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
此曲是由民间器乐曲牌《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并以其对音乐形象精炼的概括,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全曲呈现出一种明亮的色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而具有推动力的节奏,描绘了万物生机,春意盎然的景象。听来使人感觉耳目一新,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阳春白雪》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名为《六板》),后见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名为《阳春古曲》)、《养正轩谱》(名为《阳春白雪》)以及汪昱庭传谱的《阳春古曲》等版本。这些版本,在发展演变中,取材及结构安排有所区别,后人称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乐谱为《大阳春》,乐曲以富于层次变化的音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地回春,万物生辉和一派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景象。汪谱全曲共七段,少于李氏谱的十段和《养正轩谱》的十二段,故有人称汪谱为《小阳春》,乐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到处充满无限生机的初春景象。因乐曲速度处理较快,又名《快板阳春》。
《小阳春》全曲有独占鳌头、风摆荷花、一轮明月、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东皋鹤鸣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其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在原《八板》的旋律上,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技法,以“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音响效果独特有趣,并使乐曲的旋律更加生动活泼、明快愉悦,表现出清新有力、欢快明朗的性格,以此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团锦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显出一种勃勃生机。
“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扳”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整段突出围绕正徵音的一串串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是“承”部的动力性再现,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使全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阳春白雪》是汉族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由汉族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