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慢出你生活的优雅

慢出你生活的优雅

2022-02-20 22:20:49

惨烈竞争的社会中,生活节奏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火车越跑越快,大街上路人总是行色匆匆,幼儿园的孩子都快速的奔跑在各种补习,文艺的,体育的,甚至连隔壁的小学都开了高尔夫球课程。习惯了这种忙碌奔波的日子人们,早已忘记了那种慵懒,随意的慢生活。很多人觉得,当今社会,慢生活是一种比豪车豪宅豪包更难得的奢侈品。真的是这样吗?完全不是。慢生活随处可见,你的先在心态上慢起来。


优雅

优雅是个很复杂,很难解释的一个词汇。翻了辞海,查了网络,都没有找一种特别满意的解释。优雅是一种超乎漂亮美丽的东西,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舒缓的行为或者姿态,这种姿态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从容和自信。文后的备注是一篇对优雅阐释很好的文章。


生活中慢出优雅

慢出优雅是个比较文艺的说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慢慢的高效的做事。既不是慢慢吞吞懒懒散散的“磨洋工”,也不是匆匆忙忙出绩效。而是在达到同样良好绩效情况下,通过高效的生活方式,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甚至超越别人的生活质量。


那么怎样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慢出你的优雅呢?


1、保持等待1分钟的心态。地铁停了,人们摩肩接踵,匆匆忙忙的往出口走,似乎前方有许多紧急的事情要做。但是如果你慢慢随着人流往前走,甚至让那些匆忙的人先走,你所需要的时间也在1分钟以内。若非紧急情况,1分钟对许多人来说几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不妨用这等待1分钟的心态去体会慢生活。这种慢生活,会让你从容不迫,彬彬有礼,给你自信和从容,这就是慢出的优雅;


2、不要做掰玉米的猴子。人类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持续时间,比如民乐的“三年笛子,十年洞箫,半把二胡拉断腰”,描述的就是这些乐器的持久漫长的学习过程。我常这样比喻,从你学习洞箫的第一天起,你就等于在土壤里种下了学洞箫的小树苗,以后每天练习个把小时等于给这个树苗施肥浇水,肥与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会干枯而死,多了会被淹死,三年可长成一棵小树,再坚持下去可长成一棵大树。但是实际生活中,总能见到人们忙忙碌碌去学习,一直 “一月笛子”,然后“二月萧”,然后“4月二胡”,休息一段时间,再重来“一月笛子”,然后“二月洞箫”,然后“4月二胡”。这样反反复复无休止的忙碌循环。他们每次都那么的玩命学习,每次都那么认真,学习起来可以茶饭不思,夜以继日。可惜他们忙碌的只不过是种树苗的过程而已,因为每一次都是等到前一棵树苗死了,再种下去另外一棵。其实生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忙忙碌碌,如果每天花少量的时间给你种下的每一棵树苗浇灌,过着满而优雅的日子,每日闲庭信步,不知不觉中,每一棵树苗都会优雅的长成参天大树。


3、养成分析不同做事方法的效率的良好习惯,寻找高效做事方式。关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再做一个演算:

一个例子

早年我在一个写字楼上班,办公室在楼上,餐厅在地下一层,办公室距离餐厅不远。从办公室到餐厅会经过一个总的入口,然后分两通道可到达餐厅。第一条通道朝向餐厅,第二条则与餐厅方向相反。我走路度量过两个通道的距离,第一条通道比第二条通道要远十几步,其他方面两条路也没啥差别。每当就餐时,人们都急急忙忙往餐厅走,绝大部分人习惯性走第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其实常常是人多走不快,距离也远一些。我因为因为知道两条通道的距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走第二条通道,这边人也少很多,这使得我能够慢慢悠悠的走到餐厅,比别人还略微早些到达餐厅。因为两种做事方法上效率的不同,即使你慢慢做事,也够取得比别人好的结果。


一个演算

这两年出现一个新词“路怒症”,路上总能看到那些匆忙的司机们,或者穿梭于车流之中,或者勇敢的挡在满载的集卡大货车前面,或插队。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着急的事情,他们是不是真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约了时间?

我试着做一个推算:

在我生活的城市,大部分时间开车的去目的地的距离在30公里左右。多年来,我观测到,如果走同样的路线,开的快的人达到目的地的时间比正常开车的人快慢约10分钟左右。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数据。

一次简单两车事故大致都会经历等待交警确定责任,保险理赔,送车去4S店,去4S店取车,4S中间维修等等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3*24*60=4320分钟。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数据。

根据上面两个数据:4320/10=432次。也就是说要432次开车节约的时间等于一次小事故耽误的时间。这还不算那些大事故,以及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

有了这个数据,你还觉得提心吊胆,神经紧绷着开车真的有价值吗?不妨试试慢慢而优雅的开车吧!


慢生活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去体会,去实践;

慢出你的优雅。不必总是那么行色匆匆,错过美丽的风景。



备注:网上有一篇比较好的阐释优雅的文章:《优雅是一种内在的涵养》

(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01/15/7007487_437333007.shtml)。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同意,请勿使用。

..........................................................

有任何需求请发邮件至: icyice2009@163.com

长按以下图片可添加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