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只隔着一个ICU,
在这个抢救重症患者的主战场里,
每一分每一秒,对于生命而言,又何止千斤万斤重。
不过,千万别把这个地方想象的恐惧与害怕,
这里有阳光,也有音乐,更有一群奋斗在一线但凡有生的希望就会不顾一切的医者,与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与守候患者的家属们一起,Fighting!
今天要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华宁(化名),以及诊疗照护她的ICU团队的医护们。
这是华宁(化名)生命中第一次现场听琵琶演奏。
一首根据古曲六幺创作的琵琶曲,时而高亢、时而低吟,“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萦绕在她的耳畔。
那一刻,从内心迸发的感动,从音乐声中领略的希望,让她更加坚定信念,与死神做最顽强的抗争。
5月25日下午4时许,在浙医二院综合ICU一间单人病房内,华宁斜坐在病榻上,将头发捋顺,戴上眼镜,极有仪式感地等待着。
这会儿,抱着琵琶的年轻医生张心怡进来,朝她笑了笑坐下。于是,在这个面积12平米的ICU病房内,传来了那首古韵森森的琵琶曲。
病床旁,放置着维持华宁生命的心肺一体机ECMO。
“我何德何能,能够在此听到如此美妙的音乐。”听罢,华宁激动地伸出大拇指。
“您的手术一定能成功,加油!”说完这句话,心怡医生就抱着琵琶走出,连忙去呼吸科进行轮转值班。
这首歌颂大唐盛世的古曲,让刚从死神边缘走出的华宁,内心涌动出对未来强烈的渴望。
其实,这是心怡医生第二次与华宁碰面,但华宁已经不记得了。因为,当时的她,正在“鬼门关”徘徊。
5月8日晚,华宁不省人事地被家人送进浙医二院综合ICU,心率一直往下降,伴有休克症状,危在旦夕。
医院立即启动应急ECMO小组,心怡医生全程参与了救治。当时华宁的情况遭透了,伴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大剂量药物不能维持,血管条件差ECMO置管并不是一帆风顺。
“我抱着琵琶进去,看到是她,我觉得我们已经创造了奇迹。”当ICU主任黄曼告诉心怡,有病人想听一首琵琶曲时,心怡医生还不知道自己演奏的对象是谁,直到进入病房,看到神采奕奕地华宁。
经过救治,华宁已拔掉了气管插管,脏器各功能逐渐好转,刚来时双臂完全没有力气的她开始逐渐恢复臂腕力量。
她充满希望地,等待着捐献心脏的到来。
华宁是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女子。
24年前,当时正值花季的华宁被诊断出“肥厚性心肌病”。诊断后,华宁并没有陷入悲观,而是安慰自己个体有差异,不过因为自己的心脏“胖乎”一些。
她像其他同龄的女孩子一样,爱漂亮,爱时尚,追求美好的爱情。她亦是个文艺青年,闲暇时偶尔拉拉大提琴。
后来,华宁和心爱的人结婚了。婚后,其实家人一直反对她要小孩,就连医生也不建议她妊娠,可倔强的华宁却要坚持孕育,甚至在一胎准备生产时,她自己在签字栏上写下“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让母子平安,请保小孩。”
华宁就是要跟命运抗争。她前后生了两个儿子,全都是选择顺产,她说你的信心越大,生命就会越绚烂。
如今,华宁的大儿子已经参加工作,小儿子今年六年级。他们,也让华宁觉得希望就在眼前。
对再坚强的人来讲,疾病所带来的一切,难免会有绝望。
8个月前,因胸闷异常,华宁到医院做检查,医生告诉她,心脏已经到了终末期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心脏移植。
8个月来,华宁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稍一活动就胸闷气急,大多数的时间绝望地躺在家里的床上,几乎没有出过门。直到5月8日,华宁因病情恶化被送进浙医二院ICU。
在她的记忆里,她好像昏迷了13天,当她再次醒来,看到医院陌生的环境,身体上插满管子。她开始害怕了,整宿整宿的做恶梦,像是有人抓着她不断向黑暗里沉。
但在ICU里,从主任到医生再到护士,每天都在鼓励她,又让她觉得特别安心。有天晚上,华宁又做恶梦了,她就抓着一名男医生陪着她,她才渐渐入睡。
还有,在做任何一项治疗方案时,医生都会与她进行细致地沟通,让她觉得很安心。
一次,凌晨两点,当华宁看到值班医生还在给ICU黄曼主任报告各个病床情况时,她才知道,原来,黄曼主任是等病人全都休息后,自己才休息的。
从那以后,华宁每晚8点就开始酝酿睡意,她不想让如此奔波劳累的医生晚上因为她睡不好觉。
“我想听首琵琶曲。”当华宁听到黄曼主任对医生们说,科室里小年轻想举办乐队,华宁心底就有了这个小愿望。
5月25日上午,黄曼主任查房时,华宁对她说,“能让我听首琵琶曲么?”黄曼即刻说,当然可以。下午,华宁又问了一句。黄曼主任就给当晚还要上夜班的张心怡说,4点钟,带着琵琶来ICU。
“选一首欢快的、明朗的、有希望的曲目。”听完主任的要求,张心怡医生选择了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古曲六幺。白居易《琵琶行》中“初为霓裳后六幺”,就是这首,不过古曲已失传,由现代人进行编排演绎。
这也是张心怡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专门为病人而演奏。不到5分钟的琵琶声,响彻了ICU。
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对未来的期许。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医学是爱的艺术
见字如面 春节最感动的信让医生和病人都哭了
医护版“见字如面”有多感人?因为爱,所以深爱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综合ICU科室举行的新年第一次科会。他们大改往常,不谈业务,不讨论技术,而是一起回到职业的原点,以“见字如面、不忘初衷、大爱与人”为主题,通过几封洋溢着温情的书信,铭记“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初心与征途。
金婚纪念日,他手绑胶带写下情书,每个字都让人泪崩
80岁的他无法说话,80后的她做了萌APP
——“感动人的是林伯伯俩夫妻的感情啊。ICU救治的不仅是生命,更有机会让我们看到和认识了生命的主体:人!”所有的创新都指向一个原则,让患者更加方便。
争分夺秒 ICU病房用上“风火轮”
——ICU里抢救争分夺秒,所以医护人员用上了电轮车,大家都叫它“风火轮”。
浙江、新疆共建电子重症监护室
eICU让远程会诊由点延伸为过程
重症远程诊疗 才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中国首个远程重症eICU平台”诞生了!连通着4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真正实现标准化、同质化、常态化、数字化、实时化医疗,回归“患者”本身,实现价值医疗!
用全球最先进的叶克膜技术来挑战生命极限
世界需要我丨14国!“”的医学大咖们都来取“浙二经”
——浙医二院作为此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指派的全国唯一实地学习基地,承接了“”学术活动,接待来自韩国、阿联酋、土耳其、罗马尼亚、菲律宾、老挝、印尼、埃及、格鲁吉亚、乌克兰、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斐济等14国40余位重症医学学术团体负责人,14国专家团赞叹团队的暖心人文关怀与专业学科特色,直呼Amazing!
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
——医生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任何职业给不了的。一位危重患者救治成功,医生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好像夺得了一座座的奖杯,而这些奖杯承载着最厚重的生命。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谢,我们欣慰;就算没有感谢,我们依然自我肯定,面对生命,我们尽自己所能,去救治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