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南音是我良伴此生不离不弃!

南音是我良伴此生不离不弃!

2022-01-23 03:29:53

推广南音❤弘扬南音❤传承南音

访谈热线 /  13905078392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他不仅精通各种南音乐器,还自己动手制作琵琶,并以三国典故“焦桐”自勉;为培养南音后人,他让当年刚满四岁的孙女小豆跟着他学唱、演出;晚年时与老友结伴旅游,

 带着南音乐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街头吹拉弹唱,引来路人阵阵喝彩;老伴去世,他唱着南音为其送行……过去的七十余载岁月中,南音伴着他走过风风雨雨,给了他乐观开朗的人生。他说:“南音是我的良伴,死后才会分离!”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少年时与南音结缘

  见到陈清仁老人时,完全看不出他已87岁高龄。一路交谈,他总是笑容可掬,身体看起来还很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说起年少时学南音的故事,陈老马上进入状态,侃侃而谈。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11岁那年,一位被称为“锄仙”的师傅到陈老居住的村子开馆教授南音,当时村里面安排村民去学习,大人学乐器,小孩学唱曲。陈老爱凑热闹,就跟着去了,从此竟与南音结下了缘分,一生不离不弃。

  陈老还记得,当时学唱了一年多的南音,唱的曲目有《元宵十五》、《记得当初》等。没多久,就有大户人家请他们去唱南音,唱完后还给了60个铜板的报酬,相当于现在的两毛钱。陈老说,那时候3个铜板就可以买到一个菜,或是一块豆干,60个铜板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没想到,自己无意中学会的南音,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但陈老之后却没有走上以南音为生的道路,因为他已经“喜欢上南音,只想与南音为伴。”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一年多后,陈清仁上了中学,为了专心学业,暂时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南音。但他说,从来没有放弃再学南音的念头。5年后,当陈清仁重拾旧学,更有一番不同的滋味,除此之外,他还学习南音乐器,他所精通的琵琶,便是从那时开始接触的。陈老说,琵琶入门简单,要提高可是很难,他一边看南音指谱,一边自学自弹,前前后后练了十几年,终于有所成就,每年的正月十五,他都会到钟楼附近演出,连续演了3年,每次一演就是3天。之后又学了二胡、洞箫、拍子,各种南音乐器,吹拉弹唱,样样拿手。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为传后人不遗余力

  陈老与南音结下不解之缘后,便想着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授出去。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泉州西门一带开设南音会馆,4个月一馆(现在所说的一个学期),每次都会有很多喜欢南音的人前来求学,陈老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们,似乎想把自己所懂的全部告诉他们。有时候学生某个音唱得不准,某句词没记住,他就一遍一遍地重复,直到他们唱对为止。他的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至今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每逢节日,学生们都会来看望陈老;陈老有个伤风感冒,不少学生也都赶过来探望。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为了培养南音后人,陈老可没少费工夫。他先从自家人“下手”,儿媳妇、孙女、孙媳妇等都受他影响,唱起了南音。最值得一提的是孙女小豆,那年刚满四岁,就被爷爷“逼”着学南音,那时她还没上学,不认识字,而爷爷非要她把每句词都记熟唱清楚,小豆回忆说,她因此挨了爷爷好多批,小小年纪满脸泪花唱着南音。可也正因为如此,小豆才练就了一副好唱腔,跟随爷爷到处去演出。

  1982年泉州市文化宫刚刚成立,陈老就带着小豆去表演。年纪大一点的叔叔阿姨还记得,当年有一位大爷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个小女孩,到那里去唱南音。除了在文化宫表演,陈老与小豆还经常走村串乡,到南安、惠安、石狮、晋江等地去唱曲,陈老的抽屉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记录表,上面记录了从1986年到1988年他们爷孙俩到各地唱南音的详细情况,包括时间、地址、受何人邀请、为了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是否带上小豆、有没有报酬、报酬多少等等,陈老都记得清清楚楚。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小豆也是到了今日,才知道爷爷还收藏着这样一份表格,她拿在手里,感慨良深,一时竟说不出话来。看了许久,小豆告诉记者,没想到爷爷如此细心,把自己与南音的一些细节都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她和爷爷最美好的回忆和最宝贵的财富。

  七十余载不舍南音

  尽管陈老年纪已大,已无法吹响洞箫,但他挚爱的那些南音乐器,仍挂在他的房间里,那把他用棺材板自制的琵琶,还经常被他拿下来弹奏。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陈老的大儿子告诉记者,父亲一直都放不下南音,1995和几位老友一起到北京八达岭游玩,竟带上了三弦、二胡、洞箫和琵琶,在长城上弹唱起来,那优美的曲调,和谐的乐音,引来众多游客围观,不断询问是哪里的曲种,怎会如此好听?又有一次到上海外滩,陈老和老友们也是在街头就演奏起来,惹得路人驻足观望,不断喝彩。

原创作品   摄影/吴晋鹏


  说起那把自制的琵琶,背面刻了“焦桐”二字,陈老解释说,那是引用了三国时的一个典故,据说当时有一棵梧桐,被火烧焦,有一人将其砍下来做了一把琵琶,弹出来的声音竟异常好听,于是陈老将“焦桐”二字刻于琵琶背面,用以自勉,希望自己弹奏的乐曲如焦桐那样悦耳动听。



更多关于“百善孝为先”,泉州南音”,“心灵”等公益活动敬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中通影视传媒,打造品牌的魅力

中通影视文化:www.ztyswh.com

百善孝为先网:www.bsxwxw.com

中华百善孝网:www.zhbsxw.com

福建省文化网:www.fjswhww.com

中华音乐网:www.zhfjyyw.com

泉州南音网:www.qznyw.cc



看完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的人,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99%的用户会 长按 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后一键关注。(微信号有福利和不能说的秘密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