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似海,琴艺如山,纵观几千年琴史,何人又能凌其顶?何人又能探其底?正因为从无人能够领略到哪极处之风光魅力,方引得几千年来无数琴人竞折腰!
千年以后的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决定了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到了古琴所能带来的清净。
接下来,小编将竭尽全力为所有想学古琴的、已经在学古琴的人解答一些有关古琴艺术的一些疑问:
问题一:有人说古琴曲大多“曲高和寡,低沉舒缓、听着想睡觉”,这是真的吗?古琴又哪些欢快、感人、壮美的曲子?
古琴的曲目题材其实非常丰富,有许多古琴曲并不是难以理解到“曲高和寡”的程度,之所以会有这种误解,主要是听的少而对古琴音乐还不了解。
在古代刊印的很多琴谱中都有较为详细的琴曲题解,很多琴曲还会配词,可以帮忙理解琴曲要表现的内容,看过这些题解与歌词就会明白,多数古琴曲并不艰涩难懂,有的曲目直接反映自然景物、良宵美景,有的反映亲情、爱情、友情等人们热场生活中真挚情感,有的曲目反映的是侠肝义胆、为国为民的情怀和一腔正气。
例如:古琴曲《梅花三弄》有着傲雪凌霜的风姿与生机,其主旋律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为《中国之声》节目开头曲。管平湖先生所弹奏的《流水》形象生动、大气磅礴,作为唯一一首中国代表性音乐入选“地球之音”唱片,随“施行者二号”探测飞船到太空寻觅知音。《酒狂》节奏慷慨激昂,《欸乃》一派山青水秀,《阳关三叠》、《忆故人》情深意切,《关山月》长风万里,《广陵散》曲风激烈、大义凛然等等。表现出不同景物与情感的古琴曲不胜枚举,千百首不同风格的琴曲汇成了琴乐的海洋。
问题二: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弹弦乐器是古琴吗?这些演员真的会弹琴吗?
是古琴。近年来,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古琴的弹奏场面,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敬业的导演和演员都会找专门的古琴老师进行培训,并传授指法。所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视剧中从配乐到手型指法都较为准确,有模有样。
问题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古琴是什么样式?所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古琴时“师旷式”,也叫“月琴式”、“单月式”,是王鹏先生仿“太古遗音”所斫,所弹曲目也叫“太古遗音”,是专门为奥运会开幕式所创作,由陈雷淑先生演奏。
《广陵散》并非嵇康原创,然而却是因嵇康擅弹而闻名天下。优秀的琴家对所学曲目会有二度创作,进而形成自己的演奏版本,说“广陵散从此绝矣”指的是带有嵇康自己艺术风格的《广陵散》,并非指原谱。
问题五:古琴何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问题六:为什么说成年人想学一样中国传统乐器,学古琴比较容易成功?
历史上又不少人学琴都是成年之后才学,自己要耳朵能够分辨音的高低,手眼无障碍,皆可学琴。弹古琴对手指的灵活度、力度的要求相对要低,琴谱里有具体的指法指示,只要识汉字很久很容易看懂,并有规律性。所以习琴者需要掌握的乐理指示相对可以少些,练习时间相比同类乐器要少,学琴主要是修身养性,所以容易成功。
相对琵琶、筝等乐器,古琴要更好学,没有任何基础也可以学琴,这指的是技巧上。真正要弹出琴曲尤其是古曲的意境,还需要不断加强个人对古典文化、历史知识的修养,而这些可与学习技巧同步进行。
古琴弹奏者自古以来年龄跨度就很大,一般来说,学习古琴的最佳年龄是10至40岁之间,四五岁的幼童已可以学琴,但理解能力与手的控制力偏弱。年龄过大一般记忆能力会减退,手指欠灵活,进展会偏慢。
问题九:作为个人爱好业余学琴,每天需要多少的练习时间?
初学时每天练习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曲目掌握多了以后可以增加至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等熟练掌握几首曲子后,感受到弹琴带来的愉悦后,会自发的弹琴,那时不需计时间了。
问题十:练古琴手会疼吗?会把手指磨出很厚的茧子吗?会磨出水泡出血吗?
初学时手指会有一点不适应,但如果注意按老师教的方法正确、放松地练习,加强保护措施(抹凡士林)就不会太疼。如果磨出太厚的茧子反而影响触弦的灵敏度,不利于弹琴。正常情况应该是一层薄茧或稍发硬的皮。
喜爱古琴的琴友可加微信(qu592967517)为好友,进入古琴爱好群聊3一起畅谈古今琴事,群里会有老师一一为大家解惑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方圆琴社诚邀您一起加入丝竹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