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禄劝地区的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的行家里手。笛子,又称竹笛,(彝语称“地噜”)。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笛子具有制作简单、携带方便、音色圆润、欢快明亮、表现力强等特点, 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受到彝族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根据资料: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写下了赞美笛子的诗篇。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就可感受到笛声的艺术魅力。
罗婺古乐乐谱,又名工尺谱
翻开罗婺悠久的历史画卷,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彝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经济和汉彝文化交流发展繁荣时期,、关系密勃切的鼎盛时期,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礼仪音乐的交流。当时土司府婚丧嫁娶,设宴祭典,迎送宾客,都要组织乐队演奏,乐队中少不了有一对笛子参与合奏。
现存的罗婺古乐古谱
随着岁月流逝时代进步,彝族土司府礼仪音乐逐渐延续为民间习俗,逐步进入普百姓家。彝族民间吹奏的笛子曲调,过去是民间乐师艺人以工尺谱与口传心授、实际吹奏相结合的传承方式,代代相传,使彝族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不断延续,又能保持勃勃旺盛的生机。
武定县境内彝族民间流行着迎春调、喜迎门、团圆曲、过山调、过金桥、大开门、堂屋调、火塘调、篝火调、马樱花开、喜乐调、沽美酒等上百首笛子曲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彝族聚居的村寨逢年过节、娶亲嫁女、娱乐活动都要组织笛子队演奏,跌脚歌舞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吉祥、热烈欢快气氛。
传说:在古老的彝家山寨农历二月八后,有一段时间不能吹笛子,要是吹笛子的话,笛声会使秧田里的稻秧忧伤,秧苗不会长得齐齐匝匝的,只会长得七低八高的。一些彝家山寨煮第一顿青包谷尝新的时候,人们会相互打听,你家吹笛子了没有,指的是你家格煮第一顿青包谷尝新了。你看笛子与彝家人的生产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啊!
吹笛子,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很普遍,尤其是彝族地区较为盛行。特别是彝族小伙子,他们常用笛子来向心爱的姑娘传递爱情。无论是上山放牧、砍柴、割草、积肥,或是下地干活,一有空就会拿起腰间别着笛子来吹奏。休闲消遣 自娱自乐,声音清脆响亮、清纯婉转、悠扬奔放。
彝族婚姻嫁娶、迁居贺房等吉庆都要请-对笛子,都必须两个一组吹奏,因为在彝族人民的观念里喜事应该成双成对。因此,笛子也分一公一母,两人合奏声音比较洪亮,也不失单调。嫁娶婚礼中的笛子曲调:出门调、进门调、堂间调、催菜调、出菜调、收碗调、过山调、跌脚调……
在彝家的婚礼上要请-对笛子,当做客的四乡八邻的亲戚朋友进门时,吹笛子的吹着《迎客调》要和本家主人站在大门内迎接一群群一拨拨客人。还要安排两个敬酒的人,这两个人一手拿酒具(碗、杯子或者牛角杯),一手提酒壶,恭恭敬敬地向来客递上一杯酒,以示欢迎。家门亲戚中有拉羊的,拉一只骟羊,羊头羊角上拴着扎好的红布花朵,要配抱一只大公鸡,还要请一驾笛子,也就是两个吹笛手。进门时,吹笛子的在前,拉羊的抱鸡的尾随其后,后面是一大串的客人。听到有拉羊的客人来了,总管要叫主人家请来坐阵的吹笛手吹着笛子在门口迎接,然后吹着笛子返身把这拨客人领进堂屋,站在堂屋的供桌前把《迎客调》吹奏完毕,才能坐下,喝酒喝茶。吃饭时笛声四起,各地来做客的亲戚朋友在自己请来的笛子引领下有秩序地入席,吹奏完入席调子,开始饮酒吃饭。吃饱了饭,笛子手吹收碗调,又出菜上桌。笛子始终在整个婚礼中唱主角, 笛声热烈 经久不息,笛子声与鞭炮声争鸣,响彻办喜事的村寨上空。
按照彝家风俗,讨媳妇的人家要在院坝里栽一棵青松,地上铺上绿茵茵的松毛。夜幕降临,定噜啦……笛声飘起,跌脚开始了。彝家人不分男女,不论老少,围着青松,人们一圈两圈,尽情地跳啊唱啊!跌得汗水淋漓;甜白酒三桶四桶,脚步越跌越响,烧酒五壶六壶,调子响彻夜空。直到深夜一两点,吃罢宵夜,大部分老人小孩休息了,中青年人有的跌脚,有的对调子,玩个通宵达旦。
赶跌脚调(彝语为“国干主”):
昨日谈嫁女/前天说嫁女/女儿不嫁时/爸爸领女儿/妈妈伴女儿/女儿出嫁时/父不领女儿/母不伴女儿/姑娘伴来领/邻里呀乡亲/见什么赶来/见酒碗赶来/见热闹赶来/赶来跌脚啰!
笛子调丰富多彩,除了古老的跌脚调外,还有人们根据现在的生产生活新创的笛子调,人们和着笛声边跌边唱道:
彝语:耄松锅干你/旨壶耄松倒/阿赛耄松揪/你暗了我唻……
汉语:老人堂屋坐/倒酒老人喝/我们敬老人/明年庄稼好……
彝语:维维妞妞国提唻/那那处处国提唻/哦们马提孔趟提/阿机帕你提马者……
维么碾耄国提唻/耄耄善善国提唻/哦们马提孔趟提/阿机帕你提马者……
汉语:贵宾朋友跌脚来/亲亲戚戚跌脚来/今晚不跌哪时跌/明天后天不再跌……
兄弟姐妹来跌脚/老老少少来跌脚/今晚不跌哪时跌/明天后天不再跌……
,还有根据经典老歌演译的跌脚调子,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彝寨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唱出了罗婺彝族人民火火红红的美好幸福生活。
彝家人为了酬吹笛子的人,婚礼结束要进行一个仪式,给笛子挂红。在院坝里摆上宴席,请来吹笛子的入席,婚礼总管扯来红布条拴在笛子上,摆出四扇红糖(现在用包装水果糖)、两包 烟、两瓶酒、一个红包,红包里面的钱币要带个六字,表示有福有禄之意。仪式结束,总管代表主人家把上述物品恭恭敬敬地递给吹笛子的人们。
在武定县人民政府、武定县、武定县文体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杨永斌、李光福、余学光、张汝义、张彪、李光成、李杰军、张杰权、张杰成、杨权文、杨美灿等同志收集整理,用简谱编写出了《武定县彝族民间流行六十首笛子曲》简集。
《罗婺彝族民间笛子曲调》散发着彝家山寨泥土的芳香、展示着彝家山寨青山的巍峨、吟唱着彝家山寨绿水的欢歌、传递着彝家山寨鸟儿的呢喃、点燃着彝家山寨人们的热情……
为了传承罗婺彝族民间笛子曲调,熟练笛子的演奏技巧,武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于2015年12月18日至20日在武定鑫源大酒店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笛子培训班,来自11个乡镇或县级机关的30多名笛子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他们有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其中还有两位妇女。培训班上,老师向学员们传授了我国民间比较古老而流行的一种记谱法——工尺谱,彝族笛子曲调等,学员们相互交流了各地的笛子曲调,并参加彝学年会和彝族年活动,在武定县宣传文化中心大礼堂举行的“彝家情” 文艺晚会上,笛子培训班学员演奏的笛子合奏节目,展示了古老的彝族文化风彩,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受到了大家的赞赏。
作者:傅朝文 李绍德
内容转自:罗婺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