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炳煌 (南安罗东镇人,74岁)
闽南网4月28日讯 我的祖父叫刘西垒,出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个木匠,在罗东当地颇有名气。祖父喜欢南音和高甲戏,常常花很多时间看戏听曲,也因此被说“不务正业”。因为木匠身份,戏班里的乐器要是坏了就会拿过来找他维修,久而久之,祖父就跟戏班的那些人混熟了。
晚上有空的时候,祖父就爱跑到戏班里学唱曲、弹琵琶、吹洞箫,学着学着上瘾了,也学精了,到后来戏班一缺人就会叫上他,祖父常常放下手中的活去演出,同时还兼职当戏班的乐器修理师,本着木匠的本能,摸索南音乐器的构造。
刘炳煌(左)和女婿一起弹唱
祖传的爱好
父亲刘耀,继承了祖父的木匠技艺,也继续着他的南音爱好。在做木匠养家糊口的同时,父亲也经常会一边帮人维修乐器,一边跟村里的老人学唱曲。
父亲完成了祖父没有实现的梦想,自己仿制南音乐器,比如琵琶。父亲声带不好,唱曲不是很精,但对于南音乐器却很有天赋,制作南音乐器无师自通。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父亲一边弹自制的琵琶一边唱曲,长大后,我自然继承了父亲的木匠技艺和南音天赋。
每到晚上,我也会跟村里的老人学唱南音,我也会自己取各种乐器自己玩,并摸索各种乐器的结构,而他们的乐器要是坏了也经常找我维修。
后来,我和一些南音爱好者组织了一支南音队,我负责弹奏,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周边乡镇常常邀我们过去演出。只是因为一次意外,我的声带受损了,不能再唱南音。也许是因祸得福,唱不了南音,才开始专心制作南音乐器。
1976年,我把父亲去世后留下来的工具全部收集起来,专门靠维修南音乐器维生。
女婿正在制作琵琶
女婿的天赋
到了1985年,觉得懂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自制琵琶,第一个琵琶用七八天的时间,自己弹了一下,感觉音质还不错,然后就想听听别人的意见,有朋友到我家我就弹给他们听,有时还专门跑到别人家弹给他们听,让他们提出意见。不久后我又做了第二把,因为比较顺手,用的时间短了许多。
这之后,我开始制作二弦、三弦,还有洞箫等乐器,别人都会直接把材料给我,让我为他们做。这几种乐器,除了洞箫外都比较简单,洞箫的选材是关键,洞箫有十目九节之说,做洞箫的竹子必须要有九节,而且还要有长度的限制,挖孔的位置非常讲究,稍有偏差,一根竹子便报废了,吹口也很重要,口没挖好就吹不出声音来,看似简单的东西实则很难。
在我正愁着技艺后继无人时,碰到了同样喜爱南音的女婿黄小龙。
当然,女婿不是木匠,而是一名泥水工,跟我学习一段时间后,逐渐掌握了基本的乐器制作方法。有一次,他不知道在哪里发现了一块被我遗弃的木头,竟自己动手将它做成一把琵琶,还真成功了。
1991年,女婿干脆专心跟随我学习弹唱和制作南音乐器。慢慢地,他掌握了技巧,可以自己制作成熟的南音乐器,找他定制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2008年的时候,他把这家“龙声轩南音乐器社”开到了梅山镇。
20多年来,他单琵琶就制作了2000多把!而更让我跟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学习南音乐器的制作,闲暇时还都会来帮忙。(海都记者 林永清 田米 文/图)
-发广告招聘招租二手买卖闲聊找他-:微信:74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