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文海拾贝】六十年漫漫防“瘿”路--回忆林县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

【文海拾贝】六十年漫漫防“瘿”路--回忆林县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

2021-08-18 19:52:23


我是林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林县卫生防疫站)一名退休职工,今年87岁,自参加工作以来就长期从事我县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的防治。60年代林县因三个特点而闻名于全国,一是人工天河红旗渠,二是食管癌高发县,三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林县人俗称瘿帮)重病区。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肿的一种,甲状腺肿按地区分布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着特定的环境致甲状腺肿因素,也即当地水土缺碘所致,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中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一般来说低于5%属于散发性甲状腺肿,大多由非缺碘因素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重病区往往伴发有克汀病。

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县南从临淇欠石步上去,经官岭、曹庄、龙公水、白泉到五龙丰峪、牛羊驼开始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五龙城峪村几乎人人都有这种病,当时人们口耳相传“上去城峪岭,看见城峪井,十人来担水,九人都有瘿”。桑峪、李峪患此病的人也很多,桑峪有一老人,人称“八老婆”,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甲状腺为琵琶形,即肿大从脖子一直到耻骨联合处,每天清早起床用布袋装着,鞋绑作带子,挂到脖子上,再揣到怀里。北部从任村牛岭山到石板岩都是病区,而石板岩最为严重。当时,石板岩属于姚村区西公社坪公社,人口7000余人,在医疗队配合下逐人进行排查,查出甲状腺肿病3065人,克汀病105人,亚克汀病人更是不计其数。石板岩三亩地又是重病区,大队部石红家弟兄三人,有两个是哑巴;同院石某某的两个儿子都是亚克汀病,说话吱吱呀呀,走路摇摇晃晃;河北地自然村石达明的老婆患有甲状腺病,生了个女儿,13岁了还整天赤身在街上爬行,惨不忍睹;小花自然村郭启明、郭启昌住同一个院,郭启明老婆甲状腺肿大,生的大儿子夭折了,二儿子半聋半哑,走路摇晃,大女儿又聋又哑,二女儿也有痴呆,由于家庭困难,郭启明活埋了大女儿,二女儿出嫁3次皆被休回。郭启昌老婆亦有该病,长女聋哑,二女儿是严重克汀病,俗称“软不滩儿”;驴槽沟自然村有7户人家,家家都有克汀病;前坪村有户姓郭的人家,老婆有病,儿子是哑巴,娶的儿媳也是哑巴;桃花洞大队克汀病人也很多,漏子头大队和桃花洞相似。象占道水村石虎家有四个姐姐,母亲患有巨大甲状腺肿,生的长女还算正常,当时嫁了个干部,该干部称她家“大女精,二女傻,三女四女是哑巴”;同院石喜家弟兄3个,有两个说话不清楚,说了前半句没有后半句,还不识数;东姚白象井大队周家岗村家家都有甲状腺肿;城关公社桃源、郭家园有句谚语“桃园里沟,瘿帮哈喽”(即呼吸困难);桃源大队北边有一个村人称“哑巴沟”,原来有侯姓十来户,后来由于哑巴太多,导致无人居住,此村就慢慢消失了。石板岩公社三亩地村患病情况即可代表石板岩公社整个情况。

总结起来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与危害,一是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二是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和甲减;三是严重缺碘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特殊丑陋面容;四是孕妇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儿和先天聋哑儿等。五是缺碘不很严重时,虽未出现典型的克汀病的症状,但仍有智力低下或发育滞后,即所谓的亚克汀病。碘缺乏对人类智力的损伤具有普遍性、易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转性四个特点。这种不为人知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严重的会造成童年无能力学习,长大后不能自食其力。碘缺乏是造成人口素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碘缺乏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亡国灭族的疾病。

1956年,我县卫生科(现林州卫计委)在县委领导下,成立了两支山区医疗队,每队20人,北队李双根(健在)为队长,南队申吉华(去世)为队长,主要任务就是普查全县地方性甲状腺肿。我当时就被分配到北队,参加了全县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普查工作。普查结束后,即被派到石板岩桃花洞村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防治工作。1958-62年被选送到新专卫干校进行了临床医学的学习,学习结束后就被派驻石板岩三亩地蹲点开展甲状腺肿的防治。63年又到洛阳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地方病专业的学习,69年受省地方病防治所邀请到许昌地区鲁山县国防工业基地进行了甲状腺肿防治的经验交流和当地病人的治疗,在那里工作了3个多月。

石板岩公社是当时我县的甲状腺肿重病区,村村户户有病人,看着被“瘿魔”折磨的群众我心如刀割,暗暗下定决心,要用我平生所学倾我所有倾我所能为群众解除病痛。一年365天,我几乎有300天的时间工作在山区的村村寨寨,肩扛一个铺盖卷,腰挂一个茶水缸,手拿一根拐杖(木棍)和一个听诊器,穿着打掌的鞋子(每每我的新鞋就要打上掌子),行走在石板岩的崇山峻岭间,一干就是几个月。当时鲁班壑、刘家梯等小路就是我经常行走的路线(50、60年代可不象现在有太行天路,有汽车,下公社工作完全是徒步),沿途的村村寨寨就是我的工作场所。我从未按时按点吃过几顿饭,而是借饭点的时间在村口、路口挨个为过往的群众查看、触摸甲状腺,看看是否肿大,看看肿大有几度。记得有一次在石板岩漏子头村长嘴路上,由于山高坡陡,石多路滑,我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后来同事们在茶余饭后说起此事还会调侃上几句,都还记得我喊“救命”的情景。几年间我走遍了林县的500多个大队,普查诊断甲状腺肿,传授基层卫生员碘缺乏病知识。我终身唯一的遗憾就是感到对不起家人,对不起我的儿女们,尤其是二女儿,她儿时不幸患上了灰白质炎(脊髓灰质炎),当时我正在三亩地组织当地卫生员学习培训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为了不影响工作,我请本村李保璋大夫前往看望女儿,等到我赶回家中,孩子病情已经无可挽回,至今落下残疾行动不便。家人埋怨我心里没有他们,我也感到愧对家人更是愧对女儿…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国家、省市专业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我县缺碘的主要原因,一是水土缺碘,1963年省地方病防治所刘子泰主任、付宝珊大夫来考察,认为我县主要为水土缺碘。桃花洞大队在56年和63年进行饮用水水碘化验时,在水中只查到轻微的碘痕迹。经考察,林县没有无瘿村。二是我县经济匮乏,极度贫穷。群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石板岩全公社没有一个医生,公社北部村庄群众有病要到任村镇去看,公社南边群众要翻山越岭到山前的姚村牛良去看病。当时谚语称“请医如拜相,取药跑断肠”。

找到了缺碘的原因,我们就从根源入手,当时在石板岩公社引导带领群众饮用海带水来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后来就采取食盐加碘。1955年林县卫生院(现林州市人民医院)防疫股(即林县卫生防疫站前身)在张维带领下自制1%的碘盐面儿,制成1克一包,运往石板岩,由当地卫生员利用吃饭时间负责发放到群众手中。1963年石板岩卫生院自己用石碾碾制1‰的碘盐,其后石板岩公社开始食盐加碘(0.1‰),临淇、泽下全公社和东姚白象井等供销社也开始进行食盐加碘(0.1‰),原材料“碘”由省地方病防治所供应。

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每天至少需要从食物中摄取150微克的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碘是提高智力最直接最重要的元素。在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期,甲状腺素对脑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起决定作用,轻微缺碘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为了检验食盐是否含碘,当时我们经常用自制的淀粉(面汤)和漂白粉进行碘盐定性检测。

治病要治本,找到了病因就好办。由省地方病防治所提供甲状腺片、碘糖片来治疗碘缺乏病。碘糖片由于不苦入口即化,深受群众欢迎。卫生员负责义务送药,当时提出“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县里还进行了大力宣传,口号有“山区水缺碘,瘿帮病根源”“上级关心咱,吃药不要钱”“此药哪里有,去找卫生员”。甲状腺片则是主要用于克汀病的治疗。

通过这一系列防治措施的实施,1988年省地方病防治所对我县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进行验收,我县甲状腺病普查率达90%,治愈率达90%,患病率降低了90%,达到了基本消灭。碘缺乏病人由38964人降至370多人,石板岩也只有70多人患病。至此,我县宣布基本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同时并给于为我县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做出贡献的医务人员相应的奖励,1988年河南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省卫生厅、省商业管理委员会和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联合行文,授予我地方病防治成果壹等奖,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以表彰我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的显著成绩,我珍藏至今。河南日报、安阳日报分别采访,将我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报道,其中《踏遍青山治瘿病》一文刊登在了当时安阳日报上,多年间省、市、县各级表彰不计其数;石板岩桃花洞村卫生员李金旦、朝阳村刘元锁由于送药负责,深受群众欢迎,参加了县里的劳模会,受到了表彰;临淇陈庄村的陈金枝卫生员送药有功,被提拔到了卫生院工作;盐业公司经理史孔食盐加碘认真负责,还参加了省里的劳模会。

在国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实行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加上卫生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碘缺乏现状得到彻底改善,碘缺乏病现在几乎被消灭。

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疾控人不畏艰难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前景一定辉煌,疾控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负人民健康卫士的光荣称号。

张瑞生口述,王程华整理




主        编:杨玉东        编       审: 魏俊彦

责任编辑:闫    丽        编       辑: 刘玲玲   


投稿热线:0372-6822065

邮箱: lzdsbjb20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