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歙县三潭枇杷香甜已醉人,又有多少人知道“三潭”是啥?

歙县三潭枇杷香甜已醉人,又有多少人知道“三潭”是啥?

2022-05-07 21:47:10

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

五月徽州

生长在美若仙境新安江畔的歙县三潭枇杷熟了

伸着懒腰的绿叶

吐着满口的醇香,发出色香诱惑

当剥开那薄薄一层的"黄衣裳"时

香味就立刻充盈了口腔

晶莹剔透的果肉,还没入口

这个时候

软绵绵酸甜甜的滋味就令人口水就流了一地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唐代诗人权德舆有诗写道新安江上历来水深多潭,而且潭为水中深渊,乃巨流过滩冲出而成。当然新安江上最著名的深潭莫过于“瀹(yue)潭”、“漳潭”、“绵潭”。况且,“三潭”之名也源自于这三个村名,而更使它们名声在外的却是这一带出产的名果——三潭枇杷。

歙县“三潭”枇杷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它与福建莆田、浙江黄岩和溏栖、江苏吴县并称全国五大枇杷产区,2012年,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百里新安江,万亩枇杷园,三潭枇杷产地集中主要分布在新安江畔的歙县深渡镇、坑口乡、徽城镇3个乡镇11个行政村,果园面积1.5万亩,正常年间枇杷产量在6000-8000吨左右。


“天上王母蟠桃,世上三潭枇杷”。自古以来,三潭枇杷以皮薄、肉嫩、汁多、香甜享誉海内外,但是对于三潭枇杷主产地中的“瀹潭”、“漳潭”、“绵潭”三个村庄,除了歙县人外,外乡人似乎知之甚少。今天小编来跟你们讲讲你不知道的“三潭”。


瀹潭位于新安江畔,属三潭之第一潭。瀹潭地处妹滩之下,瀹水之口,那妹滩绵延于徽城镇的王家琪、忠堡、龙坑三村江面,长达5华里。滩上石礁嶙峋,成堆成排,人工凿开主道狭窄如巷。旧时徽商泛舟走新安,下钱塘,当地送亲者依依不舍母送子,娇妻送夫,小妹送兄,都在这里挥手话别,故滩名取之为“妹滩”。


瀹潭是新安江边的大村子,村庄自上下有上村顶、铺里、铺外、中山、吊前、里门、外门、新屋下等七八处居民点,逶迤延伸2公里多长。村里主要姓方,亦有张、孙、胡、任诸姓,耕田不多,不足口食。枇杷为主要产品,可为当地农民增加一定收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人不乏行船跑运输,捕鱼供市场,亦可带来可观收入。


漳潭位于深渡镇西南方向新安江畔,三面环水,山青水秀风光优美,农林牧副渔资源丰富,素有“打不完的漳潭鱼”之称。千年古樟树,十里红妆馆等景点都座落在该村,漳潭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477户,人口1590人,全村大部分都姓张。

据传古代因居民姓氏而名章湍,后因村庄临近深潭、又处漳坑之口,遂改名漳潭。漳潭村委会除本村外,还有一自然村名“瑶川”,“瑶川”在漳潭村下游1公里处,俗名“下瑶”,40余户、100余人,因姚姓始居称“姚川”,后有他姓迁入,遂改今名。2013年度,漳潭村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漳潭村是三潭枇杷的中心产区。宋罗愿撰《新安志》载,歙县在宋代即有枇杷种植,漳潭种植枇杷已历千年。这一带新安江边,山坡低缓,红白沙土,江上山间,长年云雾弥漫,温度、湿度和土质都适宜枇杷生长。在“三潭”人不断地选优、嫁接和培植下,形成大红袍、光荣、朝宝、扁核、白花、黄袍、皖伯等优良品种。它们果大肉厚,香甜爽口,细嫩多汁,享誉国内外。


绵潭属歙县“三潭”最下游的一潭,也是驰名中外的“三潭枇杷”的原产地、引发地、主产地。南源口至深渡的公路沿着后山穿过绵潭村。公路是市场经济的媒介与纽带,于是沿着公路,新的绵潭街市出现了。尤其到五六月份枇杷黄熟时节,一担担从山上枇杷林中挑下来的黄金灿灿的枇杷,汇集到公路两旁,然后装上一辆辆汽车,运到外地去。此时的绵潭街市真可谓“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绵潭,不仅以产枇杷出名,但它还是歙县新安江畔著名的文化村,尤以“绵戏”最为盛名。坊间的“打不完的漳潭鱼,唱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几句俗语依然流传至今。绵潭村自古有唱戏的传统,一年到头都有戏看。尤其到逢年过节,那戏文是一曲连一曲,一场接一场。京戏、绍兴戏、黄梅戏皆有,以本地剧团演唱为主,也有外地戏班子来赶台。



“山水画廊景如绣,三潭枇杷美名扬”

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

新安江畔万重山里的甜蜜等你来尝


- 今日话题 -


你有吃过三潭枇杷吗?味道怎么样?

(有爆料请私撩小编)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