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这样的生活着实让人向往。
很多文青们心中的田园梦又燃烧了起来。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实的压力。
没有哪个人,可以完全活在不计现实的理想中。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艰难多了。
而派爷今天安利的这部片子,就为我们展示了田园生活真正的样子——
《乡村里的中国》
Village Diary(2013)
豆瓣评分9.2分,好于92%的纪录片。
不止于高分,这部纪录片还获得了国内外的多项大奖。
满屏幕的获奖记录足以说明这部纪录片有多优秀。
好评如潮的背后,是摄制组的良苦用心。
导演焦波,是摄影师出身。
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的艺术总监。
虽然是个搞艺术的,但是他却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间的农村生活也对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深厚的影响。
他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记录了他父母的生活。
制作成了影集和纪录片《俺爹俺娘》。
这部影集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让他为观众所熟知。
后来他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拍摄了很多关于汶川地震孤儿的作品。
而《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纪录长片;
也是他几部作品中,周期最短的一部。
尽管如此,焦波仍然带领摄制组在村庄里和农民们同吃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
焦波曾经说过,他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会扎根到现实生活中。
这部描绘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也不例外。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部9.2分的神作竟然是的“命题作文”。
广电只给焦波一条要求:
“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
嗯,一点也不苛刻。
面对领导的难题,导演选择了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庄,作为拍摄的对象。
这个村庄既没有华西村的大富大贵;也没有西部某些地区的极端贫困。
这样一个人人都能达到温饱、却又忙于生计的普通农村;
用来代表中国乡村的缩影,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按照二十四节气表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展开了一副乡村生活的画卷。
说到底,纪录片还是要讲「人」的故事。
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个体,构成了最真实的今日中国。
比如村子里的大学生小磊。
摄制组在考察拍摄地点时,遇到了学习导游的小磊。
在他的引导下,摄制组最终决定来到他家乡拍摄。
导演也记录下了他并不快乐的生活。
他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患上了精神疾病,母亲因无法忍受而改嫁。
从小生活在精神病父亲身边,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所以他对那个只有患病父亲的家十分抵触。
尽管镜头里小磊的父亲对儿子言听计从;
但是小磊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对父亲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没有见过小磊父亲发病的样子;
但是从小磊对父亲的抵触中,我们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场景。
尽管如此,小磊还会对自己的父亲心怀感激。
在村子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小磊把一首《父亲》送给自己的爸爸;
唱到一半就控制不住地抽泣了起来;
台下的父亲也默默地抹起了眼泪。
不会表达爱意的父与子,这正是中国父子关系中的常态。
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
小磊不过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村支部书记。
基层工作,反而更加棘手。
不仅管的事情多,有时候还会费力不讨好。
村书记不仅要考虑自家的果树收成,还要考虑到村子的发展大计。
上要讨好领导和投资者;
期望他们能带来好的投资项目,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
下要处理村民之间的纠纷;
两边调停,希望他们重归于好。
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处理完,又有人怀疑他他了村里的公款。
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恶意相向,村书记还要证明自己的廉洁清白。
到了过年的时候,他不仅要给老板送礼;
还要给“死磕”自己一年的乡亲拜个年。
费力不讨好地忙活了一年,工资也只有两千块,少得可怜。
手底下的委员嫌工资少,书记还把自己应得的的二百块分给了他。
就像书记自己调侃的那样:
“当了一年的书记,就赚了一肚子酒。”
个中心酸,全在酒里。
影片中最令人深刻的人,还得是果农老杜。
真正以农民形象示人的他,才是这些人中最鲜活的那个。
总结老杜这个人,八个字就能概括: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和普通的农民不一样,老杜他是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农民。
他是全村子里唯一一个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人。
农闲的时候他喜欢舞文弄墨,写的一手好字。
村支书也会找他写一些大字标语。
他不仅有着高中的「高学历」,还曾经在鲁迅文学班自学过几年。
人虽不才,但也洋洋洒洒地留下了几本文学手稿。
不仅在文字方面有所追求,他在音律方面也有所涉猎。
走音的二胡拉的不过瘾,他想买把琵琶玩玩。
但是他的雄心壮志却被“什么也不懂”的妻子一句话回绝。
为了能获得心心念念的琵琶,他自己偷偷去城里买了一把琴。
并且向妻子隐瞒了琵琶的实际价格。
然而没多久,老杜就在闲聊时说走了嘴;
知道真相的妻子又把他损了一顿。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练习,老杜终于能在联欢会上展示一番了。
这样的文艺老青年,在村子中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且不论他演奏乐器以及文字功底的水平;
他以一介果农的身份舞文弄墨、转轴拨弦;
这种人文精神足以令人敬佩。
导演看到他的时候就说:
“这哪里是个农民,他简直就是个艺术家。”
这样一个想要吃上精神食粮的人,如果当年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或许他的命运将会完全不同。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他的话语中总是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哲学的意味;
以及对于现实生活认清后的无奈和酸楚。
现实的生活并不好过,苹果的价格走低,使得他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块。
村支书评价老杜说:
“咱庄里你是一个才人,就是苹果管的少了点。”
虽然这句话只是调侃,但也透露出一丝辛酸。
不成比例的付出和收获,让他说出了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这个土地,不养人。
他一点也不热爱那篇贫瘠的土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是被生活给逼的。
老杜的生活,足以代表很多中国人如今的生活状态。
很多普通人都无奈地被生活推着前进。
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有宁静和谐的生活和秀美的田园景色。
平淡的表面下,更多的是那些难以言述的生活之苦在暗流涌动。
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才能过上「向往的生活」。
一个zan=毒舌扛把子,丧到不行。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调戏派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