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了心艺术盛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美术史(一)

了心艺术盛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美术史(一)

2020-11-16 05:49: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美术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进入盛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文化艺术倒是越繁荣。

比如前面的春秋战国出现了文化界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这种情况,至少在绘画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把魏晋南北朝拆开看的话,就是三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顺序如图: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割据争雄,东汉统一帝国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



公元280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

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年)、(公元420-479年)、(公元479-502年)、(公元502-557年)、北方则经历了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并于公元589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是介于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动荡时期,同时也是继承秦汉的历史遗产,孕育隋唐新的统一帝国的时期。 


编者按

、经济、军事、思想、宗教、习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话题探讨分析。如有不到、疏漏或雷同的地方请见谅!



魏晋南北朝之·艺术史

一切艺术都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或者说都为艺术创造者自身的社会生活所制约。魏晋南北朝艺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位突出,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比较首次取得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秦汉时代有着极大的不同。

秦汉时期社会生活的主题是统一,无论先秦遗留下来的儒家讲"爱人",道家讲"做人",法家讲"治人",墨家讲"待人",名家讲"辨人",阴阳家讲"识人",都是讲在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下如何生活;汉武帝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是为了强化文化统一的一种措施。

就艺术领域而言,周人庄重神秘的宗法血统观念,秦人强悍朴实的征服作风,楚人自由想象的创造精神,都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取得了趋同,形成"乐以道和"的共识,,进而产生为人生的艺术。于是,无论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文学、工艺,都无法摆脱礼教的影响,。
  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除了西晋时有一个短暂的、在名义上统一的气象,自公元189年至公元589年,。,不过,总是力不从心而分别维持现状。

这样一来,秦汉时期统一的文化气氛已经消失,给了各封建割据势力自我表现的机会。

随着各少数民族贵族入主中原,终于异军突起,蔚为大观,形成文化艺术领域自我表现活动的添加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与宗法血缘观念密切联系的礼教伦理势力稍受压抑,而原始与宗教性质的艺术生活显得生机勃勃。创造性的冲动情感在艺术家身上多少得到了恢复,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世界,令后人叹为观止。宗白华说:"、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介绍这个时代的艺术,实际正是展示这个历史前进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与变革。

(一)三国两晋艺术概论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乱导致"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西汉统治者建立的儒家"仁政"名教一下子威信扫地。人们在朝不保夕、生离死别的痛苦中蓦然回首,发现尧舜之治、太平乐土都是虚妄之谈,唯有自己求得生存才是现实。于是,对个体生存的价值意义的探求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崇尚跅弛之士,轻视节行之人,以"唯才是举"的旗帜,与东汉世家大族把持的选举权相抗争,更促使个体才智在治国用兵时崭露头角,在艺术创作时也可以直抒胸臆,,越名教而任自然。



儒学与道家思想合流,这是魏晋玄学得以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士人自身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受玄学影响的魏晋艺术作品由此而产生美的自觉,即由人自身形象之美向文学、书法、绘画方向以感情移借的方式转移。



就艺术形式而言,魏晋艺术开始于书法。书法是与文字有密切关系的艺术,文字起源有造字"六书"之说,其中"象形"与"表意"决定了文字本身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字人的思想情感很容易渗入所写的字中。

从文字发展看,无论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刻划符号,殷墟、周原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还是秦代的小篆,两汉的隶书章草,都是一种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为了使用的便利,便有不可避免地走向简化的过程,各种绘画使用的抽象装饰,在文字中本来就不多,到了需要简化时,自然剔除干净,所以并无书画同源的理由。只是写字人思想情感倾述于字体、结构、笔势、用墨之中,却又少不了审美判断,这样写字便成了书法,也就可以成为一种艺术。


半坡彩陶


殷墟甲骨文


周代金文数字


魏晋玄学既然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而且借道家思想作自我精神解脱的逍遥游,在书法艺术上便会出现更多美的自觉。三国时魏景元年间之李苞通阁道题名,系摩崖刻石,隶书中间用楷体,已见书法变化端倪。


曹魏 李苞通阁道题名


钟繇在由魏入晋的书法变革中自习三体,其中"章程书"为八分汉隶,用来"教小学",即传统书法。"铭石书"为正楷,这是当时时髦的新体,"行书"则是平时自己随便写作用体,史称"三体皆善,而行书尤为世所称",说明魏晋世风是赞许多一点个体追求的"行书"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世风推动,才出现了"书圣"王羲之。



他的楷书、草书均已难觅真迹,唯"定武本"《兰亭序》和唐怀仁集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可见行书气象。他的书法自由潇洒,或宛如游龙,或翩若惊鸿,正是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的结果。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将行书发展为"今草",也称结构微妙的"小草"、"游丝草"。草书一旦成为世风,书法便由实用为主转为艺术为主了。这时,书法的性质可以说与绘画的性质相同,这是魏晋艺术在艺术史上所建造的一座里程碑。


定武本兰亭序


王羲之《三藏圣教序》唐怀仁集字


王献之草书《忽动贴》


步书法之后尘,魏晋绘画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在绘画史上地位突出。艺术家对个体人格的追求终于从昼思夜想跃然纸上,出现大量的具体人物画。《世说新语》卷中上《赏誉》第八注引"顾恺之《画赞》曰:涛(竹林七贤之山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至少说明顾恺之曾为山涛画像。的绘画艺术几乎与中华文明起源相伴随,仅仰韶文化彩陶上那些飞奔的鹿,跳跃的狗,爬到盆边的青蛙,便可说明先民曾仔细地观察与再现生活。不过从彩陶与青铜器上的纹饰看,绘画的抽象化与符号化较早,尤其是青铜器上那些代表祖先与自然神力的威重神秘,更令人费解。虽然就实用性而言,这些纹饰图案对异族是威吓的符号,对本族是庇护的神力,不过,毕竟已经高度抽象化为装饰物,失去了个人在其中的任何地位。

秦代以仿实物的工艺制造代替实物殉葬,如秦始皇陵从葬兵马俑坑便出现数千人俑。不过,人俑的身体与头部是分离的,每一个人头可以任意放在某一具身体上,可知这数千武士俑仍作为一支军队的整体而制作,并非一种个体选择。这样一来与秦俑有关的彩绘,还有铜车马上的纹饰与绘画,,艺术家的个性,由此湮没在统一气势之中。

汉代绘画充满楚风,每一幅画中几乎都有天上、地下、人间的内容。自由想象远胜现实生活,各种神话人物反而占据了自然人应当拥有的位置。只有到了魏晋时代,人伦鉴识与个人的理想追求才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世说新语·巧艺篇》第二十一说:"顾长康(即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追求"传神",正是在发掘创作对象的思想,这样明确的艺术判断,可以说前无古人,而且"传神"二字,成为画不可动摇的传统。这样的认识上的飞跃,是魏晋绘画得以引人注目的基本原因。
  魏晋时期的名画家极多,前期画家多致力于人物,如曹髦有《盗跖图》、《卞庄刺虎图》,曹不兴在五十尺绢上画佛像人物,晋明帝有《洛神赋图》、《洛中贵戚图》、《人物风土图》,卫协有《七佛图》,戴逵有《五天罗汉图》、《三马伯乐图》、《渔父图》,顾恺之有《中兴帝相列像》、《列仙图》、《三天女图》、《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烈女图


后期画家受玄学与佛学影响渐深,当对现实失望后,不得不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以致山水画开始出现。顾恺之有《画云台山记》,已有从人物画向山水画转移的倾向,生于晋宁康三年、卒于宋元嘉二十年的宗炳则有《画山水序》,将"以玄对山水"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以自然山水寄托人的理想追求,甚至以山水的变形感觉,适应艺术个人化的创作思路,这又形成绘画发展的一种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绘画不仅显示了绘画的传统风貌--传神,而且就绘画题材而言,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画云台山记


三国两晋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开篇,其成就已经预示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艺术上将会有丰收的结果。


(二)十六国北朝艺术概论

十六国北朝艺术,实际上是西晋永嘉之乱后至隋统一全国时期的北方艺术。虽然历代史家囿于华夷之辨传统观念的束缚,只以东晋、南朝的艺术理论为正统,,从而有所挑剔与贬抑,却又不能不承认有着远胜前代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沿丝绸之路东来,犍陀罗艺术不但遍布大漠南北山麓与河西走廊,而且直入华夏文明的重心之地——长安与洛阳,确实给处于未死方生的汉晋艺术注入强大的生力,产生了区别于东晋、南朝的雄伟、豪放的作风。

十六国北朝艺术绝非外来或胡族文化的简单输入,这是一个汉晋文化与外来及胡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双向异化"过程。永嘉之乱以降,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相继入主中原,在战祸绵延的情况下,人民除了逃亡,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东晋司马氏在南方以汉族正统自居,造成士庶南渡的局面。不过,在南渡受阻的情况下,西逃仍有相当规模。尤其是三国时魏国仓慈任敦煌太守,"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又与西域诸胡"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西晋时张轨任凉州刺史,"威著西州,化行河右。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形势较内地较为安定,于是大量流民涌入河西。汉族文化与胡族文化有了交融的机会,才使得如敦煌佛爷庙晋墓墓砖画、酒泉丁家闸墓画、嘉峪关墓砖画中反映出大量内地农耕生活的内容。其中屯垦、畜牧、蚕桑、营垒、坞壁,以及杀猪、宰鸡、椎牛、烹饪、歌舞、伎乐、驿使等许多题材,尽管不乏胡族意味,但从总体上说,仍是完整的汉晋文化风貌。


敦煌之佛爷庙墓地

  

汉晋文化虽然在北方占有主体地位,却不可忽视自丝绸之路开辟后胡族文化的不断输入。例如汉以前人均以跪下来坐在自己腿上而"坐床",到了三国时如今天的"马扎儿"一类"胡床"已经深入到民间。

曹操在潼关与马超交战,"公(曹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既然曹操也坐胡床,可知北方对于胡族文化很早便有理解,而且可以大量吸收引进。这样酒泉丁家闸墓画中的《音乐》图,乐伎既可以操传统古琴、洞箫,也可以使用胡族的琵琶和鸡娄鼓。嘉峪关六号墓室壁画中还出现了着汉官吏服装之人拉骆驼的画面。当然,胡族文化也同样向"汉化"发展,如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大夏匈奴统治者赫连勃勃墓前石马,用整块巨石圆雕,刀法粗豪,马的身姿挺拔,与汉武帝茂陵陪葬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刻中的马有许多相似之处。胡汉文化合流,形成十六国北朝艺术绚丽多彩的基础。


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


胡族文化进入内地,又以东传为媒介。滋生在与远隔高山大漠的古印度,那里长期割据,遭受外来入侵,缺乏对外扩张的武力,然而并不凭借古印度的国家力量而在获得强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便是依靠从西域向内迁的胡族为载体。西北胡族内迁可以上溯至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与西域屯防戍边。东汉时"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形成胡族内迁的条件。

三国时各军事集团均用内迁胡族从军,以组织骑兵,形成胡族内迁的绝好机会,到了西晋时,原华夏文化的重心陕西关中,已几乎成为胡族的聚居地。江统在反思齐万年之乱教训时报告西晋统治者说:"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北胡族先于内地汉族接受了,他们内迁,自然成为东传的载体。恰好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成为民族纷争之所,用汉族传统信仰不能满足各少数民族的要求,为寻求一个统一的思想准则,各族人民选择了。这一方面与当时少数民族贵族反汉化心理较为一致,另一方面的调和矛盾宗旨与汉族人所信奉的儒家思想也容易找到共同的基础。在由民族纷争走向民族融合的时代异军突起,与密切联系的石刻、绘画、建筑等艺术也有了发展的天机。


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我们会在下一期中继续展开~





「真正」的收藏

是没有目的喜欢

......



了心艺术馆 懂点艺术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国检鉴证  品质保证





了心藝術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