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古城讲解员公益课第十一节课《一座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古城》,黄团峰老师为我们介绍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回顾两年多来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情况,畅谈坚定泉州文化自信,讲述如何做好城市“双修”全国试点,驱动古城提质和转型发展。
讲师介绍
黄团峰
现任泉州市古城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展现自我风采,讲好古城故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爱上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现场互动
学员心得
近几年泉州致力于古城文化的发扬与推广。“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泉州,了解泉州。 泉州古城办开展的“以旧修旧”“点亮古城”等等许多活动, 让我们看到了古城保护的希望。 愿我们的古城重新焕发光彩, 希望自己能为“五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一己之力, 对故乡尽一份赤子之心。——高琨琨
泉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有着南音南戏南拳南建筑南工艺的五南文化的刺桐古城,在这片6.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过了1700多年的大浪淘沙而雍容不改,依旧熠熠生辉。我们要用怎样的历史情怀去改造这座城市,再用怎样的文化自信去展现它的魅力给世人?这是留给现在的我们充满激情却又沉甸甸的话题,就像黄团峰老师说的,唯有“内修于心、外修于形”,才让这座古城能“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杨昔庚
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丰富的海上文化景观,并且传承了历史的习俗和文化,作为宗教博物馆圣地,艺术和文献方面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著名的骑楼,番仔楼也独具一番特色。泉州独特的五缘优势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从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分别展现了它独特的气质。——谢萱
今天讲了南音,南音是由琵琶,拍板,洞箫,二弦,三弦组成。泉州的南音和提线木偶走向了世界,令人感到骄傲。德化白瓷、木雕都是闽南特色。闽台历史:山-城-江-海自成一体。有很多名人来过泉州,为泉州加油。有范迪安,莫言,白岩松,余秋雨。泉州开始被很多人熟悉。——朱琳炜
时至今日,我可以骄傲的告诉外地的朋友们,泉州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它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头衔,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早在1982年就被授予“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所以才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泉州市和鲤城区两级政府的指导下,城南片区能修旧如旧,重现“南门兜,挤烧包”的繁荣景象。——许秀端
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是通过家族和庙宇的祭祀活动,与每个人缔结了血肉的关系。走进泉州,便如置身在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我们深深为自己是泉州人而骄傲,更为历史的传承感到责任的重大。——姚红莲
泉州市在2016年开始寻求古城困境的突破、加快古城保护发展特别是以“古城双修”为契机,引入新的理念,“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样本日益展现。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泉州、喜欢泉州。通过黄团峰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泉州古城保护发展的工作历程,如何坚定泉州的文化自信等等,受益匪浅。——郭彦娟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文化底蕴深厚,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等,让我们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文化自信,南音、提线木偶线等闽南传统文化一直在古城里活跃,活态传承最具魅力。通过城市“双修”试点,让古城提质和转型发展。因有文化自信,并坚定这种自信,让生活在古城的每一个人更自豪。——黄艳艳
古城办的黄主任讲述了古城四大价值、三大特色以及近两年古城保护工作举措,列举了许多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泉州文化自信!——张莉
乡愁是一种特别的情愫,离家越远越久越浓烈,落脚生活在外,很多人和事都如过眼云烟般散落在风中,但是乡愁始终还在,时浓时淡,而最容易勾起乡愁的,是老家的饮食和味道,还是你熟悉的一草一木,又或是那些回味无穷的曾经?——张璐
我们了解了泉州古城的价值、特色和多年来海丝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在新时代古城办着力打造“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发展新模式。
泉州历史城市遗迹丰富,印证了海上贸易都市的起源、生长、繁荣和变迁。近几年古城保护工作扎实开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古城焕发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人来了解她、读懂她,古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将更加广泛。——康惠芬
黄主任谈到重振古城要三留三见,即留形、留人、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还有泉州西街“点亮家园”营造竞赛活动,这些措施都朝着延续古城特色文化之都去践行,值得赞赏和支持,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要留住古建筑。——郑清爱
泉州古城的特色别具一格,山城江海一体,双城并举的山水格局,因循自然的城市形态,都让古城散发着自己的魅力。而城市双修又同样驱动着古城发展。美丽古城,营造活动,名人代言……泉州是时候展现她的魅力了!
通讯员:陈莹
编辑:陈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