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金庸小说屡屡搬上影视,什么样的小说,更适宜改编为剧本

金庸小说屡屡搬上影视,什么样的小说,更适宜改编为剧本

2022-09-10 20:36:50

现在小说写作,除非是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都要以贴合市场,特别是贴合影视改编作为重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应该比对剧本来写小说,形成剧本型小说。金庸的小说,类似于这种剧本型小说,在顾及小说阅读良性体验的同时,更多展现出来剧本的特性。

由此来看,有的小说看着特别像看影视剧,有的小说却会给我们更多的文学感。由此能够判断,有的小说更适合改编为剧本,有的则不太适合。应该怎么去判断什么小说更适宜改编呢?

有的时候,你看金庸的小说,似乎就是在看舞台上的人在表演。他们一个一个地走出来,彼此对话,烘托出一幅幅文字写意图,颇有节奏美感。为什么呢?

主要是金庸描写的人物显得鲜活。为什么他描写得如此鲜活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描写有舞台感。比如本章的下面这一段,就集中体现出这个特征。

郭靖见那人身上穿了黑虎皮短裘,似是华筝之物,凝神再看,却不是华筝是谁?不由得失声惊呼,嘴巴甫动,妙手书生朱聪眼明手快,伸过来一把按住,朗声说道:“梅超风这妖孽,只要撞在我丘处机手里,决不与她干休!”

梅超风听得崖顶之上竟有人声,已是一惊,而听朱聪自称丘处机,还提及她的名字,更是惊诧,当下缩身在崖石之后倾听。马钰和江南六怪看得清清楚楚,虽在全身戒备之中,也都不禁暗自好笑。郭靖却是悬念华筝的安危,心焦如焚。

韩宝驹道:“梅超风把白骨骷髅阵布在这里,待会必定前来,咱们在这里静候便了。”

梅超风不知有多少高手聚在这里,缩于石后,不敢稍动。

韩小莹道:“她虽然作恶多端,但全真教向来慈悲为怀,还是给她一条自新之路吧。”朱聪道:“清净散人总是心肠软,无怪师父一再说你成道容易。”

……韩小莹道:“谭师哥你说怎样?”南希仁道:“此人罪不容诛。”朱聪道:“谭师哥,你的指笔功近来大有精进,等那妖妇到来,请你出手,让众兄弟一开眼界如何?南希仁道:“还是让王师弟施展铁脚功,踢她下崖,摔个身魂俱灭。”

马钰和朱聪等你一言我一语,所说的话都是事先商酌好了的。……梅超风越听越惊,心想:“原来全真七子全都在此,但是一个牛鼻子,我就未必能胜,何况七子聚会?我行藏一露,哪里还有性命?”

此时皓月中天,照得满崖通明。朱聪却道:“今晚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可要小心了,别让那妖妇乘黑逃走。”梅超风心中窃喜:“幸好黑漆一团,否则他们眼力厉害,只怕早就见到我了。谢天谢地,月亮不要出来。”

后来他们又说了很多,都是相互对白,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这里的一问一答与其他地方不同,表现出的是非常直接的对白,看起来似乎就是几个人在舞台上你说我说,彼此不断活动。

从更加贴近表演感的角度去看,金庸小说这里的描写,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动感十足,简直就是披着小说外衣的剧本。这样说,甚至可以把它总结为剧本型小说部分。这令人想到,不少影评人都认为金庸的小说更像剧本。

说金庸小说更像剧本,可能不少人没有明确的感觉。我们回顾一下,比如第二章《江南七怪》七怪出场和他们与丘处机打斗的名场面,是不是很像在舞台上表演呢?再比如,第四回《黑风双煞》中描写的双煞与七怪之间的打斗,简直就是在读者面前上演活剧啊。

诸多场面都显示同一个特性,就是舞台感和表演感。就是说,金庸小说特别有舞台感,适合演员去表演。也就是说,金庸小说特别像剧本。那么,就必须探讨一个现象,就是怎么更加贴近表演剧本来写小说呢?

这里提示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小说适合改编为剧本?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如果小说容易改编为剧本,那么他们的小说就容易获得额外收入。

为什么金庸的小说容易被拍成影视剧,而古龙小说与梁羽生小说却不太容易?除了艺术水准和表达方式不同等因素之外,金庸小说很有镜头感,对话感特别强,也是重要因素。

之所以要探讨适合改编为剧本的小说,是因为小说是精神食粮,是精神消费品,写它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而求收益和名声。

纯小说是为了通过小说探索社会问题,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它承担着表达文学高度的历史重任。这好不好呢?当然好啦。特别好。但是绝大多数小说作家却做不到,因为大家都首先要活下来才能活得好,进而得到从容探索人生问题的历史高位。

不能要求大家在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快速跑,因此也不要求绝大多数人在还没有温饱的时候,就像贵族那样活得优雅从容。所以,普通小说作者还是要获得收益,毕竟在市场经济时代,谁能白白付出劳动呢?摆列在他们面前的,也是最需要探索的是,怎么把文学性与商业性高度融合起来。

但根本的还是要有收益和名声。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收益和名声呢?非常重要的道路,就是用影视来放大小说效应,养住小说作家。这个方向不是当代才有的,金庸就是集大成的前辈。

没有1983年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不可能在大陆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影视剧极大地推动了金庸小说的快速传播,以至于出现“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的盛况。改编费给了金庸很大的额外收入,同时也带动他的小说更加热卖。

不仅金庸盛年时如此,就是在金庸先生已经作古的今天,他的小说仍然在不断被翻拍,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那么,为什么金庸的小说可以通过影视剧大卖呢?为什么有的武侠小说的作家却做不到呢?

根本原因是他的小说写得好。但是也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能被忽视,就是他的小说更容易被改编为影视剧。为什么呢?因为他本人是编剧出身,在写小说的时候,无形中就把剧本的特性代入到小说中,以至于他的小说天然具有更强烈的可改编性。这就是他的小说为什么特别容易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基本原因之一。

尤其是当代社会,从2015年《琅琊榜》开始,国内掀起了网文改编为影视剧的高潮。越来越多的网文被改编为影视剧,这成为一大景观。改编为影视剧,为网文作家提供了很大收入,给他们很大的生存稳定感,也鼓励更多的人静下心去创作精品力作。

现在就有人,如作家红娘子明确提出“影视小说”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为影视拍摄而写的小说,实际上就是小说型的剧本。这样的小说本身也能承载好的故事,同时一转身就可以成为好的剧本,能够弹性自如地跨域流动。

既然这样的小说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要靠近剧本的,那么就必须理解,什么是剧本?

所谓剧本,指的是以台词和舞台指示为基本要素的戏剧文本。剧本又主要分为文学剧本和摄影剧本。文学剧本,是突出文学性的剧本,即突出人物在环境中互动情节的剧本,语言要求并不特别强烈。

文学剧本不以演出为目的,或者不适合立即演出,因为它的动作性不够,语言对白也并不一定必然占据绝大多数篇幅。而摄影剧本直接以影视拍摄作为基本归向,所以与小说写作距离较远。在此更多要讨论的是文学剧本。

剧本具有诸多特性,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动作性强。动作性强,体现为人物的各种行为非常明显而且清晰,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就在眼前的观感。这需要他们的动作要有声音、有质感、有连续性。如此,才能凸显出动作的感觉。具体来说,这种动作性要体现出来语气、神态、眼神、肢体动作、人物移动感等等,要用声音、味道、脸色变化等因素来表达。

另外,剧本还要求对话性多。人物互动,对话是第一位的。对白、独白甚至旁白等话语方式,都需要运用到。有时候也需要运用画外音一类的语言提示。总之,语言对话性是剧本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

这里的对话性要与动作性紧密关联起来,才能真正丰富。对话与动作实际上是人物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边对话边动作,这符合逻辑需要,也才会让读者感觉到这样的剧本是可信的。

此外,剧本的特性要求镜头感强。虽然文学剧本并不要求突出的分镜头描写,但是它要与比较强烈的镜头感。长镜头、远镜头、近镜头等等方法不断转换,从各个视角去描写同一个场景与事件,这样会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感,会给读者带来很好的阅读感受。能够带来镜头感的剧本,才是真正的好剧本。

还有,剧本需要很直接的戏剧冲突。剧本不能像纯小说那样,对事件的描述比较笼统,它需要直接的清晰的激烈冲突。冲突方是谁,如何冲突以及冲突的结果,都要非常明确。这与传统的小说写作就显得很不一样。

总之,剧本是以戏剧舞台表演为基本目的的文本。其中的文学剧本比较靠近本文所要探讨的戏剧型小说。它要求动作性强、对话性强、有强烈的镜头感,并且能够直接展现激烈的冲突。

在了解上述关于剧本的情况以后,可以注意把剧本要求融入小说写作的过程。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够写出剧本型小说,或者称之为影视小说。方向有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

要写出剧本型小说,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小说气质。作者首先必须知道,小说与剧本有着质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将会导致把小说写成四不像的恶果。所以,还是要先保证小说的阅读感受。否则,读者看你的小说,简直就是在看剧本,那他们会很难受的,最后很可能就要弃读。这不是我们写作的目的。

怎么保证小说感呢?还是要在人物、环境和情节上下功夫。有诸多客观描述,把人物动作和对话,融入到主客观环境之中,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小说厚度,使客观叙事呈现出更多想象空间。这一点与剧本的那种舞台封闭性为基础的舞台想象力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贴近剧本来写。在保证小说感充分的前提下,要尽量贴近剧本来设计和创作。因为只有这样写,才能使小说更加具有可改编性,才能最大化发挥出小说的各项横跨域的价值。

要想贴近剧本来创作,作者心中就要有剧本感的自觉意识。有了这个自觉意识,作者就会更多地去描写动作,设置更多对话,并且产生足够的舞台感。这样产生的小说,无形中就会产生更大的戏剧性。

第三,写小说的时候,要时刻有舞台感。不论写到的环境是封闭性的还是开放性的,都要求作者有舞台感,即把人物都是放在这个区域的舞台上去写作的,而不是那种散漫的、普通意象描述。作者眼前会出现舞台景象,看着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在符合自己角色性格地表演并互动。

舞台感是非常重要的。剧本要求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这要求作者心中要有一个舞台意识。他要有写作就是在写一个个舞台上发生的故事的自觉意识。

作者所描写的各个角色,虽然看似他们在说话,在动作,实际上他们是在一个舞台,即文笔舞台上表演,会产生自然而然的封闭感、紧张感和聚集感。如果作者有了这样的舞台感,文笔上就会反应出来更多的聚集感,而不是普通纯文学小说的那种松散感。

产生更多聚集感的小说,会带引着读者的思维更加紧密地跟随着小说节奏而不断前进。这样的聚集感,会高效保有读者情绪和节奏,而不是散逸出去读者的阅读紧凑感。

总之,剧本型小说可以把小说和剧本两种文学体裁的优势融合起来,会造成读者看起来非常过瘾的感觉。

金庸的写作就给我们提供了如此范本。以第一部分所引述为例,它在崖顶发生,具有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舞台感,时间空间上具有聚集性。在崖顶这个舞台上,它有非常清晰的动作性,更有好多连续性对白,甚至有六怪说而同时梅超风心想的明暗对白。所以,不论动作性还是语言性,都非常强烈,体现出强烈的剧本性。

这一部分可以说,如果去掉环境等因素,就很容易被改编为剧本人物对话。就是说,它本身就有现成的对话样态。

这个时候的崖顶已经不是崖顶,而是双方演员出演的舞台。读者如果把这里的崖顶想象成一个话剧舞台,那么马钰、江南六怪和梅超风以及郭靖华筝,他们的表演就具有了话剧上的浓缩性和及时性。

总结上述,要想写出剧本型小说,一般方法是剧本需要什么,小说朝着这个方向写就可以了。具体来说,先确保所写的是小说,然后尽量贴近剧本去写作,产生强大的舞台感。这样写出来的小说,就是剧本型小说,也就可以更高效地获得各种写作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