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资料留存:《琵琶行》导学案

资料留存:《琵琶行》导学案

2022-01-12 20:26:08

《琵琶行》导学

一、导言: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课文解读

1.首段交代的事件和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交代了此时诗人在月夜江边与友人话别;

②手法上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枫叶、荻花、江水和明月等意象来营造出萧条凄清的离别氛围;

③结构上为后文江上偶遇琵琶女做铺垫;

④奠定了全诗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 “寻”、“问”、“移”、“邀”、“添”、“回”等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急切、欣喜。

既是女子见陌生人时含羞的自然表现,又是内心矛盾的体现。惭愧于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故事的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3. “转轴拨弦”“低眉信手”“轻拢慢捻”这些具体的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既写出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又写出她精湛娴熟的技艺。

 

4.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

比喻和通感: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5. 仿造例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具体描摹音乐的片段。

琵琶声一会儿粗重急促,如急雨骤至;(大弦1句)

一会儿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如小儿女般窃窃私语;(小弦1句)

一会儿错落有致,清脆圆润,如珠玉丸丸落盘;(嘈嘈2句)

一会儿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如黄莺鸟在花底下深情唱歌;(间关1句)

一会儿低沉凝滞,如泉水在厚厚的冰层下流动,因水流不畅而发出呜咽的声音;(幽咽1句)

一会儿低沉渐至停顿,如泉流完全被堵塞,以致一时断流没了声息(冰泉2句)

一会儿声音完全停顿,这无声的留白,让人产生别样的幽愁暗恨。(别有2句)

短暂的停顿后,突然之间声音激越雄壮高亢激昂,如银瓶突然破裂水溅出来,如骑兵突然冲出,舞刀弄枪发出叮叮当当的打斗声。(银瓶2句)

最后,声音戛然而止,声音尖利刺耳(短促脆亮,如丝绸撕裂的声音。(曲终2句)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结束时为什么要写观众的反映及江中的月色?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江心月色的描写则是运用烘托手法来写琴声的无尽魅力。

 

7. 阅读第三段琵琶女自叙遭遇段,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当年               ,如今委身贾人,辗转漂沦。

2)当年                             。如今门前冷落,独守空船。

3)当年              ,如今容颜老去。

4)当年                     ,如今冷清寂寞。

5)当年家居京城,如今                                  

6)当年                         ,如今明月相伴,寒江绕船。

7)当年                         ;如今晚景凄凉,以泪洗面。

此番流离,怎一个“恨”字了得。

1.当年京城歌女,红极一时;如今委身贾人,辗转漂沦。。

2.当年人捧人妒,风花雪月。如今门前冷落,独守空船。

3.当年青春貌美,如今容颜老去。

4.当年繁华热闹,如今冷清寂寞。

5.当年家居京城,如今栖身江畔。

6.当年灯红酒绿,笙歌不断,如今明月相伴,寒江绕船。

7.当年春风得意,笑靥如花;如今晚景凄凉,以泪洗面。

此番流离,怎一个“恨”字了得。

 

8.阅读第四段白居易自叙遭遇段,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当年              ,少年得志;如今谪官江州              

2)当年                ,如今谪居卧病。

3)当年                              。如今穷乡避壤,丝竹不闻。

4)当年                   ,如今地僻湿热难耐。

5)当年                   ,如今黄芦苦竹绕宅。

6)当年                   ,如今杜鹃啼血猿哀。

7)当年                              ,如今良辰美景日,花月相伴,独倾独酌。

8)当年                      ,如今山歌村笛嘲哳难听。

此番沦落,怎一个“怨”字了得。

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当年为官京城,少年得志;如今谪官江州,老来失意

2.当年声色犬马(春风得意,年少轻狂),如今谪居卧病。

3.当年繁华热闹,夜夜笙歌。如今穷乡避壤,丝竹不闻。

4.当年气候干爽宜人,如今地僻湿热难耐。

5.当年牡丹芍药盛开,如今黄芦苦竹绕宅。

6.当年是莺燕歌舞花香,如今杜鹃啼血猿哀。

7.当年春江花月夜,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如今良辰美景日,花月相伴,独倾独酌。

8.当年宫乐悠扬悦耳,如今山歌村笛嘲哳难听。

此番沦落,怎一个“怨”字了得。

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课外写音乐名诗鉴赏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本诗描写音乐的语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和“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各与《琵琶行》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

3.“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对比和通感。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的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以视觉写听觉的通感手法更直观形象地表达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4. 结尾是如何表现颖师弹琴技巧的高超的?

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①凝云颓不流。

江娥②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③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④前融冷光,二十三丝⑤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⑥,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⑦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空山,宋本作“空白”。②江娥:即“湘娥”,亦称“湘妃”“湘夫人”,传说为舜之二妃。《博物志》:“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素女:传为古之乐伎,善于鼓瑟。③中国:即国中,此指京城长安。④十二门:据《三辅黄图》,长安城共四面,每面三门,合计十二门。⑤二十三丝:代指箜篌。箜篌有多种,有种名叫“竖箜篌”的,“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通典》)。⑥神妪:传说中善弹箜篌的仙人。⑦吴质:疑即吴刚。

 

1.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1.A(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2.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2. D(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3. 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①“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恣态(动作、技艺)娴熟洒脱,突出了蜀僧琴艺的高超; ②“万壑松”运用比喻来写具体的琴声,突出了其令人沉醉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①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而未曾察觉天色已晚,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②尾联以景结情,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烘托出琴声美妙的效果。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  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 赏析。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黯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写哀”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D“紫袖红弦明月中”是乐景写哀请。

2.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