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追逐梦想的时代答卷!浙医二院改革创新纪事

追逐梦想的时代答卷!浙医二院改革创新纪事

2020-10-19 22:44:35


来源:2018年6月21日 浙江日报 头版头条

一颗初心,一个梦想,定格在一个瞬间。


泛黄的老照片里,梅藤更医生与一位小患者,一老一小,一医一患,一个穿长衫,一个戴礼帽,行的是标准90度鞠躬礼。


这张流传甚广的鞠躬图,被誉为医学界的人文典范。照片中的梅藤更是广济医院院长。


百年风云变迁,创建于1869年的广济医院,已成为今日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二),那个定格瞬间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却一直没有消散。


2014年,在现任院长王建安的倡议下,鞠躬画面被复原成立体雕像,永久矗立在浙二门前,提醒着一代代医护人员勿忘把这样的和谐医患关系固定下来、树立起来、延续下去……


不忘初心,追寻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健康之基。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任务,在“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理念下,浙二不断自我迭代,用变革和创新书写着一家百年名院追逐梦想的时代答卷。


仁 心:无恒德者,不可作医


隔着百年光阴遥想当年,广济医院第一任院长梅藤更提出的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的三个“H”:Heart(良心)、Head(才智)、Hand(技能),言犹在耳。2009年出任浙二第14任院长的王建安,对百年广济文化深切认同,他希望当下的医生能把前人的医德、医风、医术继承发扬下去。

如果要将三个“H”排个序,王建安会毫不犹豫地将Heart(良心)排在首位。因为,对医者而言,仁心是道,有术无道止于术,只有心如莲花、悬壶济世才能大医精诚、杏林春暖。

怎样让百年传承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在医院里影响更多人?浙二人找到了梅藤更墓碑上至今刻着的4个手书汉字:“仁爱而劳”。

在浙二,有一堂院长亲自教授的“必修”医学人文课。“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是最能体现人类关爱的一门学科。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人文心。”掷地有声的语句,让众多医护人员深受教育。

对医者爱心的衡量,浙二人的心里有一根“标杆”。那是他们去美国梅奥诊所考察时带回的真实故事:一个医生去看一个糖尿病足病人,走到病人旁边,很自然地单膝跪地,双手捧起病人的病脚来闻闻有没有异味。“就是这么简单的发自内心的一跪、一闻,我们能做到吗?”浙二人扪心自问。

慢慢地,浙二凝聚起一种集体意识——“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精神的力量,沿着时光之河,渗入了一代代医护工作者的血脉。

就在1个多月前,浙二常年被“滴滴”的仪器声和急促的警报声笼罩的ICU病房里,传出了悠扬的琵琶声。

弹奏者是医生张心怡,聆听者是刚从死亡线上“逃过一劫”的心肌病患者华宁,就因为病人说想听一首琵琶曲,ICU病房里上演了这一幕。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作为爱的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华宁说,这琵琶声是她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在这个传说中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她听到了生命的声音。

当今社会,人们对隐私保护非常重视。之前,床位紧张时男女同室,病人要换衣服需要几名医护人员背对着病人筑起一道“围墙”。

这不行,得改。

如今,浙二不仅在全省较早实现了每个床位拉起隔离帘,连急诊输液室也做到了“一人一隔间”,甚至还专门为患者设计了一款裙子——因为以前做肠镜,患者都要穿“开裆裤”,来回走动非常不雅观,如今有裙子套在“开裆裤”外,做肠镜时再也不用担心“走光”的尴尬了。

在浙二,从门诊叫号系统到住院病房,只要涉及病人姓名以及个人信息的地方都会被人性化地隐去详细信息,用门诊号来取代名字叫号。护理台上不放病人信息表,电子病历虽然有密码权限,但当人走开时也要求及时关闭。

浙二门诊楼前,一座还原老广济大门的红色拱门上,书写着蔡元培题的“济人寿世”四个大字,时刻提醒着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医者仁心,正在这里被医者标注更多的注脚。

潘锵荣/摄


仁 术:流程“保驾”,医术“护航”


浙二解放路院区,其面积并未比梅藤更时期的广济医院扩大多少。这片占地40亩的逼仄空间内,年门诊量却从19世纪末的千余人次发展到如今的480万人次。

巨大的飞跃,源于在医学人文价值观下,制度、流程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但观念的养成,制度、流程的规范,非一蹴而就。

“我们每天如坐在火山口上。”每当走过医院的角落,看到一些暗藏“危机”的细节,院领导都会捏把汗,立刻敦促员工去解决。“医疗行为容不得丝毫马虎,稍有疏忽、漏洞,都可能发生意外。”

一次巡查中,院领导发现CT室存在大隐患。在这里,脑外伤等重症患者较多,他们大都插着管、安着吸痰器在门口“排长龙”。万一里面的患者忽然出了意外,往外推去急救可能会遇阻出不来。

可是要改并不容易,改了几次,病房还是拥挤不堪。为了这件事,院领导光现场会就开了20多次。最后,浙二在CT室旁专门设置了等候区,里面放了两张监护床,配备了抢救车和除颤仪,让重症病人在此等候,加上相关部门的配合沟通,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基于浙二病案号的管理制度,实现了患者在院内身份的唯一性。但在10年前,同一患者有多个就诊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意味着,医生看错病人的风险增大。于是,浙二确定了“姓名”加“病案号”作为辨识患者身份的方式,还专门抽调一个强大的技术和服务团队对患者信息进行匹配,确保万无一失。

行“仁术”,还要有好技术来“护航”。

国内一对著名芯片科学家兄弟的母亲,身患严重类风湿病,肺部纤维化,同时伴有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生命危在旦夕,兄弟俩带着年迈的母亲特地从北京赶到了浙二。王建安带领浙二心脏瓣膜团队不用一针一线,通过心导管就巧妙地为她换了心门。

这项让高龄、高风险而无法开刀的患者“重生”的技术,叫“经导管(微创)心脏瓣膜置换及修复术(TAVR)”,是由著名心血管专家、欧洲CSI(先天、结构与瓣膜介入学会)共同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在国内领先开展。手术将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病的年死亡风险从传统药物治疗的50%下降至9%,且大大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王建安教授根据中国人瓣膜病变的特点,对国际上的经验进行大胆突破改良,跨越禁忌,形成“杭州经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心血管介入杂志,被全球同行所认可。同时,通过自主创新,作为主要研究者研发了中国首个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经导管人工瓣膜,且成功上市,又研发了第二代可回收人工心脏瓣膜,由王建安教授牵头开展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

目前,手术量近全国1/3,患者来自20余个省市,最大年龄90岁。技术和产品辐射到全国19个省市、32家知名大学医学中心。王建安教授团队还走出国门,指导国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受邀到印度最大的三家医学中心开展手术,受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地邀请,开展学术讲座或手术转播。


不但国内有近400家医院,千余位心脏瓣膜病专家聚集杭州,向王建安教授团队取经,更有来自美国、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心脏介入专科医师来院培训,专门学习瓣膜介入治疗手术技术。

这样的创新基因,在浙二不断散发出光辉。

浙二人很早就意识到产学研合作对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率先搭建了从基础研究平台,到大动物、小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平台等完整的研究链,并成立首个技术转化办公室和首个细胞治疗中心。

这样的积淀,让浙二在学科上发出新枝,以精湛“仁术”救死扶伤。近年来,浙二以第一负责人单位的身份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7年居全省医疗领域第一。

仁 医:心中春意,人间花开


G20杭州峰会召开期间,浙二作为医疗保障核心主导单位,成为美国等近十国元首首选的定点保障医院,其创新性的应急保障模式,成为国内重大医疗保障的样本。


这家百年老院,正搭乘国际化的快车,跨越地域、国界,在世界医疗舞台传递中国声音。

一年多前,浙二院领导带领浙二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检验科等多个临床学科带头人访问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过大大小小27场会议,双方在管理培训、远程医疗、学科共建等方面,确定了进一步合作方案。

UCLA医学中心在美国医疗系统长期位居前五。2009年,为寻求合作,浙二院领导曾五赴加州,受到过冷遇。但浙二人迫切希望改变国内“重技术轻沟通,重经验轻循证”的决心,和希冀做到“患者为中心”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对方。

浙二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让世界认识了浙二,认可了浙二。

不久前,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40余位重症医学大咖齐聚浙二,他们都是“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的国际特邀专家,在这里实地走访学习后,纷纷点赞。


“这里的医生技术高超又善于教学,这次培训很有价值。”美国医生戴维结束在浙二心血管内科的学习后,依依不舍,说自己明年还打算再来。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近300名国际医学生、住院医生、专科医生和进修医生,在浙二27个科室完成轮转或培训。培训均被美国毕业后教育委员会(ACGME)所认可,也就是说,外国医生在浙二接受的培训,是完全等同于他们在国内的培训,也是纳入专科医师培训的学分体系的。


秉持着品牌意识,浙二还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德国心脏病中心等全球一流的大学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浙二,这所百年老院,正由内而外焕发新的活力,像春风,抚平患者伤痛,像灯塔,照亮患者内心。

-完-

你的名字,都在我心里!


我们终在寻梦,我们芳华依旧!


花样浙二,你心温柔,却有力量!


“浙二人”的2018高考作文:《勇立潮头 续谱广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