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弹拨乐器,古代曾名“批把”。秦时已有长柄、竖抱、皮面、圆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降,形制多有改进,演化为阮、秦琴、三弦、月琴等,但其共同特点为直项、圆形音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曲项琵琶传入,又有与其同为半梨形曲颈的龟兹i琵琶、五弦、忽雷等,当时通称“胡琴”。其时,演奏其器者高手如云,技艺飞展,成琵琶艺shu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宋以来,琵琶形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式样:音箱为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音程关系定音。演奏方法由横抱为竖抱,由拨子弹奏为五指弹奏。本世纪以来,在刘天华等大量演奏艺术家和作曲家的改进fa发展中,技法趋繁,曲目渐丰,成为民族器乐家族中重yao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现代著名pi琵琶演奏jia家有李廷松、魏中乐、刘德海、林石诚,琵琶的传统曲目有:
《十面埋伏》名《淮阴平楚》。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苹琵琶谱》卷上。明代《四照堂集》中记载了当时的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该曲的盛景。该曲属琵琶作品中的“武套”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cai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r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l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j践”,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为叙事性多段tao套曲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战斗准备,次序为: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队、5.走队;二、战斗场面,次序为: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三、战斗结束,次序为: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霸王卸甲》虽然也与《十面埋伏》一样,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十面埋伏》歌颂了汉王刘邦的胜利,《霸王卸甲》则侧重描写了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悲壮。因此有“得yi意者弹《十面》,失yi意者奏《霸王》”的说法。乐曲突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基调,以悲怆的风格,展示了英雄盖shi世的项羽的郁郁心态。该曲yu与《十面埋伏》,互为对应,同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
《阳春古曲》亦名《阳春白雪》。曲谱最早见于清人李芳园编、1895年成书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卷上。这首文套曲,结构简练,情绪明i快,音乐形象统一中又寓变化,表现了一种明朗的春日景象和欢乐情趣。
《夕阳箫鼓》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乐谱最早见于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li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该曲,并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结构扩充为十段。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首段自由引子,描绘夕阳西下之际,江面舟船缓行,箫鼓合鸣的情景。徐徐点弹的节奏,模仿着鼓点声声;揉吟旋律,模唱着宛转的箫声。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描绘了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