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滑州宣房宫
文/申永强
宣防宫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大禹治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帝王亲临治水第一线,汉武帝是唯一的一个。宣防塞决是我国古代治黄河史上的壮举。其位于今天的滑县城关镇北苗固堤上,历史名著《史记》对汉武帝塞瓠子堤决口、筑宣防宫、作《瓠子歌》均有明确记载,其“宣防塞兮万福来”诗句感人犹深。《河南通志》、明清《滑县志》以及文献史籍对宣防宫在滑县城北十里苗固村均有记载,宣防宫在苗固村西侧瓠子堤上应无可质疑。
《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二年(公元前87年),四月,作瓠子歌。《沟洫志》曰:“帝既封禅。”乃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还自临决口,祭沉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皆负薪塞决河,时东郡烧柴,以故薪少,乃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既临河决,悼其功之不就,为作歌诗二章,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在六百多年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适自淇水上渡黄河归至梁宋时,作《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中有“泛舟黄河经瓠子决口时凭吊汉武帝治河功绩的所作,高适以大禹比汉武帝,讴歌汉武帝在黄河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下淇园之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的赞美句子,唐代文人学家的雅趣,历史遗迹的智慧,让古老的滑台焕发了青春活力,一下子成为了诗歌文学者趋之若鹜的旅游之地。明代县令张佳胤曾多次登瓠子堤,并留有《瓠子堤》、《再登瓠子堤》诗文,称宣防宫“昔年此地论骚雅,今日重来感旧时。”说明以前有很多文人学者来到宣防宫游览并写诗作赋。
当人们来到滑县,往往都会立即到瓠子堤寻访,一览胜景。其实,宣防宫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一般人跑过去看看热闹,蹭蹭话题而已。而宣防宫本身的伟大之处,其承载的智慧光芒,反而不易让人一下子触碰到。当我们穿过村庄,颠颠倒倒地爬上瓠子堤,我们仿佛在穿越遥远的古迹一样,内心涌动着上前一看究竟的好奇心。可是又强忍着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脚步慢点,再慢点,再放慢点,如一颗轻飘飘的叶子,落在这村庄的田野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两千年前吹来的汉风,撩拨着我们的脸庞,激荡着深邃的声音。瓠子堤两边树木葱茏,群山无言,唯有村边的河水,不废万年长流,向金堤河流去。这时我们的脚步会突然加快,或许为了挽留住这日夜不息的河水,或许是为了看清楚半抱琵琶半遮面的宣防宫,又或许都不是,仅仅是为了感受。当我们驻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湿润润的亘古不变河水的味道,沁入心脾,仿佛精神为之一振,要如这黄河咆哮着奔向白马山的怀里。站在当年汉武帝站立的决口前,第一次那么近地看着黄河故道,似乎触手可及。仿佛昨天,沧海无言,唯有流淌,流淌,流淌着,恍若这是天地间的美,自然而然。而这里的黄河已改道东流,千百年来服服帖帖地按照人们的旨意行事。故人相传,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堤,大水浸溢十六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复堵瓠子堤决口。宣防堰的堵决,耗时23年。汉武帝刘彻先在堵决处沉入白马,玉璧,表示堵决工程开始,令众官兵百姓,负薪填土奋勇前进,自将军以下官员,全部参加负薪堵决。《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防,悲《瓠子》之诗歌,而作河渠之书。大意是河水与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我随从皇帝参加了负薪塞决口那件事,为皇上所作《瓠子》诗歌感到悲伤,因而写下了《河渠书》。后因东郡百姓做饭多以柴草为燃料,故以征集柴草困难,就征伐淇园之竹为楗(堵河决所用竹木等材料),渗土堵决成功,东郡长达23年的水患得到扼制。从宣防宫遥望远不可及的四女台,一派苍茫间,如一件古雅的玉璧镶嵌在青山碧水间,一匹白色的骏马奔跑在葱茏树林中。我们不禁会试想那遥远的汉武帝时代。
突然,你会猛然想起,初入苗固村庄时,偶然在瓠子堤上望见的宣防宫。巍峨耸立,相互依傍,目光望着远方,如黄河横流。汉武帝挺拔身躯,如山一样高大,一只手臂举重若轻,挥向远方。半伏着身子,神情凝重地似是聆听着黄河的咆哮。而此时,站在河水边,遥对着庙宇,心里突然涌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感慨。汉武帝是幸运的,幸运在于造就了这巧夺天工的宣防堰,泽被后世。人是孤独的,孤独在于自此再无人能及,瓠子堤塞决竟然成为绝响,成为中华民族浩渺历史长河里的绝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鸿篇巨制的治河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人值得我们去缅怀,总有一些故事值得我们去一再颂扬。遥想汉武当年,必定是抱着救济苍生的宏愿,必定经历了成千上百的不眠之夜,,最终成就了汉武帝的宣防宫、宣防宫的汉武帝。就是他,像丰碑一样的讴歌;他在于它,是知己一样的共鸣。这是古人智慧的凝练,也是对于我们民族生存文学的贡献。人生如此。严于律己,则厚德载物;虚怀若谷,则韬光养晦。去过宣防宫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座古老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我们民族智慧凝聚成的人间奇迹。
申永强,1976年9月生于道口镇,祖籍三家村。目前醉心于滑县历史和道口古镇卫漕文化的文史写作。,在《安阳日报》、《滑县文史资料》、。
HuaZhouZongHeng
“滑州纵横”微信公众平台来稿邮箱:
HuaZhouZong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