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杨红军
摄影| 杨红军
“以前上不得台面的玩意儿,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那感觉就像是一下子从后排坐到了前排,大家都开始关心起了南音。”自从2006年5月,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苏统谋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音日渐瞩目
初次见到苏统谋老先生是在晋江市的文化馆,他说是他当天接待的第三波媒体采访,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也早已习以为常,“南音入了非遗,大家都想多少了解一下,可供查阅的资料又比较有限,所以都想来问问我这个老头儿。”谈到最近的工作,苏老先生说自己刚刚忙完第21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他觉得现在这样的比赛办得越来越好,小孩子们表演得也有模有样了。
苏统谋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祖父表演木偶戏,父亲则将自己的一生给了南音,按苏统谋先生自己的话说是“痴迷了一辈子”。苏统谋七八岁时开始学南音,专门学唱腔,后来还学了洞箫。“我是从小就泡在南音里,以前学南音有很严的规矩,学一样就是一样,不能串到其他乐器。可是,我又渐渐喜欢上了琵琶。作为传承人,苏统谋不但手奏乐器、口唱乐曲传授学生,同时还整理大量的曲谱,流传后世。
“我从小就开始收集、抄录弦管曲谱,加上多年来的学习研究,收集了几十万字的材料,便萌发了整理的念头。”这样的年头让他在整理南音资料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到现在,我已经出版了15本与南音有关的书籍,很多书都成了南音的教学用书。”
之所以开始整理这些资料,苏统谋源自他的一份担忧,“现在很多人学习南音都是学个皮毛,根本就不会触及那些传统的内核,然后就嚷着要革新,这是非常不对的。”出现这样的状况,苏老先生觉得是时代的原因,“原来南音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东西,社会贤达和南音痴迷者聚在一起成立个协会,想要加入的人还得交钱。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都把它当做一个赚钱的工具,搞来搞去就丢了南音的魂。”
薪火相传保留传统
退休后的苏统谋被返聘到了文化馆,继续从事南音的传承工作,“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在一个类似传习团的组织里指导一些优秀的南音学员了,对南音有天赋的学员可以到这里来进行深造,我们还会免费为他们提供午餐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来这里的。”
从1982年开始,苏统谋就组织成立了晋江市南音协会,并担任了三届的协会主席,“现在的协会属于会员制的,在晋江的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南音小团体,它们构成了市里协会的成员,这样的成员有73个,总共有40000多人。”
在苏统谋看来,南音在当地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老老少少都喜欢,也能来上两句,“南音这种形式,既可以一个人自娱自乐,又可以多人一起表演。这样的形式让它拥有了广泛的适应性。”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南音也像其他传统曲艺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南音里找到人生支撑
谈到是什么让他被南音吸引了70多年,苏统谋说:“我觉得最大的就是它给了我做人的自信,小学没毕业的我现在已经出版了10几本书,很多人开始在我的指导下走上了传习南音的这条路。我也在学习和传习南音的过程中,从它里面吸取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文化。”
而今已经77岁的苏统谋还在传习南音的路上奔波不止,就在采访过程中,不时有人打电话过来向他征询意见和建议,他说:“今天还要赶两场活动,为南音协会的相关活动把把关。一场是下午在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演出,一场是晚上在文化馆前的广场上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