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古曲六幺从琵琶弦倾泻而出,
一边是生命监测仪滴滴声的合声;
听众穿着病号服,
演奏者穿着医生专用的防护服。
这或许是最特别的一场演奏会,
演奏的地点不在音乐厅,
而在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的综合ICU病房里。
这张演奏的照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我何德何能,能够在这里享受到这样的音乐。”昨日,华宁(化名)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带着ECMO机器,作为演奏唯一的听众,回忆这首琵琶曲。
5月25日下午4时,在浙医二院综合ICU一间单人病房内,华宁斜坐在病榻上,这已经是身体虚弱的她最舒服最正式的坐姿了,她请护士帮她头发捋顺,戴上眼镜,极有仪式感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抱着琵琶的年轻医生张心怡进来,朝她笑了笑坐下。当拨片划过琵琶弦,12平米的ICU病房,被古韵森森的琵琶曲填满。病床旁,放置着维持华宁生命的心肺一体机ECMO,似乎在为琵琶曲合声,一曲弹罢,华宁难掩激动的表情,伸出大拇指。
“您的手术一定能成功,加油!”说完这句话,心怡医生就抱着琵琶走出。她还在呼吸科轮转值班。正是这首歌颂大唐盛世的古曲,让刚被死神边缘拉回的华宁,内心涌动出对未来强烈的渴望。
点击查看视频
是的,上了ECMO机器,代表病情危急。华宁入院的病情,她的主管医生、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的综合ICU主任黄曼最清楚,她用“糟糕透了”来形容。
“华宁送入院时,伴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大剂量药物不能维持,血管条件差导致ECMO置管并不是一帆风顺。”黄曼主任说。
44岁的华宁,患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长达22年,5月8日,华宁不省人事地被家人送进浙医二院综合ICU,心率一直往下降,伴有休克症状,危在旦夕。浙医二院立即启动应急ECMO小组,而为华宁演奏琵琶曲的心怡医生全程参与了救治。
而当华宁清醒过来,听到黄曼主任对医生们说,科室里小年轻想举办乐队,华宁心底就有了这个小愿望,她对黄曼主任提了一个要求:“我想听首琵琶曲。”下午,华宁又和来查房的黄曼主任提了这个要求。
所以,黄曼主任就给当晚还要上夜班的张心怡说,4点钟,带着琵琶来ICU。“记得选一首欢快的、明朗的、有希望的曲目。”黄曼主任如此叮嘱。
张心怡医生选择了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古曲六幺。白居易《琵琶行》中“初为霓裳后六幺”,不过古曲已失传,由现代人进行编排演绎。
“当我抱着琵琶进去,看到是她,我觉得我们已经创造了奇迹。”进入病房,张心怡看到神采奕奕地华宁。这个年轻的医生内心激情涌动,琵琶声响彻ICU,真挚有力。
一曲不到5分钟的琵琶曲奏罢,而后几天,来查房的黄曼主任明显发现华宁变了。“晚上睡觉踏实了,之前半夜经常做噩梦,歇斯底里,但现在平和许多。”黄曼主任说。
而今,记者看到华宁精神很不错,满面笑容,说话清晰,双手还握着锻炼肌力的小工具,随时捏一捏。华宁说:“我平时喜欢看书,以前也拉过大提琴,但从来没有认真听过琵琶,但真没想到,我何德何能,住在重症监护室还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华宁说。
如今的华宁,积极面对,与医护人员一起等待合适的心脏供体,让她重获新生。
而这样的变化,黄曼主任都很惊讶,音乐居然是这样一剂良方。“滨江院区ICU的每个单间都可以单独放背景音乐,有时候正好碰到病人生日,医护人员就专门放一首生日快乐歌,但现场演奏还是头一回。 ”
而这场在ICU的特别演出,不仅让华宁从绝望走向希望,这更是一名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住院医生的职业生命教育。
张心怡
记者眼前的张心怡,今年27岁,去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浙医二院ICU的一名成员。她留着娃娃头,戴黑框眼镜,稚气未脱。她8岁开始学琵琶,十几年前就通过了琵琶十级。
虽然她也曾在放弃弹琵琶,直到上了大学,才慢慢重拾这个爱好。 5月20,张心怡还抱着琵琶在门诊大楼放着钢琴的“广济之声”练了几曲,引得不少病人和医生驻足欣赏,她还准备和同事一起组建乐队。但她从未想到,自己一场独奏会会在ICU病房里进行。
“以前只知道医生用医术救人,有病情及时处理,但从未想到还能这样治愈患者。”张心怡如是说。或许,此刻,她身后墙上这句话,最可以诠释这一场独特的演奏会。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医学是爱的艺术。”
记者 柯静
编辑 邹倩慧
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诚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