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老太妃驾崩后,贾府的形势细思极恐,贾家欺君罔上背后的真相,是天下无主!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回目说的是菂官、藕官、蕊官的故事,开篇却写老太妃薨逝,真真是云龙作雨,真事隐,假语存。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皇宫赫赫,举国之哀,宴乐停,婚嫁歇,这一部“闺阁昭传”的《红楼梦》,这一座“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荣宁二府,瞬间没了女眷女主人,于是乎,宁国府玩了一套欺君罔上的伎俩,又把贾府家业托付给了不相干的远亲薛家。
宁府贾珍夫妻二人,也少不得是要去的。两府无人,因此大家计议,家中无主,便报了尤氏产育,将他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处事体。因又托了薛姨妈在园内照管他姊妹丫鬟。
看官听说,宁国府“报了尤氏产育”,可是跟朝廷报的,妥妥的欺君罔上呀,这要是被皇帝知道了,翻出来,是不是抄家之罪呢?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文浅意深,随笔带出禅机,多少语录、谶语,句句血泪,字字珠玑,终究不落空,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皆是翻过来的,一部书之总批,不可不知。
再看尤氏应名点卯,照管贾母王夫人的下处一应所需饮馔铺设之物,薛姨妈照管大观园,禁约得丫头辈,结果却是如何呢?
因此两处下人无了正经头绪,也都偷安,或乘隙结党,与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荣府只留得赖大并几个管事照管外务。这赖大手下常用几个人已去,虽另委人,都是些生的,只觉不顺手。且他们无知,或赚骗无节,或呈告无据,或举荐无因,种种不善,在在生事,也难备述。
看官听说,尤氏原本就是贾家的族长夫人,宁国府的当家女主角,如何作者之意,却是离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整个贾府竟然乱了,无人做主,也是奇了,莫非宁国府之前另有当家女主人不成?还真有,还记得王熙凤和宁国府的尤氏、秦可卿怎么说的吗?
凤姐儿道:“我说他不是十分支持不住,今日这样的日子,再也不肯不扎挣着上来。”尤氏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的,他强扎挣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没错,秦可卿在时,宁国府的当家女主人竟然是秦可卿,而非尤氏,而秦可卿之后,贾琏的续妻,被称为许氏亦或是胡氏的人,才是当家人,尤氏向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而贾珍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这就是宁国府的形势。
荣国府的形势同样也很乱,借住在大观园的穷亲戚邢岫烟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竟然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二木头贾迎春被自己的乳母一家人任意欺负,而荣国府因为元春省亲,竟然花光了家底,入不敷出。
贾蓉等忙笑道:“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为啥贾元春当了皇妃,贾政当了国丈大人,荣国府反而衰败了呢?又为啥偏偏是贾政生辰当天迎来了这场非常之喜呢?世代功勋的贾府又是为何走向灭亡的呢?
《红楼梦》故事里,贾探春说得很明白,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都是祸起萧墙,败在了自杀自灭上,贾府这些裙钗还真是齐家治国的帝王。
《红楼梦》故事里,贾府原先的主人是秦可卿,原型崇祯,所以,秦可卿死前托梦,说的是贾府千秋万代的祖宗基业的问题,这是帝王的本职工作。胡氏即金氏,原型后金、满清,是真正的假龙、窃国大盗。
《红楼梦》故事里,贾府即天下,秦可卿和老太妃之死,都是举国之哀,天下人共哭之。秦可卿去世,胡氏未出现,这个断朝时期,便唤作“两府无人”,真相为“天下无主”。
此时,尤氏协理荣宁二府,谎报产假,不是欺君,狼子野心,窃国作乱,却是欺君。姜子说过,荣国府是崇祯朝,明朝,宁国府是康熙朝,清朝,尤氏一家是三藩政权,不肯作威作福是反讽,翻过来的。
再看回目,藕官对应贾宝玉,是传国玉玺,指代江山,菂官对应林家,朱明,蕊官对应薛家,满清,薛姨妈照管大观园,是写清兵入关,细思极恐,故有后文中门户乱开,盗贼横生,史太君发怒,不过是一篇《胠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