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南京,处处春意盎然。灿烂和煦的阳光洒在这位九旬老人的脸上,愈发显得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金陵协和前副院长、。作为神学教育家,陈老一生奉献神学教育,桃李满天下;作为神学家,他毕生探索中国神学,积极倡导和解神学;作为教会的领袖,他矢志建设中国教会,获此殊荣,实至名归。面对荣誉,陈老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宁静致远,连连表示这不仅仅是授予他个人的,更是对几十年来中国神学教育发展的肯定和鼓励。
一、 一生奉献神学教育
2009年1月31日,陈老在金陵协和寒假之前的早祷上证道。新学期开学后,搬迁到了位于南京江宁大学城的新校区,陈老成为最后一位在金陵老校区证道的牧长。熟悉他的人都感叹这是上帝给予的特别恩待,因为他与金陵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陈老是目前最为资深的“金陵人”。195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就应邀在金陵(金陵协和的前身)任教。1952年,华东地区13所校联合成立金陵协和,陈老历任神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生部主任、教务长和副院长。他长期配合院长丁光训主教,筚路蓝缕,历经曲折而无怨无悔,或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负责具体实施,亲力亲为,鞠躬尽瘁,“金陵”从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初熟的果子成为今天神学思想建设的基地和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中国的最高学府,这里面都有陈老的心血。从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到年逾九旬的耄耋长者,蓦然回首,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六十个寒暑春秋,将毕生托付给了新中国的神学教育事业。
陈老知识渊博、神学素养深厚、学术造诣高深,在教学中担任着从系统神学、思想史教会史,到教牧神学、崇拜、学音乐等多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在学术研究上,他学风严谨、一丝不苟;在课堂上,他又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2002年从副院长岗位退休之后,他仍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为中国教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可谓是硕果满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陈老的治学与教学,不是囿于一隅的闭门造车,而是有着很大的开放度和借鉴性。他与内地的学术界、与海外神学界都保持着长期的交流和联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宗教学刚刚起步,他就担任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的导师,并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编辑工作,担任“分支学科”的主编,主持翻译《思想史》,并与罗竹风共同主编《宗教学概论》、《宗教通史简编》、《宗教经籍选编》等书籍。此外,他还游历欧美亚太,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国际交流。这些不但使他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更宽广的胸襟和更丰富的学识,同时他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向普世教会介绍中国神学和神学教育的发展。,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神学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实乃当之无愧。
二、 积极倡导和解神学
神学教育的资源和发展动力来自于神学的发展。神学是什么?陈老认为,神学是“对信仰和福音真理的解说,是教会生命的表现,是教会在思考”。在陈老看来,旧中国的神学大多只是以中文来“表达、照搬或者包装西方传统的或当代的神学”,这样的神学并非中国信徒从自己的经验而来,缺乏对中国信徒生活指导的针对性。因此早在1956年,他发表了《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任务》的长文,提出神学的建设是中国教会的“新任务,新中国的教会在成长着,她(新中国的教会)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展开,正在掀开她生命史上的新的一页……她必须有她自己的神学。”在不断反省旧中国的神学和参加三自爱国运动的过程中,陈老逐渐感悟并形成了自己的神学创见,他将之称为“和解神学”,其核心是和好。
在教会恢复之初的1981年,陈老首先提出和解神学的思想。他呼吁要与上帝和好,“与那位曾经被人类疏远的,但藉着道成肉身的基督为中介、奥秘地进入永不止息的人类历史的上帝和好”;同时,也要与人民和好,“与那些我们曾经疏远的、承担解放我们的任务、为我们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的人民和好”。因为,他从中看见,我们所信仰的上帝“他站在人民的一边,与人民一起奋斗”,福音书也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就是这样站在弱者的一边。
他还引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谐理念来充实其和解神学的思想。例如,他借鉴中国“强有力和深远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传统"'把人与上帝、人与人的和好关系置于团契生活中来考察。”在人类的团契中,上帝被知道、被认知,神圣的行动在世界上被彰显出来。“再如,他将中国古典“天下大同”的思想与《以弗所书》4章13节中保罗“同归千一”的表达联系起来,认为保罗把“同归于一”提高升华,,而达到宇宙论和终极论的高度,从而使中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福音是“让天下万物与全人类都同归于一”,达到“全人类的一种最终的完全、和谐、统一”,也就是“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留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叫万有,无论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19-20)
所以,和解神学就是要传扬“打破隔断之墙的福音,是消除我们远离上帝的人与上帝敌对的福音,是消除自我分裂与混乱的福音,是消除富人和穷人互相敌对的福音,是消除当今世界不同种族、,进而“提高教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质量”,用“同情和服务”来“取代约拿自义的心态”,彰显基督的爱。
陈老说,和解的神学是“是充满希望的神学,是充满为了更加丰富与和谐的共同生活而奋斗的神学”。今天,我们的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教会在热烈研讨和好、和睦、和平的神学主题,重温陈老几十年前的思想,不禁折服于他对时代发展的深邃洞察力和先知式的自觉与劝勉。
陈老在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人论、终极论、信徒生活方面的思想都围绕着和解、和好的主旨,体现了他开明、与时俱进的神学思考。
三、 矢志建设中国教会
陈老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于神学教育和进行神学思考,目的都是为了办好中国教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圣保罗堂恢复礼拜后,他担任主任牧师长达10年之久。90年代以来,他历任中国协会副会长、中国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这些经历使他既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教会的实际牧养经验,又能站高望远,关切中国教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陈老肯定中国教会的属灵特质,“她是一个委身于信仰的、有活力的团契”,同时也指出“她还是一个弱小又年轻的教会,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他认为,应该忠实使徒的信仰和的传统,中国教会以《以弗所书》第4章为“座右铭”,对神学和礼仪的多样性采取相互尊重的原则,追求合一而不是强求一律,从而彰显上帝丰富的恩典。这使得中国教会宗派后的特征接近新约的教会模式。此外,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联合教会,各地要像两只手一样来服侍元首为基督的身体,鼓励信徒去建立一个正常运作的中国联合教会。同时,中国需要着手开拓一种具有和神学基础的教会论来完善和更新现有的教政体制,它必须要以“作为照明、启发、真言、警示以及挑战”。
陈老好学、博学。他虽然不是圣乐专业出身,却既精通圣乐理论,又长于创作,谱写了多首堪称经典的赞美诗歌。《赞美诗(新编)》中就收集了4首由陈老创作或改编的诗歌。他还曾主编出版了《金陵圣歌选》、《华夏圣诗》。在圣诗创作上,针对有的教牧同工和信徒认为只有西方的赞美诗才是“圣乐”,中国传统或民间曲调的赞美诗只是“俗乐”,西方的要比中国的“优越”的种种偏见,陈老在圣诗的中国化、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颇有建树。“平沙一片无穷极,万簇悄然静寂,落日红霞映海空,列雁翩翩归憩,我愿化身为飞鸿,翱翔俯瞰大地,祖国山河无限好,皆主神工妙笔……”这首《神工妙笔歌》意境幽远,曲调优雅,是他从中国古琴名曲“平沙落雁”获得灵感而创作,深受海内外华人信徒喜爱。另一首代表作品《复活的清晨》,可用笛子、琵琶、二胡、古筝伴奏,复活的清晨传来了喜讯,基督己复活...…“复活的阳光普照四方,复活的阳光排除疑雾,带来希望……千万信众,振奋心灵,讴歌颂扬赞美主荣名......”一时唱遍中华教会,引起无数共鸣。
今天的陈老虽已九旬高龄,但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中国的神学进展,关心着神学教育的发展,关心着中国教会的发展。因为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一生的奉献,也是一生的求索与见证。
来源:《天风》杂志2009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