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大 S 宣布离婚,结束了 10 年婚姻。她很克制,只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也很得体,祝福前夫,“希望小菲永远过得比我好”。
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对婚姻的观感:
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年轻人们谈起婚姻,有时是畏惧,碰不得。有时是死心,关闭对其的渴望和想象。
打个恰当的比方是:
我也同意,但我也有困惑:
是否我们也低估了,自己处理这份难度的能力?
上个星期,我和同事做了件挺有意思的事:
找了那些给自己婚姻关系打满分的夫妻,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
后悔什么?付出了什么?妥协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无论你是单身,已婚还是离开了婚姻,我都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新的答案。
在婚姻外观望的人,或许会想象:
是钱?是性?是外部危机?……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
是高估了爱情,低估了婚姻。
很多人会对婚后生活失望,好像结婚了,生活也没变得更好。
37 岁的@喵小咪 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
这是她从经验里学到的:
是模糊了“我”和“你”的界限。
采访对象@Eric 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糟糕的婚姻,
最后,同样难的是,把“我”,变成“我们”。
32 岁的@全嘻嘻 的婚姻里,最大的难题是,
@全嘻嘻 说,这是她在自保。
在婚姻里投入的钱、时间、心力,她都计算过,包括不要孩子,
这都是在为离婚时受伤害最小做准备。
她很悲观,不是对她的丈夫悲观,
是对婚姻里,对方能不能和她一直承担责任这件事悲观。
让两个个体的“我”,真正成为“我们”,
见证了这些夫妻的对话,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余秀华有个观点,我印象很深,
“不只是爱情是一个人的事,
婚姻也是一个人的事。”
这句话我理解的是,
不要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来解决你自己人生的窘境。
我认为所有决定进入婚姻的人,都应该大声背诵这句话:
是让你对婚姻合理管理预期。
@喵小咪 和我分享了一些细节:
第一段婚姻里,她有很多无助和心烦的时刻。
“失眠了,对方睡得很香打呼噜。”
没有谁是错的。
错的,是“对方必须完全理解我”的偏执。
在现在的婚姻里,她也有望着天花板睡不着的时刻,有和丈夫兴趣完全不一致独自行动的时刻,
“那是再亲密的爱人都无法帮我分担的孤独,
是彻头彻尾的需要我自己来处理的孤独。”
这也正是婚姻的脆弱之处。
避风港里似乎总有船停靠,可不出海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
当我们吃了这么多的苦,当“我”终于变成了“我们”时,我们会收获什么呢?
我听到了非常多“一起”的时刻,好几次眼眶湿润:
“有天我在厕所拉出了一条非常长的屎,
我突然很想邀请你来观看,
这个世界上我只能和你分享。”@全嘻嘻XEric
成长起来的新的“我”。
30 岁的@单 是@喵小咪 的丈夫。
挺小的一件事,但他在自己父母婚姻里没见过,在自己上一段婚姻里,也没经历过。
他感受到了支持,是完全不同于父母的支持,
“我的父亲只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的妻子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他出钱出人,没说过一个‘不’字。”@雪枫X晶晶
更是一起收获了最珍贵的人生果实:
我知道,我们或许有能力,独自处理生活里的很多难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请@全嘻嘻 分享婚姻里最难忘的一天。
是丈夫不把她绑在“妈妈”的身份上,支持她出去跳舞时;是工作受挫,丈夫提供后盾,可以放心崩溃时,是无数个被支持的时刻。
如果说这也是种底气,
我想这种爱,是原生家庭给不到的、朋友给不到的,快餐式恋人给不到的,
“即使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也可以被爱,
这是我在婚姻里获得的。”
最后,又如何判定一段婚姻是好的呢?
我想分享一些最启发我的事:
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
我也发现,美好婚姻的标准,有了变化。
就像那对流传很广的图,携手白发苍苍的老人,
它代表着一些人对婚姻的终极想象。
但今天我想分享给你另一个回答,是好的婚姻带来的,
“我在这段婚姻成为了更好的人,
我有了爱人的能力。
我相信我们也都会很幸福。
而长在了我们身上。”
今天看完这个片子,我想问的是,
你愿意带着对婚姻公平和积极的眼光,去努力一次吗?
这段话是古希腊人定义的“对爱情的背叛”,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崇拜和尊敬,
不这样做才是对爱情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