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二人台音乐史上的梅笛大师邬满栋
河曲视窗网特稿:(邬二发) 邬满栋其人,二人台梅笛技艺娴熟,大气雅典,韵味十足,专业性强,在河曲二人台音乐界普遍公认,其演奏作品成为二人台梅笛音乐的标杆与活教材,亦是最好的传承样品。但遗憾的是,他的梅笛技艺至今没有成书成文的教材。我作为梅笛业余爱好者,确无能力成书成文,但在多年的接触与练习中,就其兄长的梅笛技艺,不时地进行研读领悟,切磋传承保护,积累其点滴技艺,斗胆草录如下,实属一人一得之见,谬误颇多,但我总觉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总比失传了要好一些。一方面给河曲二人台非遗文化传承做一点微薄的奉献,另一方面为初学二人台梅笛之人,发挥点启蒙启迪的作用,这就是河曲二人台音乐传人与爱好者的最大心愿。
邬满栋是山西河曲五花城人,1944年生,自幼喜爱梅笛,具有独特的笛艺天赋与乐感。1958年考入巡镇公社“八一”歌舞团吹奏笛子,由于受省文化厅下放的文化“新社员”的艺术培训与熏陶,笛艺出众,于1959年被县二人台剧团选拔为梅笛吹奏员。1960年赴省参加民乐比赛,他与刘厚(四胡)、王来才(扬琴),仅“三大件”乐器,演奏了一曲地道的河曲二人台名曲《打樱桃》,轰动了省城,被省歌舞团选拔录用为首席笛子演奏员。进入省级专业文艺团体后,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追求笛艺上的更大进步,先后求师于北方竹笛大师冯子存、王铁锤,南方曲笛大师陆春龄,就连河曲走西口贡献非凡的老一辈文化骄子 “神梅”赵四与“吹塌天”邬秉拴(河曲五花城人)他都求教面传口授,承袭传统技艺。在二人台梅笛、北方梆笛、南方曲笛的演奏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与成就。九十年代初晋升为国家一级竹笛演奏家,先后出访了法国、日本、台湾等七、八个国家与地区。其成名独奏作品有《五梆子》、笛子协奏曲《走西口》(被国家收录为竹笛名家名曲珍藏版)等多首曲目,给河曲人乃至晋陕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粉丝颇多。二〇〇九年清明前后,利用邬满栋回家祭祖之机,我和柳贵珠、李晓燕、贾晓东共同创意策划,由河曲电视台录制了“邬满栋竹笛艺术与二人台情缘”的《西口风》栏目专题节目,好评如潮。近几年,河曲电视台将邬满栋二人台音乐录音视为精品珍品,配合河曲摄影风情画面,片头片尾播放其二人台录音,成为河曲电视台宣传河曲二人台的一大亮点,也是一种传播二人台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
我与满栋兄同宗同祖同村,自幼十分喜爱笛子,读书上学时几乎天天练习模仿兄长的梅笛演奏。参加工作后,从事了邮电工作,虽无暇顾及梅笛练习,心中的喜爱难以割舍,只要遇有出差途中,经常拜访满栋兄长,领教学习其梅笛技艺,兄长一片真心,童年情感难以忘怀,数次赠与我得心应手的梅笛。尤其八十年代初的一枝收藏梅笛,经王东占、李镇、周润兵等多人维修,最后经刘勇打造一新,至今珍藏使用着。我从退居二线后,虽桑榆情晚,但自幼爱好难舍,近20年的时间致力于二人台梅笛业余演练与研习,不仅向满栋兄学习梅笛技艺,力求继承他的梅韵,传承保护他的二人台音乐资料。二〇一三年我得知他患脑出血之疾病,我立即想到了抢救性地传承保护他的二人台音乐资料。经电话交流商定将他一生的全部音乐音像资料收集整理好给我捎回来,并委托河曲二人台传承人菅保憨老师以最低廉的成本价,将他的音乐音像资料,分别制作了CD碟200套,VCD碟200套,作为传承资料留存与分送相关部门与乐友,至今回忆起来,实感办了一件传承保护的大事与实事。我也经常与河曲制笛第一人——刘勇(现居杭州自主创业制笛),切磋探讨梅笛制作工艺,并在河曲视窗与忻州日报发表了《做笛如做人》的刘勇制笛创业文章,使其梅笛产品在河曲及晋陕蒙等周边地区推广开来。
邬满栋二人台梅笛技艺研读领悟要点
1、二人台梅笛的构造与结构: 二人台梅笛的构造,完全不同于定调笛的构造,纯属地方文化音乐的一种独特的吹奏乐器。经历二人台音乐先辈的不断摸索、实践、改造,在定调笛D调笛的基础上,改造制作为二人台均孔梅。但由于二人台梅笛需声音宏厚,往往在选料制作过程中,选用制作C调笛的竹料较为粗壮理想,这就需制笛者反复试验不同材料的不同音准。由于北方气候冷热不均衡,传统的不打节独杆梅,优点在于吹奏起来通畅无阻力,但弊端在于音高不适应冷热气候的极端变化。进入80年代之后,后人研制演变为打节梅,从膜孔的上方或下方打节断开,加装精密的铜套或不锈钢套筒,可随气候变化随时调整其音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往往由于湿度过大,造成吹孔与膜孔的裂变,为解决膜孔裂变难以贴笛膜的矛盾,河曲制笛第一人——刘勇,于近年来率先发明改进了在膜孔上镶嵌方块骨质材料的新工艺,也给河曲笛友改造了许多旧梅笛,彻底解决了膜孔裂变的问题,且粘贴笛膜粘性也很好,即使在较为寒冷的气候中演奏,潮气水气也不至于把笛膜潮湿。在梅笛保养中,二级梅笛演奏艺人王东占,积累了多年的梅笛维修保养经验,从新梅笛使用开始,就在竹筒内用棉球沾橄榄油,经常适当地擦抹,用后置于凉爽恒温之处,以保梅笛不裂变且正常使用,使其逐步陈年老化。
2、二人台梅笛的调试:二人台梅笛的结构,完全不同于定调笛,均为等距均孔梅笛,且一枝梅笛可适应二人台音乐四个调的吹奏。即F调(也称四眼)筒音作“3”,第五孔按半孔作“1”;bB调(也称下五眼),筒音作“7”,第一孔按半孔作“1”;C调(也称满六眼),筒音作“6”,第二孔按半孔作“1”;bE调(也称五眼),筒音作“4”,第四孔按半孔作“1”。这种特制的二人台吹奏乐器,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吹奏出二人台音乐的特色、技巧与味道,其缺点就在于音准掌控的难度较大,需长期的基本功练习,方可逐步适应其音准要求。这里须要说明诠释的是:有关梅眼(儿)之说。二人台梅笛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囿于社会历史文化之局限,历史上大多梅笛艺人不懂音乐曲谱与调式,从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摸索出适应不同音高的梅笛调号,即用“梅眼(儿)”作为调号,代替当今的调式,即F调称“四眼”,bB调称“下五眼”,C调称“满六眼”,bE调称“五眼”。
3、粘贴笛膜: 二人台梅笛的笛膜粘贴十分重要,笛膜犹如歌唱者的歌喉与嗓音,曲目吹奏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笛膜的选料与粘贴。选用优质笛膜其特征有三个:一是嫩,二是透明,三是有韧性。粘贴笛膜前先将笛膜用两手的拇指食指捏紧顺纹对拉,初步成纹后,再随竖纹粘贴在膜孔上,贴好后反复用拇指推捻,将纹理推匀,直至试吹理想为止。为使笛膜震动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条件下,贴笛膜时纹理推捻可略细匀一点;夏季炎热条件下,贴笛膜时纹理推捻可略粗匀一些,这样有利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笛膜震动感。笛膜粘料尚有三种,即鹿角胶、白芨及专用胶水。粘贴笛膜看似简单,贴好一个较为理想的笛膜,震动感舒服且又音色清脆确非易事。初学梅笛者绝不可忽略忽视,务必耐心细致地把好这一关,方能得心应手,演奏效果满意。竹笛演奏者金瑞颇有感触地说:“对一个竹笛演奏者来说,奏好乐曲的第一要令是贴好笛膜,否则难以如愿。”
4、唇功与口风:在笛子教课书中,对专业笛子吹奏者的条件要求的口型条件须具备“樱桃小嘴,人中凸出,两腮收拢”。口型条件决定唇功与口风,看了满栋兄的口型条件便知他是一个天生的专业笛手。李镇老师说,笛子有四大功,即气功、舌功、唇功、指功,但最难的是唇功。唇功决定音色和吹爬高音。唇功与口风紧密关联,即吹高音时唇功收紧,口风收拢,气流须集中吹入笛中,不得外溢,吹奏低弱音时,唇功可适当放松,口风口劲松驰,但气流不得外溢。考验气流是否外溢,可面对蜡烛或自己的胳膊吹奏,经常进行气流检验。同时吹奏者在吹奏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的口型,保证收风管风效果。实践证明唇功的基本功极为重要,积多年之感受:一个业余梅笛吹奏者最薄弱欠缺的还是唇功基本功。关于唇功与气功之说,李镇老师一生的亲历亲为实践告知乐友:一个好的竹笛专业演奏者,每天坚持吹奏基本功练习不得少于两小时,否则难以积累功力。
5、运气: 二人台梅笛吹奏运气方法,简要地说就是胸腹结合丹田运气法,即扩胸吸气,小腹藏气,丹田运气。据此科学运气方法也需长期的吹奏演练,方能逐步积累吹奏气功,可谓一日不练腹中空。其目的达到吹奏乐曲运气自如,强弱适度自然,喜怒哀乐分明,有较强的意境艺术感染力。在二人台梅笛演奏中,运气难度最大的是低音与弱音的基本功。关于低音的吹奏,满栋兄告诫:“吹奏二人台乐曲,能走低音的绝不走高音,走高音冒怪音是业余份与功力不足的表现。”尤其二人台乐曲只有奏好尾句的低音,才能产生和弦动听的效果,才能为整体乐队效果增色添美。过好这一关确非易事,往往有许多演奏者缺乏走低音的功力,以冒高音掩饰其缺陷。好的范例有: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梅笛演奏员刘彦良,气功十足,不仅尾句低音放的彻、放的准,音质音量较好,而且在吹奏二人台曲牌《西江月》ьB调慢板首句 “ 2 23 | 5. 6| 56 43| 2 - |……” 时,底气十足,功力与音色韵味效果俱佳,与乐队配合相当密契和弦,颇得乐界同行认可。关于弱音吹奏,其难度更大,尤其长弱音的吹奏更加难上加难,有好多演奏者大都忽略忽视了弱音吹奏。在长弱音的演奏上,满栋兄确实体现了非凡的专业功力。在给许月英老师伴奏的《走西口》独唱录音中,时而欢快跳跃,时而低沉悲哀,尤其在哭板中“止不住泪蛋蛋往下流”中的“流”的一声长弱音,与演唱者的情感时值相呼应,一直“流”到底,体现了专家专业的气功功夫,而一般的演奏者却很难把控弱气流,基本都流不到底。
6、音准: 音准是二人台梅笛演奏的关键要领,如果音准掌握不好,其他特色技巧均无从谈起。由于二人台梅笛构造均孔等距,一枝梅笛变四个调把握掌控音准确实难度较大,尤其F调的“5”与ьB调的“1”,初学者难度更大。有人说按要求捂半指放半指即可,但也不是机械单一的动作。根据满栋兄多年的实践经验证实,掌握好二人台梅笛音准需三方面的协调配合,即耳控、气控、指控三方面的专业音准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较好的音准效果。
7、特色技巧: 二人台梅笛的特殊构造,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二人台音乐的特色技巧演奏,只有筒音作“3”,方可奏出“递打递打”与“呱呱呱呱”的特色技巧。这种特色技巧在二人台音乐伴奏中普遍使用,没有这种特色技巧,就没有二人台的味道。比如在伴奏《打樱桃》曲目时,当男演员演唱时,可采用“递打递打”,当女演员演唱时可采用“呱呱呱呱”,并刁奏泛音“高音 ”,既好唱又较为有花样特色,加上“三大件”的自然配器效果,为乐曲增添了较好的气氛,但一定要巧、俏、美。又如满栋兄熟能生巧,首创将“递打递打”引用到《挂红灯》最后两段的捏字板中的“噌巴咦巴噌巴噌”中完全不读“ 65 35 | 65 6 | i6 53| 2 - | ”的乐曲,而是以“递打 递打 | 递打 递| 递打 递打 | 递 - |”而取代。在这一特色技巧上,专业竹笛演奏者,后起之秀张春生吹奏《挂红灯》的捏字板模仿的特别到位,达到了巧、俏、美的效果。
8、筒音: 筒音发挥如何是二人台梅笛气功功底如何的主要表现。筒音发挥好了,二人台乐曲才能吹奏的宏厚、刚劲、有力,当然要达到此目标,需积蓄一定的基本功。满栋兄运气功力最大的长处特色之一是:筒音吹奏效果致佳致极,无与伦比。不管吹奏任何二人台乐曲,你可听到他发出 “咚咚咚”的筒音震感效果。我曾经探讨过他,为什么能吹奏出那么好的筒音效果? 他说秘诀就在于不管吹任何二人台曲子,尽量先从筒音起音,先将筒音充满气流,才能奏出效果来。比如吹奏F调时,首音是 “5”或“i”,你就从筒音“3”上滑到“5”或从筒音“3”上滑到“i”即可,以此类推,见缝插针。照此秘诀练习,果然筒音发音大不一样。而初学梅笛者,气流大多灌不起筒音来,吹的多是飘音与高音。只要按上述秘诀经常练习,筒音效果就会快速提高。总之,筒音效果对整体乐曲的演奏效果至关重要,一定要体现出宏厚的筒音底韵来,尽力避免飘逸之音。
9、读音: 二人台梅笛读音也称舌点音,舌点音要求刚劲有力,具有阳光气质。二人台梅笛吹奏的基本要求即按照曲谱的要求,该读则读,该连则连,即用舌尖纷纷利利地读音,一般二人台梅笛连线吹奏较少。当我在初学梅笛之时,满栋兄给我指出最大的毛病是缺乏舌尖读音,如果把曲子都吹成连音,岂不吹成了巡镇老混马的唢呐,哇——呜——哇么?因二人台梅笛,演奏方法风格完全不同于江南丝竹曲笛演奏连音较多。我们在业余演奏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舌尖的巧妙读音,吹成似读非读的忽溜音。因此,不按规范要求,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境界。
10、喉音: 当运气气息外冲时,震动喉头发出的喉音与笛音揉合在一起,引发舌根部颤动,发出细碎密集的类似“赫”的声音,再通过嗓皮翻出来的效果音。这种技巧一般用于悲情曲目的吹奏,如吹奏《方四姐》中四姐与舅舅哭诉受婆婆虐待十二个月忙的唱段,《小寡妇上坟》中“小寡妇”哭夫的唱段加上嗓皮上翻出来的喉音效果,气氛显得更加凝重、悲哀、凄惨。许多悲情曲目均可参照运用。又如在吹奏《打金钱》、《跳粉墙》、《送四门》等诸多亮板曲目中,在造气氛的关键时刻恰当使用喉音效果,给乐曲增加了较为热烈激烈的不寻常效果。当然,喉音技巧大多在梆笛中使用,引入二人台梅笛也是一种创新与尝试。
11、花舌:也称“打嘟噜”,吹奏时舌尖在口腔内不断打滚,使笛音发出“嘟噜噜”的效果。满栋兄把这一技巧运用的非常得手自如,如他在吹奏曲牌《八板》、《巫山巔》时,开头慢板吹第一声长花舌就要让观众叫好,卖弄其艺术风骚。但这一技巧练习难度较大,要求舌尖滚动不仅巧舌如簧,还要运气不堵,出音自如效果好。目前河曲境内尚无梅笛演奏者承袭了这一技巧,有待后生传承。
12、指颤音:俗称“打点子”,也称“擞音”,其效果与弦乐上的颤指相似。手指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时,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交替出现,产生的音响效果即为指颤音。指颤音是笛子常用技巧,练习时手指、手臂、手腕都要自然放松,手指的动作要灵活,并富有弹性,要求六个指头都能灵活地独立打颤,高低距离适度,不超一、二公分,速度与时值必须与曲谱要求相吻合。过去二人台梅笛艺人很少引用,而今在音乐进化演变中,将指颤音适当引入二人台梅笛演奏中也是一种尝试,尤其在乐曲出现长尾音时,适当使用指颤音可改变刻板、干瘪的传统演奏法,使乐曲较为灵活、色彩一点。不过指颤音的技巧至今引用的人很少,只是一人一得,一人一味吧!
13、唇音:二人台梅笛在演奏运气过程中,根据乐曲的需要,上下嘴唇稍加微弱的颤抖,产生出碎纷纷的唇颤音效果即为唇音。这种独特的技巧效果确实是满栋兄功力异常的表现,起到了为乐曲增色添彩的作用。这种唇音技巧,看似不经意的小技巧,其实是功力异常的自然流露。但在目前日常演奏中,很少有人能引用这种技巧效果。
14、泛音:要在梅笛演奏中吹出一种幽静、含蓄、和谐的音称泛音。吹奏泛音时,口风收紧、收小且集中,呼出的气要细而有力,但不能太猛,有时也有灵巧刁泛之感,便为泛音。如吹奏《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等曲目的高音 ,可灵巧地刁加泛音,会给乐曲演奏增加如痴如醉的意境效果。
15、飞指:飞指是指二人台梅笛中的指技,也是一种瞬间指技快速技巧。飞指的两种技法:一种是三指飞指技法,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伸直并靠拢到一起,如用右手飞指,在第一、二、三孔上按乐曲节奏左右抺动,实则是一种腕功动作。如用左手飞指,则在四、五、六孔上按乐曲节奏去抺动。而另一种是单指飞指技法,即用食指在曲目定位的音孔上,左右快速抺动。飞指技法使用难度较大,一般吹奏者不多使用,但满栋兄的飞指应用的非常好,如他在吹奏《五梆子》独奏曲时,在第四段“三吐”快速节奏中,增加食指飞指技艺效果非常好,给乐曲演奏增加了非常热烈的气氛。
16、抒情与意境:一个梅笛演奏者最高的演奏目标是达到抒情与意境的最佳境地。当然要达到抒情与意境的最佳演奏效果,不仅须演奏者的艺术天赋,而且更须长期积累专业艺术功力,也即艺术“道酣”,并具备酣畅淋漓的专业独奏功底,方能本能自然地体现出乐曲艺术内涵之喜怒哀乐,抑扬顿挫与强弱适度。满栋兄在二人台曲目演奏抒情与意境抒发,堪称典范。他曾多次交流告我说:他在给河曲二人台国家级传承人補连子伴奏《走西口》、《住娘家》、《小寡妇上坟》等悲情剧目时,補连子天生唱腔悲韵十足,十分投入,动情动心,泪流满面哭到底。她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可感动现场妇女观众十有八九落泪。由于她对二人台戏剧艺术的执著追求与过渡投入,久而久之哭腔“职业病”使她每唱完一场悲剧,失禁尿湿裤子是常见现象。她为河曲二人台一生的不懈之奉献,确是全社会公认的,当之无愧的国家级传承人。在補连子的艺术感染下,满栋兄在梅笛伴奏中也随之随情入意,悲韵四溢,也常落下艺术共鸣之泪水,可想而知他的抒情意境艺术感染力有多么大?俗话说:“三好不如一合套”,只有好的唱腔,没有入情入意的自然共鸣,相得益彰的好音乐配合,很难取得总体最佳艺术效果。满栋兄不仅演奏悲情剧目入神入意感人,而且在演奏欢快曲目时,则变化多端,别有风味。如他在给河曲二人台《捏软糕》传承人王治军演唱滑稽闪腔“杏花杏花”伴奏时则用低音“哆哆哆哆”打音技巧,而在女声唱腔“嘣吧嘣吧”时则用高音“哆哆哆哆”打音技巧伴奏,不仅男女低高声部有别,而且更加显现了生机盎然、活灵活现之滑稽效果。满栋兄不愧是北方二人台竹笛大师冯子存最为理想优秀的传人。冯老一生创作演奏了《五梆子》、《喜相逢》等许多二人台独奏曲目,满栋兄紧步冯老的后尘,不仅传承演奏了冯老的《五梆子》,在全国享有盛誉,而且他与河曲民歌二人台著名作曲家刘铁铸通力合作创作、独奏了全国较为知名的《走西口协奏曲》与走西口时代变奏曲《大柳树下育新人》,《捏软糕》独奏曲《兴头》,《姑嫂挑菜》独奏曲《叮咯叮》等诸多二人台独奏曲,既有抒情之杰作,也有滑稽活泼喜乐之佳作,充分彰显了两位河曲二人台艺术家的深厚文化底韵与昧力。又如李镇老师创作独奏的《大青山下》,其中主题与主旋律为河曲二人台经典名曲《珍珠倒卷帘》,真是抒情意境与技艺致佳,达到了出神入化,如痴如醉的意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名人。上述两位竹笛名家名师,实乃河曲二人台世代遗传基因铸就,河曲二人台水土文化孕育而飞出的二人台音乐史上一对比翼齐飞的金凤凰!虽属不同的艺术流派,但各有千秋,独领风骚,对河曲二人台事业做出了特别奉献,填补了河曲二人台大文化之穹谷。
在梅笛乐曲演奏抒情与意境方面,满栋兄总结他一生的音乐经验,多次告诫乐友:一个专业演奏者切忌“走过场”与“过遍数”。无动于衷,无动于情的演奏,永远不会达到抒情与意境的最佳效果。
17、笛胆使用:笛胆是二人台梅笛的“壮心之胆”,也是“护身之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二人台梅笛不同于北方梆笛,由于笛筒较为粗壮,往往由于高温与气候干燥,音高攀升幅度较大,所以一拿起燥笛来吹奏,运气出音都不够舒服入弦入音,可以说使用笛胆的目的一是保养梅笛,二是尽量缩小燥笛与醒笛之间的时空距离。根据笛筒粗细可用棉布缠裹小竹杆自制笛胆,在炎热高温气候条件下,将笛胆适当加湿,插入笛筒,保持滋润、湿度与恒温,这样保养的梅笛,一拿起来吹奏发音就较为理想得手。但湿度一定得当,冬季笛胆插入无须加湿。目前,笛界很少有人使用筒胆,但我之实践尚有独特的好感。使用笛胆须经过经年的橄榄油精心保养好的陈年陈竹之笛,否则竹质差还会发生裂变的可能。
18、笛套使用:笛套可分为外护套和内护套。外护套可根据竹笛的粗细与长短,用较厚的大绒布缝制,可起到防护与冬季保温的作用;内护套则用塑料套套装保护,尤其新购买的梅笛,必须经常套用塑料套保养,经常用棉球沾橄榄油涂抹笛筒,以防干燥破裂。经过经年累月的油与内护套的保养,逐步变成陈竹陈梅,方可除去内套。用塑料内套保护梅笛的优点是保温保湿防止梅笛干燥裂变,其缺点是对笛膜使用非常不利,笛膜被水蒸气潮湿变质,须经常换笛膜。因此陈竹陈梅可以除去塑料内套,只用外套,内加笛胆,有利于笛膜保鲜保脆,保持较佳的震动感与演奏效果。
综上所述,实属愚人拙见。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在河曲梅笛实力演奏者较多的情况下,谈论笛艺实感有班门弄斧之忧虑,权且当作抛砖引玉的敲门之石吧!出于对乡土文化传承保护责任感,作为乡土文化的一分子,斗胆试图以文字形式记录记载研读领悟名家名笛一得一孔之见,以弥补二人台梅笛尚无文字记载的缺失与遗憾。早在七十年代,“刘氏四胡演奏法”创始人——刘厚,他在世时,我曾多次建议他给后人留点文字记载或音像传承资料,但宥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意识、社会技术与经济条件,除带出刘洪树等几个高徒外,没有留下任何器乐演奏资料。又如著名唢呐吹奏艺人贾小秃,艺术天赋过人,是我最祟拜的吹奏先师,也是我县二人台唢呐艺术的传承人,他非常擅长吹奏二人台,不管是欢快乐曲,还是悲情乐曲,他都吹奏的委婉动听,活灵活现,且二人台韵味十足,技巧特色具佳,可谓美仑美奂,感人动人。特别是他在白事纪上吹奏《小寡妇上坟》的乐曲时,不仅悲情致极,而且不时地用唢呐说话、呼唤:“我的大大!我的妈妈!”在场的听众不仅妇女落泪,男土也十分动情。为了欣赏他的唢呐艺术,他在哪里吹奏我都跟到那里,用心领略他的艺术,并常助他一臂之力。记得那是七十年代初,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任夏营村年轻支书王招财,酷爱文艺,他请贾小秃为百姓吹奏了一天唢呐,过了个独特愉快的中秋节。那时社会经济条件结据,吹了一天只挣了满满的两叉头中秋月饼,大概有好几十个。那时我每天骑绿色邮政自行车跑老家上班,于第二天一早顺便把他连人带月饼用自行车带回城关住所。那时年轻气盛,虽属土路基,坡道多,毫不觉得疲累,原因是我作为他的唢呐艺术粉丝与知己知音,帮老人家义无反顾!尔后,我曾多次劝他留些录音资料,搞点传承,但基于落后的社会条件,他只能叹息,未能如愿。在他晚年弥留之际,我常去看他,他让我“走后门”买一种难买的药品,我就欣然答应,满足了他的意愿,缓解了他的病痛。他在感激之余,曾送了我一支非常好吹的唢呐,作为留念。我非常喜欢吹奏乐,得到了艺术先师的赠品,自习练习了一段唢呐吹奏二人台,虽不属专业,吹奏艺术是相通的,也有模有样,后赠送了在五花城小学教书的我弟搞文化活动。现在回忆起来,贾小秃先师除留给我这个忘年交乐友一支唢呐外,没有留下一声音乐资料,没有带出一个“青出于蓝”的得意门生。要说遗传,贾小秃的二人台唢呐技艺风格,我觉得我的梅笛吹奏忽多忽少借鉴吸取了他的长人之处。我觉得文化历史的沉痛教训,唤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再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的遗憾!周润兵是刘厚四胡演奏法较为理想的传承人之一,他是河曲“三大件”高手林立之中的高手之一,实属“三大件”全能的多才多艺难得人才,他不仅“三大件”全面,而且四胡演奏尤为突出,二胡、电子琴、唢呐、大提等样样皆能。我和周润兵是交往二十多年的乐友,在他的四胡、扬琴助力下,帮我录制了许多梅笛音像资料,由于他家的自备录音设备不够完善,我就资助他完善了分声道录音设备,仅他一个人完全可以录制“三大件”演奏资料。二〇〇〇年,周润兵在经济实力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萌发了传承“刘氏四胡演奏法”的积极性,他凭借自己四胡演奏的实力与经验,花费近一年时间,自费投资一万余元,编著出版了河曲第一本《四胡演奏速成》四胡演奏专著。周润兵的举动,使我颇受感动与启发,并予以积极的支持鼓励宣扬,圆了刘厚先师的遗传梦的遗憾,首推了河曲第一本四胡专著传承资料。特别是今年五月六日与府谷县二人台作家孙飞和文化名人石云岚老师交流互动、创作赠阅,也许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新鲜感之缘由,更主要的是我们传承二人台艺术的责任共呜,得到他们的支持鼓励与认可。孙飞老师让我重新加工整理补充完善,出一本梅笛艺术传承的小册子,我就欣然接受了他的热情建议,用近一月时间,连夜加工整理,产生了修改版的再稿与第三稿,对孙飞老师的殷切鼓励,深表致谢与敬意。我也常想,自己既非专业演奏者,也非二人台传承人,岂不是引人讨厌之举吗?但作为乡土文化的一分子,一想到为河曲传承传播二人台的重大责职,所有的顾忌全打消了。所以就凭本人与满栋兄交往多年的感受,与忘年交乐友刘彦良一起研读领悟名家名笛之艺,颇感欣慰。仅以此粗稿奉献给初学笛艺者,作为启蒙启迪的参考资料。二十年前“三大件”人才非常奇缺,二人台曲牌近乎失传。目前,河曲二人台音乐“三大件”人才在政府“十二条”政策的支持运作下,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局面可贺可喜,“三大件”培训基地也频频再现。如二人台艺术团、巡镇职教中心、贾晓东梅笛培训班、刘彦良梅笛培训班与张二仁扬琴培训班等频频出现,保障了“三大件”人才传宗接代不断线。目前,贾晓东是我县唯一在邬满栋麾下求艺四年的真传弟子,而在贾晓东的培育下,涌现出许多邬氏梅笛流派传人与梅笛后起之秀,有张春生、刘彦良、王夏豪、王福元、樊星、尹智荣等年轻梅笛实力演奏人员。我们也衷心地期盼河曲二人台的梅笛演奏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吧!
三次修改稿,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在梅笛专业技艺方面,多次请教征询了专家邬满栋、李镇以及后起之秀专业人员贾晓东、张春生、刘彦良等意见;在梅笛韵味与特色方面,多次征询领教了河曲二人台艺术传承人贾德义、邬新田、菅保憨的意见,在此对各位专业艺术师者深表敬意与谢意,愿在二人台艺术传承的进程中互勉互助互动!
每当我提笔撰写二人台文化之篇章时,首先想到的是特别鸣谢同德化工公司董事长张荣升,总经理邬庆文以及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我之所以取得一些二人台文化收获,特别感谢贵公司从二〇〇五年开始至今免费为我提供了文化活动室,因而保证了我的二人台文化活动持久性。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活动空间场地,就难以保证经年累月的文化艺术之积累,愿好人一生平安!
编撰者自介:
邬二发,一九四六年出生,河曲五花城人,曾任河曲县邮电局局长。由于家境贫寒,只念了小学六年书,形成终生遗憾。自幼喜爱业余写作与业余音乐爱好——吹、拉、弹,靠的是苦读与自学。一九六一年八月参加邮电工作后,虽未从事音乐专业,但心中的喜爱难以割舍,断断续续求教于高人高师。如二人台梅笛自幼求教于本村兄长邬满栋,二胡求教于文化馆画家、琴师李登勋,大三弦则通过王掌良老师求教于呼市二人台歌剧院三弦演奏家白金虎,中阮求教于专业演奏者王洪英老师。乐友翟冲雲曾多次开玩笑说:“一般人是武大郎开店——容不得高人,老邬则攀的都是高人!”艺无止境,虚怀若谷是求艺之人的本真,更何况我是业余爱好者,实属文不成武不就的半拉子之人。我给自己较为恰当的定位定意是:眼高手低。自从一九九八年我主持邮电分营后,一生从事留恋的“邮电”二字永远不复存在,我自己也退居二线。退居二线后,在历任宣传、文化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发挥余热,专心致力于二人台音乐活动至今,已达二十年之久。退居后我自编了一副拙联:“莫道桑榆晚,琴瑟写春秋”,并请菅保憨老师予以书法装裱,常挂在自己的卧室中,作为晚年文化生活的座右铭。二十余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对活跃社会文化兴许做了一点奉献,但最主要的收获是:文化养生。我虽年逾七旬,由于终日陶冶在愉悦的文化生活之中,心、脑、肺、手并用,“三高”暂无一高,早晚习作不断,一下午吹奏二、三个小时二人台梅笛兴致昂然,毫不疲惫,也许是二人台水土文化给予我一生的凝神固力吧!
邬满栋(中)与枚笛演奏者刘彦良(左)、贾小冬(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