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抢先看]《箫魂》:为古老乐器寻找现代之魂——张维良与中国竹笛乐团《箫魂》音乐会主创团队的创意理念

[抢先看]《箫魂》:为古老乐器寻找现代之魂——张维良与中国竹笛乐团《箫魂》音乐会主创团队的创意理念

2021-10-29 22:08:25

点击边框编辑视频
《箫魂》(预演)
2015年11月25日(周三)晚上7:30,《箫魂》——张维良的笛箫奉献音乐会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该场音乐会令人期盼已久,这是中国竹笛乐团自成立三年以来首次颇为成熟的亮相。张维良带领中国竹笛乐团不断探索着古老笛箫乐器在现代的新的音响效果,这次,将为听众带来六首新作品,其中:《土风三首》《箫魂》《颐和》《丝竹ⅠⅡ》均为世界首演;《宝岛三景》也是继近期在台湾成功首演后的北京首演;另外一首,则是张维良1995年世界首演的经典之作《寞》的最新修改版。

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该场音乐会的顾问李西安、Joel Hoffman(美),总策划朱青生,以及中国竹笛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张维良,音乐总监/常任作曲崔权,副团长/竹笛演奏家张健,常任指挥胡彪,对这场音乐会的看点,以及他们探索中国古老乐器的现代之魂方面的核心思想做出了深入的诠释。

张维良(艺术总监/团长):在音乐上有新的探索应该是这场音乐会最有看点的地方。中国竹笛乐团目前呈现出了比较成熟的表现,20多支笛子在台上,很多人以为这会像打翻了鸟笼一样吵闹,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他们处理的非常安静,音响效果融合,展示了竹笛更多的可能性。我发现,越是探索下去,越是感到民族器乐有很大空间可以去挖掘。这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弥补了中国竹笛合奏的空白点,也得到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与支持。

要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的当代精神和当代表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经历漫长时间的探索与试验以后,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作规则,即我们所谓的民族的国际性语言才能够出现,这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如何体现传统乐器的当代精神,说到底还是追求音乐创作本身,去探索出前所未有的声音的搭配,而不是猎奇。

点击边框编辑视频
《颐和》(预演)

李西安(顾问/作曲家):竹笛创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出现真正的所谓的笛子独奏,从冯子存的《喜相逢》等作品开始,以前则多是用在合奏和伴奏中。近几十年,竹笛发展主要以独奏形式、以及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为主,而作为竹笛本身的音色特点来组建乐团还是全新的。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创举。中国竹笛乐团的出现,在探索竹笛演奏更广的表现形式上往前迈进了一步。三年来的成果展示,可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中国的乐器都很古老,它演奏传统音乐是非常协调的,但是演奏现代音乐,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经历和经验,所以要做很多突破。首先是在演奏技巧上的,原来传统音乐转调不多,现代作品很多转调,比如灵活、自如地演奏所有的半音就是全新的技巧,需要去探索和磨练。最重要的还是从观念上,因为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在观念上不太一样,需要民乐人很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音乐观念,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现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灵魂。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叫“箫魂”,我觉得张维良教授除了在形式上做了很多突破和尝试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古老的乐器寻找现代之魂。

点击边框编辑视频
《丝竹》(预演)


Joel Hoffman(顾问/作曲家):我对竹笛世界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又可以奏很美的声音,又可以奏很细腻的声音,而且可以奏很有力量的声音。作为一个学生乐团,中国竹笛乐团的发展其实是有它的难度的,因为轮换性很强,总有新成员进来,老成员毕业离开,但是这个团一直在朝着一个顶尖的乐团水准在发展,他们的演奏员非常努力地以一个高标准来对待排练、演出,所以我感觉这个乐团很棒!此外,这支乐团已经储备了一些曲目量,比如张维良、崔权、张健、谢文辉以及我的作品,在张维良教授开阔的视野带领下,乐团发展方向多元,为长期良性发展带来了保障。

朱青生(音乐会总策划/导聆):用中国传统乐器笛箫来寻找它们在当代的表达和当代的精神,是这场音乐会最核心的理念。这场音乐会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把笛箫的古老美感呈现出来,并且要把箫声、笛声还没有被我们认识的可能性挖掘出来,所以,这种音乐是人们从来没听过的。尤其是笛箫和西方的弦乐一起演奏时,它的意味更被展现出来,而且接受住了挑战。因为西方音乐的音准比较固定,而竹笛每一支都不一样,能把这样一群人组合在一起完成演奏,这本身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和奇迹。它们每个人吹的时候都要听着别人的微妙变化和随时出现的偶然效果相互配合,这一点我觉得最精彩!

崔权(音乐总监/驻团作曲):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几乎都是世界首演,我们力争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全新的,这也是张维良教授和整个竹笛乐团多年的理念——从不炒冷饭。好的音乐既在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这场音乐会所有的作品都会给人这种感觉。在整个音乐创作的配器方式上,我们做了很多跨界的尝试,比如《箫魂》音乐的主题,运用了童声合唱与民乐结合;《丝竹》竹笛与西洋乐器的大提琴、小提琴、两架云锣合奏;《宝岛三景》用了三个台湾的民谣作为素材,美洲、非洲的打击乐器,以及拉丁美洲的节奏等融合进来,听起来让人能感觉到是现代人以现代思维写的,但又不是所谓的现代音乐。我认为,音乐就是要不断尝试,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失掉了勇于尝试的精神,音乐可能就止步不前,永远在重复自己。现代思维要比音乐的现代更加重要。

张健(竹笛演奏家/副团长):我相信任何一个没有听过竹笛乐团演奏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惊,因为竹笛乐团的声音确实让人想象不到。竹笛乐团一个全新的生命,整场音乐越来越回归到一个吹笛人的语言。20多人形成的乐团是一个大的个性的融合,声音自然、稳定,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音准、音色融合度,非常难得。目前,可以说竹笛乐团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出口,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和发展方向。笛子这种乐器能融合在一起,我们花了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去尝试,可喜的是,这种探索成功地在与世界音乐的审美和艺术观念接轨上迈进了一大步。

胡彪(驻团指挥):三年来竹笛乐团变化巨大。乐团从一开始不知道应该有怎样的合奏关系和声音的把握,到现在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个标准。竹笛乐团是非常吸引人的组合,因为在现有的基础上,笛子没有中低音声部,形成合奏以后就必然需要不断拓宽笛子的上下音域。所以,竹笛乐团不管从它群体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纵向的音响表现都是一个不断在拓宽的领域,而且这种合奏给人带来的美感跟独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竹笛乐团新作品方面,通过几年的探索,也已经找到了一种特有的语言。


文/摄像 李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