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致青春专版

致青春专版

2021-08-17 02:42:14

致青春专版

上海铁路局合肥机务段 2018-05-12



致青春专版


编者按

最美的回忆是少年,最勇敢的成长是青春,你已经错过了少年,但你可能正在青春的路上,如果青春已不在,你依然有藏在岁月里的星辰大海。一切朝着目标努力奋斗,一切朝着时光用力奔跑。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选编几篇以“青春”为主要题材的作品,致敬我们已经过去的或正在经历着的青春时代。但愿每一个合机人,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向着梦想攀岩,永不放弃。



青春不息,逆行不止

我常在脑洞放空的时候也不忘驻足落笔,涂鸦一下羞涩的青春,顺便也捯饬一下凌乱的行囊,就如同文字里描述的那样,一段悠然远兮的青春追梦岁月,总是不经意间在脑海里如期上演。

记得2013年的那个仲夏,拖着大学没整理完的一箱梦想,背着堆满了空白笔记的一包热情,带着一路飘向脑后的新奇风景,将自己工作生涯的第一枚足迹印在了合肥机务段。那时的我青涩、懵懂但又阳光、自信,就仿佛四年前大学报到时的那样,脑海中瞬间消失了些许幻想,但转而又闪现出诸多新的规划。转眼已近而立之年的眼下——再也没有毕业季欢送会的炎夏,似乎除了依旧炽热难当的烈日和沥青路面上慵懒翻滚着的热浪之外,留给自己熟悉的,就只剩下耳畔那不知疲倦的闹钟滴答声,和那蜿蜒铁道线上荡气回肠的汽笛声。

记得那是2015年的除夕,虽然自己早已习惯了在节假日里逆行上班的感受,可是作为第一个不在家人身边的除夕却让我终身难忘。按照惯例车间领导每年除夕都会在异地公寓安排年夜饭陪乘务员们一起过新年,记得那日傍晚时分,我同其二十余名师傅们由于值乘任务需要,一同在杭州望江门公寓食堂吃上了“最难忘”的年夜饭。细心的车队长不仅给大家安排了丰盛的晚餐和饮料,还在分发压岁红包道贺的同时耐心叮嘱大家,上班途中不要手机抢“福”字,要用双手守护幸福确保行车安全。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我由衷的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愈发的意识到我们所肩负的几代铁路人心血共筑的历史使命与安全胜天的责任担当。

如今的我,慢慢喜欢上了这如诗如画般的“跑车”的感觉——是那迎着雨雪不断前行时挡风玻璃上荡起的层层浪花;是那车窗外浸润着油菜花香偷偷飘进司机室的缕缕春风;更是那深夜里伴着车轮却又快过列车的思考和灵感。不去感叹流年太瘦,也不惆怅指缝太宽,默默地珍惜好每次载着灵魂飞行的感觉,静静地用节假日里逆行的身影照亮青春里的下一个五年。

(施佳彬)


青春的自行车

外公曾说过,50年代整个绩溪县也只有十几辆自行车,自行车就代表着身份的象征。在我上小学时,自行车虽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但还算比较稀罕物件。记忆中那时所有的自行车都长得一个样,黑色的车身,黑色的车胎,黑色的坐垫,唯一区分的只有牌子。

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乡下表哥家的二八式载重“永久”。在一个暑假中,经历了多少次跌倒滚爬和头破血流,终于能跌跌撞撞地脱离搀扶独自骑车上路了,在高低不平的学校操场上,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上,在长满野草的乡村公路上,总能看到大“永久”轮胎留下的印记。

在自行车还很稀缺的那个年代,骑车是我们最爱做的事情。因为个子不高,坐上去脚够不到踏板,只能左脚踩着左踏板,右脚伸过三角架踩右踏板,身子紧贴在车架,虽然很吃力,却乐此不疲。无论去哪里,只要有车骑,就有无穷的乐趣。

渐渐地,大街上出现了其它样式的自行车,车身也变得五颜六色起来,柔软的坐垫上还印着各种标志,有的脚踏上还装有彩灯,只要用力一蹬就会亮起,一闪一闪地甚是招摇。

很快自行车的时代又被电瓶车取代了,没几年的光景,电瓶车的数量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疯涨,和许多人一样,我的坐骑也从自行车变成了电瓶车,自行车的生涯就此结束。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尖。人生总有一些刻骨铭心,总有一些难以忘怀,依依不舍,正如我的自行车时代。

(方庆华) 


卖竹笛的小伙子

已记不清那个秋天的第几场雨,风携着寒意阵阵袭来。

卖竹笛的小伙子就站在十字街口商场旁,熟悉的曲子或欢快或忧郁地从他指尖溢出,被黄昏的寒风吹得很远。

他个头不高,头发少且微黄,皮肤黝黑,一件灰色旧长西服遮住了他的膝盖,两只硕大的运动鞋已看不清原有颜色。脚下摆放着一只打开的黑色旧木箱,里面摆满了笛子。

不知道他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他连同他的笛声始终飘动着一缕无助,一丝疲倦。偶尔有人驻足,他会弯下腰身,挑支横笛或是竖笛递给路人,憨憨地说:“买一支吧,不贵,就三块钱。”说完,用嘴舔舔笛口,笛声又起。

有买的,但更多是听他吹笛,几个人饶有兴致地围成半个圈,齐刷刷地望着他。既便这样,他也很高兴,像是有了知音一般,使出了浑身的本领,一曲连一曲,或鸟语花香,或流水潺潺,或如泣如诉,或神采飞扬。

我远远地望着他,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不舍离去。

第二天,再次路过那家商场旁,卖竹笛的小伙子不见了。听旁边看自行车的说,小伙子是岳西人,父亲过世早,按乡下风俗,独子的他十九岁便早早成了家。因没念几年书,人又老实,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走南闯北打工或做买卖,全家生计仅靠两亩薄地。制笛是他的家传,快过冬了,正是农闲,便出来挣几个零钱。看自行车地老头说这话时一脸的感慨。

回去的路上,我好像丢失了自己青春的记忆,责怪自己昨天为什么不买一支笛子。

(吴平)


久别的乌桑果

清晨,遇见一老人挑一担乌桑果叫卖,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筐桑果,一段往事,带着浓浓的童年味道从灵魂深处悄然涌起。

儿时住在乡下,家门口就有一棵桑果树。从桑果泛青开始,直至发紫的殷红,我无时不刻关注着它的成长。

放学后一群小伙伴围在桑果树下,“你看那树梢桑果泛红了。”“妈妈说红了就能吃。”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着,就见一个身影“噌噌”爬了上去,伸手摘下第一个熟了的桑果,得意洋洋地靠在树杈,“这第一个桑果归我,你们谁也别想打主意。”说这话的是四哥,自小就好胜的他浑身充满霸气。“哼,抢到了也不一定就是你吃。”瘦弱矮小的我,乘四哥不备,一把抢过桑果,一路疯跑,躲到母亲身后……

随着桑果树一年年长大,我也和四哥一样学会爬树。爬上桑果树,摘下桑果,我也会像四哥一样炫耀一番。看谁年龄最小,谁最讨我喜欢,我就会给他们分享。“鸣凤,这几个给你吃。”“黑螺,这几个熟透了,你拿去吧。”往事如烟,记忆中鸣凤、黑螺、红喜……稚嫩的脸庞,熟悉的名字,充满童趣,如同眼前桑果一般鲜活浮现。

桑果有保鲜期,桑果树下那些故事没有保鲜期,童趣和小伙伴的情谊没有保鲜期。即使岁月沉淀,青春不再,那段时光散发出的浓郁沉香,沉香里仍然一直有着新鲜的乌桑果。

(陈斌

     

记忆会永远留存

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总是从你身边带走些什么,让人毫无察觉,过了很久等你发现了,会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原来我也拥有过。”

T君是我的同桌。他皮肤很黑,瘦瘦的,长得像明星陈坤那时正逢《金粉世家》热播,因此他光荣的得到“七少爷”的称号。“七少爷”喜欢班花“C”,C也对他有点意思,不过这有点意思的受众可不止他一个。“七少爷”经常找我倾诉他的恋爱心酸史,什么昨天又和C聊了多久啊,今晚放学和她一起在公交等车啊……我很好奇他为什么天天花大把心思在这上面,学习还能这么好。

M是我们班的游戏达人,从NDS到泡泡堂再到CS等等,他无一不精,在我眼中是大神般的存在,我经常向他去请教“武林秘籍”。很不凑巧的是他也喜欢上了C。这事后来让“七少爷”知道了,他就用一种看“奸细”的眼光看向我。“你是不是向他国贩卖情报了?”“硬盘容量不够,你那破情报我压根没往里存。”为了这事我两几天没说话。

M因为替C抄老师每天额外的布置的作业题目,被细心的英语老师发现了,双方同时都被请了家长。

那天晚上,“七少爷”打电话给我,说他失恋了,然后一人自言自语的说了半个小时,我啥也没听懂,最后快挂电话时他说,“只有你和我打电话时从来不提电话费的事”。高中和大学时段我和“七少爷”因为不在一个学校联系也就少了许多。如今,只能从他的朋友圈里了解到,他交过一个女朋友,但最后还是分了。

同样生活在北京时间下,可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时刻表,你不知道你的时间线会和哪些人有着交点,已经和你有过交点的人、事物都是你宝贵的记忆,时间可以流逝,青春可以老去,但是记忆会永远留存。


 


忆青春岁月

白驹过隙,岁月如歌,那些单纯的,简单的小确幸,是青春里美好的印记。

白色衬衫、背带短裙,漫步于校园间,春风十里,传送着温暖的向往。无数个黄昏,结伴同行,穿梭于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分享着彼此甜蜜,畅谈着属于自己的未来梦想。

阳光午后,品一杯清茶,杯光淡影将思绪缠绕,任由其纷飞于记忆的音符间。那年芳华十五,窗外绿意盎然,正如静待萌发的我们,一切是那么朝气蓬勃。不绝于耳的蝉鸣,聆听夏风的清徐。看着书页间粉色信封,此时距离约定时间已两月有余。对于你的变故,还是太过匆匆,不容我有些许的准备。许是直表于颜,终是没有逃过“书生”老班的突击,于是选择不停地傻笑,那是我认为能够帮你隐藏的最好方式。那年夏天,骄阳似火,热情正盛的我们挥手告别。那一刻,我们明白了别离,也学会了割舍。

似水流年,如花的岁月里,挥洒了青春的过往。画风可以艳丽如彩,也可以清淡如墨,寻寻觅觅间,且听且看。

青春路上,我们等待成长。期生根发芽,盼开花结果。简单的生活方式,单纯的喜怒哀乐,或放肆的哭笑,伴随着日落与夕阳,我们随心所欲地疯狂着。

回忆的尾巴撩拨着思甜的心,岁月静好,记录下了专属于自己的选择。面对未知的开始,尽管不知所措,却也依然倔强坚持。美好年华,热忱如我们,真诚如我们。记住,青春无悔,认真做自己。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