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凡是讲闽南话的地方都有南音。好的东西怎么都是会存在,传统的东西根扎得很深。”
苏统谋还记得小的时候,他经常去南音社叫父亲回家吃饭。每次去时,他都会坐在门口听一阵子。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在高高翘起的屋檐上空飘荡,他看着形状各异的乐器,似懂非懂,经常忘记了回家。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苏统谋,祖父表演木偶戏,父亲则将一生都献给了南音。在苏统谋10岁时,父亲把他带到南音社,交给训练班里的老师。从吹洞箫开始,他开始接触其他乐器,渐渐学会了南音里的所有乐器。
▲一曲南音多少年 赖进财/摄
今年78岁的苏统谋,是晋江市南音协会创会会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指导过无数的年轻乐师,编下了不少古代和民间的乐谱,还录下了鲜有人了解的管弦散曲。
▼叶子良/摄
▲晋江南音艺术团提供
南音,又称管弦,源于唐朝,成于宋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并在台湾及南洋华侨居住的地方广泛传播。2009年,。2009年,。
▲南音雅韵 蔡美/作品
80后的陈铭伟是晋江南音艺术团团长,从11岁那年,他就开始学习南音。陈铭伟回忆起他十几岁的时候去马来西亚演出时的场景:孩子们在台上唱,老华侨们在台下掩面而泣。谢幕时,老华侨们上台,颤抖地拉着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的手说:几十年没回家,听到了南音,就像听到了老母亲的声音。
有一种声音摄人魂魄、动人心弦,甚至能勾出你的欢乐和悲伤,这就是乡音。在侨乡晋江,乡土味最浓,也最能挑动游子相思的,就是南音。一曲清音,一种心境,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对它的感情千百年来不曾改变。
▲刘翼/摄
作为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每天带领着二三十位青年南音工作者,做着南音的接待、展演、传承和研究工作。他们工作和表演的地点,是位于晋江古民居建筑群五店市的晋江南音会馆。在五店市,除了传统的皇宫起红砖厝,还矗立着许多栋中西合璧的“番仔楼”。番仔楼是老华侨们下南洋的见证。每一栋番仔楼都有一部辛酸史,每一栋番仔楼都有一个抛家离乡的游子。
在古代,南音是能入宫廷的高雅音乐,同时承载着中国的礼乐传统文化。苏统谋说,以前的南音社会地位高,但说到底还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东西,社会达贤和南音痴迷者相聚成立协会,实行会员制,想要加入的还得交钱,比如拥有380多年历史的御宾社。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南音社团的唯一传承人,苏统谋不能接受南音成为赚钱的工具,他认为那样会丢了南音的魂。
▲叶子良/摄
苏统谋的学生大到跟他同辈,小到才几岁,一批批地来,又一批批地离去。他推崇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南音演唱使用的是古汉语,不同语境里的闽南字也有不同的读音。每个字读完,苏统谋会为孩子们讲解释义,并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和角色的心情。孩子们没有其他偷懒的方法,只有把曲子硬背下来。苏统谋却很开心,他说,孩子们这时候记下来的曲子,一辈子都会记载心里。
从2002年起,苏统谋开始整理、编撰南音的指、谱、曲,以自弹、自唱、自己录制、自己编辑的“原始”方式,抢救濒于消亡的《弦管过支套曲》。他的《弦管古曲选集》、《弦管指谱大全》、《过支套曲》等有关南音的著作,填补了学术研究和传承上的空缺,被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南音社作为学习南音的基础教材。
▲晋江南音艺术团提供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规矩,有它的道。道就是德,无论什么时候,你放掉德,你怎么搞都不会成功。”苏统谋说。
上世纪90年代,南音开始进入晋江的中小学,出现各种各样的南音训练班和兴趣班。现在,晋江的各种南音协会和艺术团有60多个。
▲赖进财/摄
经过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南音依然完好地保存于晋江,遍地开花。一把琵琶,陶醉了一座城。南音,在这座南方小城始终散发着浓厚的古典韵味。
☟点击观看CCTV-4《非常传奇·年度盛典》之福建南音
往期精彩回顾
柯派高甲戏:以丑为美五十载,独领风骚半世纪
《闽南音 古早韵》(节选)
作者:侯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