问题,这位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差点丧失了当教师的自信。在如今教学中,有多少老师会认为学生没有学会是自己教学的原因呢?尤其是在以天赋衡量才能的音乐界。音乐天才当然有,但是又有多少真正的音乐天才呢?当学生“好”的时候,我们会沾沾自喜自己的功劳,但是当我们遇到所谓“不灵”的学生时,有多少老师敢于为学生负责呢?当我们无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某些问题呢?而当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时,有多少老师为了寻求自己的心理安慰将责任归罪于学生身上,打和骂,嘲讽的语言充斥着教学,很多学生也因此丧失了演奏的信心和乐趣。
而王老师却做到了,他在教学时,如若学生没有学会,王老师不仅仅是耐心细致地教授,更是细心琢磨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因为在他的理念中,学生学不会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他研究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观察每个学生的特质性格,分析学生的问题原因,也正是这种对学生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王老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他诚恳的说:
“医生是病人培养的,教授是学生培养的”
,也正因此,他对学生从未有居高临下的傲慢,而将自己与学生放置平等的地位,在教学中认真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意见,解答学生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他心中的理念从未有过改变。也正是这一份心态,促成了王范地老师研究出了《琵琶演奏技术及教学的基础理论》、《琵琶右手训练的几个问题》、《琵琶右手动作形态和音质的关系》、《教学语言和教学关系初探》等文章。这些文章在琵琶演奏和教学领域都具有开创性,走在了音乐领域研究的最前沿。
如果说王老师在教学中更多付出的是努力的话,那么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灵性。聆听王范地老师演奏的音乐,每一首曲子都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音色繁复变化手法,《塞上曲》的精妙律动,《月儿高》的大写意,《小月儿高》的精致,《寒鹊争梅》的诙谐有趣,《霸王卸甲》的英雄气概,在王老师的手中,琵琶赋予了这些乐曲生命,他们是鲜活的,他在演绎的似乎不是乐曲,他也让你忘记了他在演奏琵琶,从他的音乐中,你看到的是一幅幅的画面,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哀怨的女子,有悲愤的英雄,有失落的文人,也有可爱的小动物,你跟着他的音乐哀叹、喜悦、期盼、失落。我想真正好的音乐应该是让你忘却音乐的存在,忘却了他的技巧,忘却了他的美,而仅仅剩下感动。
感受王范地老师,为他的教学感动,为他的音乐感动!
▍
来源:《乐器》2010年第12期 作者:王冰
通 知
由北京中华传统乐会、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华国乐研修班即将于2016年7月18日—21日在中国音乐学院隆重举行,届时王范地教授将亲自授课,讲授有关
琵琶演奏技术及教学的基础理论、
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等方面的知识。
报名咨询: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www.bactm.org
中国音乐学院联系人:尹嘉琳
电话:010-64864526
邮箱:ccmusicjxjyxy@163.com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联系人: 常畅
电话:010-51611102 手机:18911348911
邮箱:cjl528@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推荐
王范地先生琵琶教学艺术参悟
如何避免关机提示请不要关闭计算机
琵琶《隐形的翅膀》我想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
【视频】紫竹笛VS苦竹笛 区别所在
名家名曲 | 赏析笛子名曲《牧笛》欣赏及新派笛艺探讨
明明是看《中国新歌声》,我却被民乐妹子圈了粉!
【最美中国风】中国十大古典乐器--萧
笛子教学:练习好方法
《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机遇
早讯 | 华兴资本今日港股挂牌;BOSS直聘公开招聘CFO或将赴美IP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