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昭君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南郡人,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掖庭,加入庞大的准妃嫔后备军。
另一种说法,说王昭君是齐国王穰的爱女,时年十七,“仪容绝丽”。美,和才华一样,都是生下来便自身便携式的一种气场。昭君之美,美得霸气,一统江山。放眼四周,无人能出其右。但很奇怪,还有一句看起来很怪异却偏偏用来赞美她:“以节闻”。这句话很不好理解。一般来说,这是用来形容贞妇烈女的,誓死捍卫贞节,硬是把自己活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范例。一个姑娘家家,闺阁中就“以节闻”,用得着吗?除非像卓文君一样,新寡在家……但这纯属猜测。没有任何史料证明王昭君在入宫前嫁过人。
一家养女百家求。这种又美艳节操感又强的女子,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就传奉为一方女神,谁不爱慕?谁不跃跃欲试想娶回家中?“国中长者求之”。这“长者”指学问道德上令人称道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头有脸的,高大上,自觉是有“身份证”的人,他们不惜放下身价,积极主动来求亲。可以想象,这求亲队伍人数之多,候选对象质量之高,即使不是加强连,至少也有三五十人。但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都入不了王穰的法眼,都被他统统果断回绝。他养女的终极目标乃是献给元帝。
如果第二种说法成立,那么王昭君是被父亲耳提面命教养而成,是带着振兴家族的任务入宫的。被父亲寄予厚望、承载家族荣辱的昭君有没有感到压力山大?想来一定是有的。
这个王穰把昭君送进深宫,便拍拍手回家,静等昭君被恩宠,然后父凭女贵的捷报。可惜等来等去,都无任何消息传来。石沉大海。这王穰开始还能沉住气,当谁谁家女儿被召幸而这些人中断无昭君的消息一再传来,他开始惶惑不安了。女儿明明一身才艺,怎么会发挥失常呢?
王穰根本就不明白。不是昭君无秒杀元帝之才貌,而是后宫大舞台拥挤嘈杂,她根本就捞不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元帝时期,宫人如云,他偶尔在御花园散个步,三千粉黛鱼贯而出,瞅谁都是生面孔。他日理万机,哪有时间去一一熟悉她们,物色侍寝对象?他灵机一动想出个法子。宫里不是养着一批画工吗?得,就让画工把掖庭宫女的像画下来,他呢,按图召幸。他暗自得意,以为这法子绝妙,多快好省地解决了棘手问题。他根本没想到,皇帝身边的人,哪个不是打着圣旨的名义,将手中权利放大发挥到极致?
元帝一声令下,画工和宫女都精神一振,感觉自己的好时代降临了。两下都忙活开来。画工提着画箱到处跑,生意好着呢!宫女们打开妆奁忙忙上妆之余,心里还打起小九九,长相就摆在这儿,这是无法改变的;唯一的变数是画工。怎么着也得让画工对自己印象好些,上些心,把自己画得美些,更符合元帝的审美观。这样,吾皇一打开画像,就能打眼就到自己,有第一眼缘多重要啊!怎么样让画工对自己有好感呢?宫女的眼睛不知不觉就瞄向了小金库。大家都不动声色不约而同地笑脸相迎画工,塞个大大的红包。画工呢,一见红包就乐开怀,越看这宫女就越可爱,画时就格外用心,一朵狗尾巴花也能描摹成牡丹,何况人本来就是月季、芍药。
就这样,画工和宫女默契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行贿的宫女则召幸,否则就靠边站,坐冷板凳。不成文的规定大似天,棋局中人,遵从者得活,违抗者辄死。画过像的宫女们相视一笑。大家都心照不宣。所有的人都知道画像背后的潜规则,只有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虽然有点疑惑,怎么按图召幸的宫女,见到本人容貌总要打个折?但他哪有心思去追究这个?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按图召幸的方案确立,画工和宫女便相见欢。
也有人偏不信邪。看起来智商情商都很高的昭君偏偏不肯助长这股不正之风。她对自己的容貌很自信,“志不苟求”,她有大志向,绝不苟且眼前。画工一看,得,人家都给我好处,就你不愿给是吧?有你好看的!笔一歪,把她往丑里整。王昭君再美,架不住画工歪笔啊,所以,当元帝看到她的画像时,一脸嫌恶,直接将画像扔垃圾堆里。彻底杜绝了昭君被召幸的机会。
昭君等啊等,渐渐把一颗心等得拔凉拔凉的。她终于知道,那络绎不绝的召幸大军和自己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了。自己这次算栽在画工手里了。看明白这一点,她也没后悔过。她的人生字典里无“屈从”两个字。她仍旧昂着骄傲的头颅,寂寞地行走在后宫小径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嘲笑她,她不能自轻自贱,她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心目中的女王。
机会终于来了。抱着和好愿望的单于来朝见元帝,明确提出,请元帝赐美人给他做阏氏。元帝手一挥。这个太简单了,把任务交给掖庭令吧。
后宫哗然,谁撑饱了撑的,宁在汉宫哭,也不愿在胡地风光地笑啊!大家再次打开小金库,塞红包给掖庭令,希望他把自己当空气,不要在名单上填上自己名字。入宫数载未得见御的昭君一听说这个消息,脑洞大开,果断行动。她给掖庭令呈递一封申请书,“求行”。掖庭令正为这事一筹莫展呢。打开昭君的志愿书,乐了!痛快地放行。
元帝给单于的饯行宴,气氛一片祥和。元帝忽然有了好奇心,听说有个王昭君主动求行?妹子好胆量!让她过来给朕瞧瞧!等到昭君一进来,元帝整个人都不好了。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倾国倾城啊!昭君就像仙女下凡,像一道闪电,照彻整个汉宫。
元帝大惊,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的人才我得留着给自己啊。但,他看了看五大三粗的单于,长叹一口气。堂堂大汉天子,失信于异域,传出去他面子没处搁事小,产生边患问题事大啊!他只能忍痛割爱,强作欢颜把昭君嫁给单于。
好个昭君,“戎服乘马,提一琵琶出塞而去”。妩媚生姿,而又英气勃勃,这幅出塞图如此鲜明地刻在元帝大脑中,从此,万千粉黛都被他视若粪土。
昭君没放过画工,她给元帝呈了一封信,点出元帝不能召幸自己的实质:“失意丹青”。恼羞成怒的元帝回宫后撕了所有画像,诛杀了毛延寿等一批画工。
昭君在匈奴,有怨诗,“……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悠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儿子叫世违,单于死后,世违继立。胡法,父亲 死则妻其母。昭君给汉天子打报告请回,收到的回复是:遵胡俗。昭君没办法了,把最后一线希望放在世违身上:儿啊,你愿从汉家规矩,还是从胡法?世违斩钉截铁:为胡!
你说昭君的命咋就这么苦哩。汉皇不怜惜她,有国难回;连儿子也不听话,白眼狼一个!都在逼她,都不管她死活!昭君实在走投无路了,“乃吞药”。
胡地草都是黄的,唯昭君墓独青。青冢是她的一面旗帜啊!即使死了,她心头都有一腔幽愤,需要一面旗子,张扬在胡汉两地,脉脉欲说着自己心头的大志,诉说着不了情……
也有后世文人认为,幸亏毛延行没有画出真正的昭君风姿,否则,她顶多得到的是类似玉簟筐床一类的恩宠而已。哪能像后来的青冢黄昏,令骚客文人凭吊千年!
相比之下,汉代的另一个女子卫子夫的生命要长得多,但所花笔墨却要短得多。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家喝酒,卫子夫是平阳家中一“讴者”,一位善于唱歌,能自己原创音乐的歌舞艺人。汉代人都喜欢以技艺来撩妹。不过古人不喜欢“撩”这个词,他们喜欢用“挑”字。比如,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出场的歌舞艺人,谁不想抓住机会“挑上”?与英武的皇上打个眉眼官司,撩一下刘彻,么么哒。
但只有卫子夫“挑上”告捷。卫子夫的歌舞得有多香艳啊,汉武帝坐不住了,起身。卫子夫很有眼色地随侍尚女轩中,“遂得幸”。要说卫子夫有多美,也不见得,但每位皇上都有癖好。汉武帝不恋足,独爱子夫那头美发。他喜欢亲手取下钗,看一头瀑发如水藻般倾泻在枕上,把玩着这头秀发,让他有一种奇异的心理满足。卫子夫于是乎被纳于宫中。但武帝时代,宫女也是数千人,虽然武帝不像元帝那般昏庸,凭画像召幸,他采取军事化管理,“以次幸”,宫女们稍安勿躁哈,皇上雨露均沾,大家都有份,排好队,编上号,按次序来。卫子夫的名字排在花名册最后。她傻了眼:到后宫反而没有在平阳公主家自由,一年多连皇上面都见不到!
子夫心中有多憋屈啊。她等得黄花菜都凉了,不能再等了!正碰上汉武帝选宫中不中用的人出宫,卫子夫脑洞大开,与其这样死不死活不活地无望地等待,不如拼了!她“因泣涕请出”。卫子夫也是学过表演的,激情演绎了一场苦情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主动请求出宫。大家想,卫子夫一定不会把自己搞成丑态百出,她这种“泣涕”分寸一定拿捏得恰如其分,是标准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汉武帝是大男子主义,遇强则强,但骨子里却多少有些怜香惜玉情结。面对这样的卫子夫,他定是“我见犹怜”。他的心一下子化啦。他说,咋这么巧哩,昨晚我做梦,见中庭生梓树数株,今天就见到卫子夫,这不是天意吗!这天晚上,卫子夫成功地被召幸,后来被立为皇后,生下太子……
前有子夫之“请出,后有昭君之“求行”,都是迫不得已之后的破釜沉舟。她俩都是粉黛群中的女丈夫。属石缝中的种籽,有着强悍的生命力。把所有的路都竖起来,她俩都能空中架桥!但,卫子夫成功了,凭着一头美发坐镇正位中宫38载。昭君却远窜异域,情非得已为单于殉身。同样是红颜,同样写申请书,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谢谢亲们耐心听小编说道:听明白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