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从湘剧团“伢伢乃”到国家非遗传承人丨萍乡“春锣大王”的艺术人生

从湘剧团“伢伢乃”到国家非遗传承人丨萍乡“春锣大王”的艺术人生

2021-08-28 04:40:30

   5月16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今年73岁的雍开全作为“萍乡春锣”的传承人榜上有名。从萍乡市湘剧团拉二胡的十四岁少年“伢伢乃”,到名号响彻萍乡的“春锣大王”,雍开全将近60年的岁月倾注于戏剧曲艺,实现了“萍乡春锣”的大发展和大传播,也成就了自己非凡的艺术人生。

   

苦练技艺
开启戏剧生涯

在成为“春锣大王”以前,演戏其实才是雍开全的“主业”。

雍开全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裁缝,母亲是家庭妇女,完全没有家庭艺术熏陶的雍开全却从小喜欢文艺,跟着邻居伯伯学拉二胡。1959年,14岁的雍开全从萍师附小毕业,因为拉得一手好二胡,被选入了萍乡市湘剧团,成为了文艺宣传队的一员。入团不久,师傅们看他年轻好学,便喊他和演员们一起练功。因为他年纪不大,个头又小,师傅们便用长沙方言,喊他“伢伢乃”。

“伢伢乃”跟着师傅学艺十分肯吃苦,师傅教他舞台基础功,他每日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第二年,师傅让他学武丑,以一出集唱念做打、翻滚扑跌的《挡马》作为他的“开蒙戏”。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练习,雍开全将戏中焦光普这个角色演绎得精彩传神,在一张小凳上连翻几十个小翻的“绝活”更是引得满堂喝彩。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雍开全“不要命”的刻苦练习之上——为了练好这出戏,这个十几岁的“伢伢乃”手脚全部被摔断过,没有人知道他咬牙坚持的日子里吃过多少苦。但正是这种“吃得苦中苦”的坚持,为他奠定了良好的舞台基础和成大事者的精神素养。从此,他成为了全团的重点培养对象,成功出演了众多湘剧中的主演角色。


勤思好学
吸收艺术养分

20世纪60年代,萍乡湘剧团转为了文工团,。雍开全主动向他们学习歌剧、京剧,苦练发声的方法和演唱的技巧,他甚至还学过一段时间芭蕾舞。他对艺术的喜爱和渴求十分强烈,所有能够被他吸收的艺术养分,他都不想放过。

在这段时期,他受到当时民间春锣艺人广泛传唱春锣的影响,开始接触萍乡春锣,为后来发扬传承萍乡春锣开启了序幕。1971年,萍乡恢复了采茶剧团,雍开全又向团里的老艺人学唱采茶戏。

凭着多年的表演和演唱功底,雍开全很快成为了剧团的“台柱子”,主演了众多剧目。

多年来从不同曲艺剧种中学到的唱腔、舞台经验,早已转化成了养分,不但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也为他所热爱的曲艺、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在舞台上文武兼备,唱腔婉转,表演形象,突破了萍乡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的原始表现手法,他的创新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也为萍乡采茶戏的发展拓宽了路子。

到2005年从采茶剧团退休,从艺几十年里,雍开全曾在全国多地演出和参赛,成功塑造了很多生动的舞台形象,、。

他也因对萍乡采茶戏和萍乡春锣等民间曲艺的发展和传承作出的突出贡献,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创新春锣唱腔
红透萍乡

真正让雍开全成为萍乡家喻户晓的“红人”的是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有近200年历史,最初起源是朝廷在春季时派人到乡间地头鸣锣,提醒农民耕种。解放前,一些略懂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以手里敲着锣鼓、口里用萍乡方言唱赞歌的形式走村串户,向人讨赏。

萍乡春锣艺术,在最初是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1956年,萍乡春锣艺人荣孝善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上表演,开创了春锣登大雅之堂的先例。而雍开全与春锣的碰撞,则让萍乡春锣迎来了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雍开全和萍乡本地的其他春锣艺人一起,创作了大量的春锣新曲目。演唱中,他开创性地将萍乡采茶戏中的反情调融合进春锣唱腔中,使原本保持低沉平调的春锣焕然一新,增添了浓厚的韵味,既诙谐生动又婉转动听。

在表演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特长,增强了春锣的表演性,同时还融入了相声贯口等其他曲艺中的丰富形式,创新了春锣短剧、春锣小品、春锣歌舞等表现形式。

在音乐方面,除了传统的锣鼓,他还将二胡、三弦、琵琶、竹笛、唢呐、扬琴等乐器也逐渐加入了伴奏,后期根据曲目需要,还加入了民族管弦乐器,使萍乡春锣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

“雍氏春锣”一出,深受萍乡市民喜爱,人们守着电台听他唱春锣。到1989年,雍开全的“萍乡春锣”专辑磁带由江西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一时间,整个萍乡城乡的大街小巷,大车小车里,放的都是他的春锣,他也因此被誉为“春锣大王”。

专辑里的6首春锣,成为了当时的“洗脑神曲”,人们不由自主地会随口哼唱,“萍乡春锣”成为了萍乡人的骄傲,这张专辑还被海外、港澳台的萍乡人争相购买,供不应求。雍开全至今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表情和语气里都是兴奋和快乐。


传播传承春锣
老当益壮

几十年来,雍开全的心愿就是要让萍乡春锣传播得更广,传承得更久。

1998年和2002年,雍开全作为江西代表带着萍乡春锣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三、四届中国曲艺节。萍乡春锣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唱腔令业内人士赞叹不已。在第四届中国曲艺节上,时任中国曲协主席的罗阳赞叹道:“江西敲响了萍乡春锣!”这句话令雍开全回味至今。

雍开全回忆起这两次演出时说,因为萍乡春锣都是用方言演唱,当时的舞台没有字幕设备,为了让观众能听懂,他们不远千里,背着几十斤重的字幕机到内蒙古。就是凭着这股专注、执着的热情,雍开全和萍乡春锣的艺人们,让萍乡春锣走出了江西,得到了更广阔的舞台。2008年,萍乡春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雍开全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他又成为了萍乡春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为了让萍乡春锣得到更好的传承,雍开全广收门徒。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他的弟子们个个都成为了萍乡曲艺界的佼佼者。

弟子彭利萍于2009年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中青年曲艺家”称号,弟子易国华荣获过中国中部六省第二届曲艺大赛金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唱春锣的行列。今年8岁的李煜阳和10岁的王馨乐就是其中的“小幼苗”,2014年、2016年两人在江西省第七届、第八届少儿曲艺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成为了萍乡曲艺界的新星。

近两年,古稀之年的雍开全又致力于推进“春锣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将春锣唱进了小学、中学课堂。他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只要学校有需要,他就带着徒弟入校教学,亲自指导老师、学生演唱表演。

看着孩子们对唱春锣展现出的热情和兴趣,雍开全笑得格外开心,他说:“有了国家、地方的重视,有了群众的喜爱,我对萍乡春锣的传播和传承很有信心,我希望有一天,每个萍乡人都能唱上几句萍乡春锣,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萍乡春锣能够像东北二人转那样,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喜欢!”

(本报记者 肖 筱/文 黄优中/摄)

编辑、制作:尹国颖

精彩回顾

 

萍乡城区小巷楼道点亮工程将于9月前完成

萍乡这场公益宣讲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会避险

萍乡首个智能立体车库正式投入使用

萍乡女孩拿下全国校园足球赛冠军

公路驿站:转角处的美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