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友之家讯】:(记者 刘墨)坐落在古运河畔、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始建于1913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所从庵堂中走来的学校,而今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110位专任教师,拥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
新安实验小学,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乐园,风景这边独好。鲜鲜亮亮的绿水翠地,丰丰满满的姹紫嫣红,细柳含烟,修竹俏立。徜徉其间,不时有悠扬的笛声飘来,怡然怡然,于是,心底便荡出几许清幽,一种亲切的美丽如水涌来,新小笛韵就在我们的脚下灿烂地延伸。
,十年春华秋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回顾新小竹笛特色教育十年历程,既有开始时的艰辛、成长中的“阵痛”,又有发展壮大后的辉煌。
一、 萌芽期——确立竹笛教育方向(2005年—2006年)
进入新世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比区域,学校与苏州接壤,原新安镇被合并为华庄镇,处于边远地区;比环境,学校虽移地新建,但设施设备严重落后;比师资,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素质相对较为滞后;比经济,学校没有任何造血功能……所有有利于促进办学的因素似乎都不具备。师生颇缺自信心,更缺乏自豪感,长此以往,必将恶性循环。
(一)痛定思痛,诊断学校发展症结
面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领导反复思考:怎么办?新小究竟何去何从?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是安于现状、徘徊不前?或是自生自灭,任其发展?学校领导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客观因素永远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影响新小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思路模糊不清,发展方向游离不定。
(二)明晰思路,初定学校发展方向 2005年,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结合当时区教育局提出的办学思路的多样化,探索一校一品之路,创建省实验小学等要求,学校领导组织教师们进行学习、讨论,统一认识,初步确立了“予孩子一个和谐现在 许孩子一个绿色未来”的绿色教育理念,积极进行特色办学探索,走一条追求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实践之路。
学校强化艺体学科的教学,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配齐了音、体、美等专职教师,在着力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学校陆续开设了如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生物等多种课外兴趣活动,开始了特色发展的艰辛历程。
2005年9月,学校外聘了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杨强老师来我校开展竹笛课外活动的辅导,也就是从这时起,我校的竹笛教育开始萌芽。一周一次的周末竹笛课外活动虽然时间很短,可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2006年5月,竹笛齐奏《我的祖国》荣获无锡市百灵鸟艺术展演金奖。
竹笛吹奏作品的获奖,一方面使学校的师生获得了自信,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校领导的思维,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希望,也逐步清晰了学校发展的思路:饮誉海内外的国乐“江南丝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令多少人如痴如醉。作为江南人,理应将国乐承传和发扬。竹笛不仅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而且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学习笛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经常吹奏对孩子呼吸系统的发育有着很多的好处;在演奏竹笛的过程中要用上手指,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在竹笛的演奏或练习过程中双眼看着远方,对孩子的视力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每当心情舒畅或忧郁时在月下委婉的吹上一曲,那种情景在当今的时代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件事。把竹笛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发展,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之路,不失是一明智的选择。
于是,学校选择了竹笛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开始了竹笛教育的探索……
二、发展期——全面普及竹笛教学(2007年--2009年)
2006年,伴随着省实验小学的创建成功,我校在校长室的带领下,通过学习、论证,确立了 “以竹笛教学为切入点,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道德教育为内驱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创办一流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为了保证创办特色学校的顺利进行,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花五万多元开辟了笛韵坊,配齐有关设备,在进入音乐教室(四楼)的过道两旁开辟了“玉笛飞声”长廊,创设了有利于竹笛教育的环境,竹笛特色教育走上了发展之路。
(一)师资培训,解决瓶颈制约
提高竹笛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笛子教学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需要有一支学有专长的教师队伍,而全校近百位老师(含三位专职音乐教师)都没有学过竹笛吹奏。师资已成为学校开展竹笛教学的瓶颈问题,制约着竹笛教学的开展。学校聘请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老师来校对教师(重点是专兼职音乐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经过一年的努力,让大家都能掌握基本的竹笛吹奏技能。学校构建了“专家——专职音乐教师——兼职音乐教师——班主任”的师资模式。
(二)课程设置,解决有本可依
07年,我们在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指导下,编写了校本教材《江南笛韵》,让竹笛教学系统化。学校将竹笛教学列入课程计划,排进课表,每周两节音乐课用一节或每节音乐课用一半的时间进行竹笛教学,主要学习竹笛吹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学期不少于18课时。06年在低年级普及竹笛教学,08年普及到中年级,09年普及至高年级。实现了人人都能横笛在手,玉笛飞声的目标。
(三)创新教学模式,制定评价制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08年,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竹笛教学的模式,即“尝试——乐趣——成功”。在各班普及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优秀苗子进入提高班学习,即成为学校“新绿笛乐队”队员,每天利用课间40分钟,每周再利用一节社团活动课进行想学习训练,遇有重要比赛或活动,让他们优先参加,每年开展一次“新小竹笛进社区”展演活动。09年起,学校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竹笛考级制度。竹笛考级,每年进行一次,特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文工担任主考。通过考级,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在成功中感受乐趣,在成功中不断进步。
(四)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开展竹笛教学,形成特色,学校有计划地与江南笛文化研究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接受专家的引领,使竹笛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深入。在对教师进行竹笛教学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每学期开展探索竹笛课堂教学专题研究,请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老师上示范课,专职音乐老师每学期展示竹笛教学研究课,请专家进行评课。通过教研活动,提高师资业务水平,提升学校竹笛教学水平。
在这个阶段,我校的竹笛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竹笛特色逐步突显:
07年,学校组建了“新绿笛乐队”。2008年,学校成为江南笛文化研究院教学科研基地.2009年,成为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理事单位。每年区、市百灵鸟艺术展演中,学校“新绿笛乐队”(60人规模)都能获得金奖或银奖。09年暑假,在香港举办的“龙吟香江——首届国际中国竹笛及葫芦丝邀请赛上获得二等奖,在当晚的汇报演出中,笛乐北派宗师王铁锤欣然为我校笛乐队领奏《我是一个兵》,赢得满堂喝彩,北京《音乐周报》编辑孟绮女士专门采访了我校笛乐队,对我校注重中华文化艺术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小选手们好好学习,不断进步。平时,笛乐队经常参加市、区多个社区广场演出,赢得较好声誉。我校的笛乐教育得到了大师的青睐,09年5月,笛乐南派宗师陆春龄及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亲临我校指导。
三、成熟期——建设竹笛特色品牌(2010年--2014年)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我校的竹笛教学逐步走向成熟,竹笛特色初步形成。为更好地促进竹笛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把建设竹笛特色品牌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交流,促进品牌建设
为进一步弘扬竹笛教育,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学校加强同国内国际有关机构及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竹笛特色的纵深发展。
2010年7月,在浙江萧山举行的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第一次年会上,我校徐红兰、杨晟杰两位学生参与联盟特色教育成果展示,获一等奖。
2011年6月,在江苏昆山举行的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第二次年会上,新安实小梁石清老师作为联盟学校代表作题为《竹笛教育创品牌 素质教育显靓丽》的经验交流,得到在场联盟学校的高度赞扬。2011 年“新绿笛乐队”应邀赴韩国参加第三届“国际华人艺术节”获少年组合奏金奖。同年12月,新小笛乐队获无锡市第四届新市民学校(子女)才艺展示邀请赛金奖。
2012年6月,我校承办了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第三次年会,来自大庆、济源、义乌、杭州、临安、昆山、抚顺、如皋等地的13所学校的代表以及笛坛泰斗陆春龄、王铁锤、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等参观考察了彰显“精致生态校园,人文品质学园”特色的新安实小,观摩了一堂竹笛特色公开课,梁石清代表学校作题为《绿意飞扬 笛韵悠长》的开展竹笛特色教育的介绍,晚上,与台湾琴园国乐团在无锡大剧院成功举行“两岸国乐芬芳 玉笛又飞新声”——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笛乐演奏会。80高龄的竹笛北派宗师王铁锤再次登台领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同年,《江南论坛》第十期以《我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锡城》为题,介绍了我校竹笛特色教育的情况。
2013年5月,在河南济源举行的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第四次年会上,新安实小梁石清老师作为联盟学校代表作题为《国乐芬芳 玉笛飞声》的学校普及竹笛教育“五个一”的经验介绍。6月,应“詹永明·江南笛韵 SHOW”邀请,“新绿笛乐队”在无锡大剧院“蝴蝶恋艺术讲堂”音乐舞台倾情献演,得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笛子演奏家詹永明的悉心指导。同年8月,“新绿笛乐队”赴北京参加“国乐杯”全国竹笛大赛获少年组合奏金奖,多人获单项金银奖,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2014年5月,“新绿笛乐队”在无锡市少儿文化艺术节民族器乐专场,精心创编并演绎的《小放牛》获得成功,并产生巨大影响,后被浙江萧山长沙小学移植,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综合类一等奖。6月,《中国教育报》以《聆听花儿开放 感知生命成长》为题,8月《中国语言文字报》以《玉笛新声飞扬太湖畔 笛韵芬芳催开艺术花》为题对新小的竹笛特色教育做了报道。12月,无锡市教育局对全市上千个中小学学生社团进行评选,“新绿笛乐队”荣获“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
“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的获得,标志着我校竹笛特色品牌的形成。
(二)深化研究,摆正特色位置
随着竹笛特色品牌的形成,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特色品牌更加成熟,更加深入。我们深知,作为承载基础教育重任的小学教育,始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竹笛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仅仅限于竹笛本身,必将割裂艺术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联系,必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也必将背离基础教育所肩负的重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于2014年起,开始了竹笛作为社团文化之一,同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节庆文化等多个层面一起整体推进,走一条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构建独具特色“雅美文化”体系的文化强校之路,让“雅美文化”成为新安实小最闪亮的教育品牌,最强大的发展依托。“雅美”特色文化建设之一的竹笛文化,旨在结合我校竹笛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在近十年竹笛教育进入课堂的基础上,确立如何深化竹笛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这一重点,以探索竹笛教育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的联结点,寻找艺术教育为基础教育总目标服务的途径。
在“雅美”特色文化建设带动下,我校的竹笛教育特色走向深入,开始了其作为艺术学科的综合育人的研究,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提高特色品牌的质地。
四、拓展期——探索竹笛综合育人(2015年起)
2014年,学校进一步完善“崇雅尚美”的校训,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雅美文化”体系,各项工作驶入快车道,竹笛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一)深入研究,探索综合育人效益
在进行“雅美”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竹笛教育的综合育人效益,才是竹笛教育价值的本质与核心,才能搭建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2015年,我们重新编写了竹笛校本教材,将有关笛箫古诗词配上曲子,让学生进行诵读和演奏,同时介绍当今名家名曲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竹笛教育校本课程、探寻竹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修养的途径,在创办特色学校与实施基础教育之间找到一条融合之路。
(二)发挥引领,促进特色基地形成。
我校具有开展少儿竹笛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除具有一定数量的师资和良好的氛围外,还有依托江南笛文化研究院教学科研基地这一优势。为充分发挥我校的资源优势,盘活资源,学校把促进特色基地的建设作为竹笛教育的发展目标。
2015年6月,无锡获准成为中国国际笛箫节的永久性会址。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无锡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主办的“2015 中国·无锡首届国际笛箫节”是海内外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笛箫综合性活动,新安实小承办了本届笛箫节活动之一——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艺术展演音乐会,同来自苏州昆山巴城小学、宜兴太华小学和无锡江南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一起进行竹笛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再次把我校的竹笛教育推向了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十余年的竹笛教育探索,伴随艰辛与幸福,结伴自信与成长。竹笛教育是新安实验小学艺术教育的根,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生的全面素质。竹笛教育更是新安实小持续发展的魂,让学生收获了自信与成功,让教师得到了成长与幸福,让学校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正如领导、专家对我校竹笛教育的评价与期待:
笛界泰斗陆春龄先生题词:德育至上 勤培新苗;
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题词:新安笛乐 春和景明 琴棋书画 文化复兴;
中国音乐学院曹文工教授题词:民族音乐的摇篮;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周波题词:竹笛的基地 排箫的摇篮 ;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多吉题词:和谐中国 扎西德勒;
面对过去的成绩与荣誉,我们没有满足,这是对我们的鞭策与鼓舞;面对领导的期盼与重托,我们更没有停止,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与期待。
路虽漫漫,但吾将上下求索。在竹笛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创新,让我校的竹笛教育成为艺术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共绘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