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尚且贪玩的年纪,相信那部根据小说拍摄的名叫《西游记》的电视剧,陪伴了无数孩子的成长时光,它是淬炼出的经典之作,是几代人的回忆,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吴承恩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们不辞辛苦地付出。
师徒四人一起经历重重磨难,终于在唐僧的领导下,慢慢坚定了取经的信心和信念。而众多妖魔鬼怪的身上,也能看到人的秉性,温情与残忍对立、善良与丑恶并存,所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代入感极强。
当师徒四人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时候,无数观众心里跟着欣喜万分,归根究底,这更像是关于每个人的修行。他们带着经书踏着祥云返回大唐,志得意满,那边佛祖掐指一算,预算的九九八十一难竟然少了一难,大手一挥,师徒四人凌空坠落。四人狼狈起身,眼前竟是来时曾路过的通天河,当时多亏了老龟仗义相助,才得以渡河。
此时的通天河依旧河水滔滔、漫无边际,四人顿时犯了难。老龟在关键时刻再次现身,驮着师徒四人和经书过河。待到老龟游到河中央的时候,许是见唐僧绝口不提当时的承诺,有点等不及了,便问道:
“长老,见了佛祖,是否替我问了阳寿还有多少?”
这本是当年老龟送师徒过河取经时,唐僧许下的承诺,可是眼下唐僧面露难色、缄口不言,老龟随即就明白了自己关心的问题,被唐僧忘了,一怒之下,一个翻滚将师徒四人和经书都送进了河里。
这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圆满了,师徒四人辛辛苦苦取回的经书,在老龟的大怒之下全部掉进河里湿透了,四人狼狈地从通天河里爬上岸,摊开经书进行晾晒。
他们自知理亏,答应了老龟的请求在先,却言而无信,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得道高僧的身上,似乎更难让人理解。那么,唐僧真的是把与老龟的约定忘了吗?还是故意不开口,或是有别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唐僧心里是记得与老龟的约定的,但是因为他好不容易才到达西天灵山、取得真经,在满天神佛面前,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他是微不足道的新人,根本没有开口的底气,何况老龟的阳寿本也不是什么极其紧要的事,所以就干脆不问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首先,唐僧本性善良,不会将自己恩人的请求抛诸脑后,其次,老龟能帮助他们师徒完成的第81难,已经是功德无量了,何必再去担心自己的阳寿呢?
仔细翻阅《西游记》这本书,从唐僧师徒临近到达西天、在凌云渡的经历中可以寻得答案。书中曾描述,凌云渡有八九里那么宽,四周空阔寂寥、荒无人烟,只有一根又细又滑的独木桥横亘其上,底下是万丈深渊和湍急的水流,白浪翻滚、非常凶险。
孙悟空蹦跳自如、轻松就走了过去,但是唐僧、八戒和沙和尚都不敢上前。犹疑之时,从下游来了一艘小船,撑船的老者催着他们快上船,唐僧定睛一看,那船竟然没有底,心下惶恐不已。
孙悟空一眼就看出了撑船的老人其实就是接引佛祖,这预示着他们过了凌云渡就能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了,就催着师父和师弟们快快登船。唐僧颤颤巍巍地上了船,忽然从上游飘过来一具尸体,吓得唐僧面色发白。撑船的老人赶紧安慰他:
“长老莫怕,那个是原来的你。”
这也揭示了唐僧本就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徒弟金蝉子,此番在人间历劫赎罪、功德圆满,此时终于脱去肉体凡胎了。所以,从凌云渡上去的、面见如来、带着经书返回大唐的,是金蝉子,唐僧与老龟的约定,或许真的是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