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展览先探 古今琵琶雅集品鉴(一)

展览先探 古今琵琶雅集品鉴(一)

2021-11-12 23:06:02





《丝路琵琶甬江行——古今琵琶雅集品鉴展》

时间:04.12-05.08

地点:宁波博物馆


作为“丝路琵琶甬江行”系列活动之一,本展览将通过实物展示,以不同的主题呈现多个历史时期的琵琶风情。第一部分:民间名家藏用琵琶遗存;第二部分:仿敦煌莫高窟壁画琵琶;第三部分:当代制作师琵琶佳作。

徜徉于古今琵琶“雅集”的乐海,我们可以感怀琵琶先贤的艺术神韵,感悟当代琵琶作品的艺术气息,可以在“仙乐风飘”的季节里,与古今“琵琶人”作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从“陆上丝绸之路”走来的琵琶,在经历1500年的春华秋实之后,又在这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甬江之滨,面向未来以“珠玉落盘”而鸣,“亭亭玉立”而形,让我们先睹为快。




琵琶弦上说相思——民间名家藏用琵琶遗存



之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琵琶其曲高,其和亦寡。而在古代,琵琶却称得上是弹拨乐器之王,无论是堂皇金銮里的应召奏乐,还是《琵琶行》中那秋日江上的偶然相逢,琵琶玉珠走盘之音总能独领风骚。

琵琶形都相似,木制身,上装四弦,如柳似月。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因弹奏时用“批”“把”之技,故而得名。在古代琵琶曾经分两种,其一是直项琵琶,汉时既已成形;另一种是曲项琵琶,大约在东晋时由西域传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结合直项琵琶的特点,发展而成现在的琵琶形制。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琵琶由古到今一直是四弦制,据说对应四时,中国乐器的形制常常蕴含寓意,由此可见一斑。琵琶淌过两千年岁月长河,历久弥新,直到今天还可以说是她的成熟期。这是一种不老的美丽乐器。

琵琶的历史如此丰富多彩,但琵琶遗存却十分珍稀,著名的唐代琵琶仅在日本正仓院静静地安放。


明代琵琶

蝙蝠式琴首、象牙相、复手、轸系后配、老鸡翅木背板

通长935mm,总宽244mm,总厚42mm ,有效弦长730 mm


在时缓时疾的琵琶“进化”过程中,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结点,琵琶原先的横弹、斜弹,在这个时期因明显增加了品位而完成了竖弹,从而脱离了西域“乌德”的影子,脱胎换骨成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而在这之后的数百年间,琵琶形制的变化更替相比以往,也随着琵琶艺术的发展而进入了“高峰期”。幸而在民间,在一些琵琶名家、音乐大家的手中,还能见到部分如沧海遗珠一般藏用的琵琶遗存,可以让我们去感知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近六十年来琵琶形制的变迁及其时代风采。


民国/万长松制琴

凤尾式琴首、象牙相、老红木轸、老红木背板。天地牌浔阳琵琶图为后刻

通长990mm,总宽312mm,总厚60mm ,有效弦长723 mm



民国/万长松制琴

凤尾式琴首、象牙相、白牛角轸、老红木背板。

琴腹款:武进万长松制       面板、品、复手系后换。

通长1025mm,总宽315mm,总厚71mm ,有效弦长720mm



一九四九年/万子初制琴/

凤尾式琴首、象牙相、白牛角轸、酸枝背板。

通长988 mm,总宽306 mm,总厚65mm ,有效弦长715mm

面板重修,膛内文:一九四九岁次己丑重九  万之初造于上海

石门夏宝琛监制并书



民国/仿内蒙用琴

曲项如意式琴首、老红木相、老红木轸、背板刻回纹等花饰

复手为老红木

通长985mm,总宽368mm,总厚93mm ,有效弦长72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