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鹊华·大家】张灿玾——医文并茂,理用兼优

【鹊华·大家】张灿玾——医文并茂,理用兼优

2022-06-22 19:00:03


医文并茂  理用兼优

    ——记我校“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

张灿玾,字昭华,男,192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山东中医学院系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院长等职。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及文献分会常委与仲景学说专委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原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灿玾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七十余年。对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山东中医学院任教期间,担任过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自八十年代始,承担部级古籍整理研究任务。。曾撰《常用中医古籍校勘注记及训诂注记书写要求》及《中医古籍点校体例、抄写规格和标点注意事项》等文,,对古籍整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他是部级重点整理研究课题《甲乙经》校注的主编人。任院长期间,在指导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新的进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试述标本学说的精神实质》一文,曾获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遗精方治遗精梦泄》一文,被收入《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一书,并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中医文献专业教材3种,参编著作20余种,校注与校点中医古籍10余部,其中《针灸甲乙经校释》《素问校释》,于1989年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针灸甲乙经校注》,于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素问语释》及校点《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获省厅局级奖。自撰百余万字《中医古籍文献学》专著,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黄帝内经文献研究》。张灿玾在评为国医大师之后的六年之中,又相继出版《温病学讲义》《感证治法与类方》,“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张灿玾医论医话集》《中医文献学(修订版)》《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修订版)》《保元堂三世医案》等六部专著。 1988年及1995年两次被山东省委与省政府评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2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及终身理事。2003年12月,山东省人事厅与卫生厅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2006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5月,国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整理文献  翰墨耕耘

张灿玾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前后达十余年,不仅整理中医古籍成绩斐然,还著有史志著作及中医古籍理论著作,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综述如下:

(一)古医籍整理研究

,由政府组织的有规模的中医古籍整理工作有两次,分别为七本古医籍的校注语译工作及十一本古籍整理工作,张灿玾均参与其事。

一九六四年三月,根据国家十年规划第三十六项“整理语译中医古典著作”的精神,,组织实施,其中《针灸甲乙经》的整理研究,由山东中医学院负责,后由徐国仟、张灿玾等十人完成。原由河北中医学院负责的《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二书,后因任务太重,,《黄帝内经素问》一书,转由山东中医学院张灿玾负责,后由张灿玾、徐国仟、宗全和三人主编完成。此二书于一九八九年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本次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古籍整理工作按统一编写计划(含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及版本考证、编写说明等内容)完成,是在前人校注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的整理研究,很受读者欢迎,对后来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一定影响。

一九八零年三月二十七日,。,四月,先是在沈阳召开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座谈会”,,其中《针灸甲乙经》一书,指定张灿玾任为主编人。。 此次会议,落实了中医古籍整理分片负责、分级管理的组织工作。全国划为十片,有十位学术牵头人,张灿玾任华北山东片学术牵头人。张灿玾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承担《针灸甲乙经校注》的研究任务期间,他虽然身兼院长之职,但从未放松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本书稿完成后,经审定稿会议审定通过,并得到评审专家及出版社的高度评价,认为“本书资料丰富,校刊翔实,训解得当,按语精辟,可谓集古今针灸研究之大成……代表了九十年代初研究的最新水平。”一九九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资助。一九九七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类二等奖。

《针灸甲乙经校注》一书,充分显示张灿玾数十年来,在临床、理论、文献研究方面的知识积累,在祖国传统文化如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也是他在中医古籍研究方面的代表之作。

(二)古医籍点校

张灿玾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方面,,还与所内其他同志承担了一些部级二类医籍及自选医籍的点校,计有《松峰说疫》《六因条辨》《小儿药证直诀》《内经素问吴注》《经穴解》《石室秘录》等书。以上诸书的整理与前所述国家规划课题不同,主要是选择善本,进行点校,并加以简要的注释,本着普及性的原则,内容言简意赅。其中有些书自问世以来,从未正式刊印过,仅存稿本。幸赖张灿玾等点校,方能流传于世。如《经穴解》作者为明末清初山东淄博岳含珍先生。此书现仅存几种抄本,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意外地得到了岳含珍先生的其它二种著作,即《针灸闻岐》与《幼科闻岐》二种抄本,并将此二书附于《经穴解》之后。此书出版,不仅有利于针灸学术的研究,且对于保存古籍,防止亡佚起到了重大作用。辛勤劳动换来了累累硕果,《经穴解》点校本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松峰说疫》点校本获山东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黄帝内经素问语释》获山东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奖著作奖一等奖。

多科临证  博采众长

张灿玾自调来山东中医学院之后,虽是以教学为主,。但他教学之余,曾多次在附院门诊带学生实习,一九六四年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工作,兼带学生见习,是年夏,济南地区乙脑流行,该院此病病房,虽由西医管理,但在治疗方面是以中医为主。是时因中医科汝兰洲主任身体不好,对乙脑的治疗便委托张灿玾负责,他便承担了这一重要工作,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又曾在济南铁厂卫生所边讲课边应诊。亦曾多次带学生去外地医院实习和下乡巡回医疗。,他虽在行政岗位任职多年,并再次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古籍整理重点课题,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应诊。一般只能在暇时于家中为患者看病,而且始终坚持多科应诊,博采众长的家风。

张灿玾通过在高校工作多年,在中医理论、中医文献、中医临床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综合知识的修养,促进和带动临床技术水平,更加理论化,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形成了他颇具特色的诊疗思想与治学思想。现举例如下:

(一)辨证宜多面化,临证宜个性化

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就外感来说,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别,就内伤来说,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又有通行之八纲辨证等。内科病方面,更是学派众多,既有金元四大家别具特色,又有明代温补学派盛行一时,外科方面,有全生派、心得派、正宗派等,每一派均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张灿玾认为不宜固守一家,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若某病是某派擅长的,则宜选用。治疗选方应扬长避短,应根据病证的情况选择用药。他临证既用经方,也用时方,据病情灵活选用。此所谓“辨证宜多面化”。此外,临证宜个性化,同样一种疾病,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发病,其症状表现、发展、转归均有所不同,故治疗时应因人而异。如同一感受风寒之证,在阳盛与阳虚的人身上发病,在年老与壮年之人及小儿身上发病,其发病特点、转归均不同,不可固守一方,应灵活辨证施治。故学术可以分派,医者不可守派。

(二)治病宜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张灿玾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应分清主次缓急,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的原则进行治疗。有些疾病,如咳喘、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进行治疗。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有些疾病,标病不急,可采用治本或是标本兼顾的原则进行治疗。对于久病之人,应以脾胃为本,因脾胃是后天之本,若是脾胃受伤,则化源不足,疾病则迁延难愈。

(三)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执政

张灿玾认为,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执政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多处论及。治病用药如用兵,犹如排兵布阵,进退有章有法;治病又如执政,有王道与霸道之分。春秋战国的学术繁荣滋生出“王道”和“霸道”。所谓王道,在于行教化,施仁义,以儒家为代表。所谓霸道,霸道持力,在于行惩戒,施威慑,以法家为代表。陈士铎将其引入到中医治疗中,谓:“补正祛邪,王道也;单祛邪不补正,霸道也。补正多于祛邪,王道之纯也;祛邪多于补正,霸道之谲也。补正不敢祛邪,学王道误者也;祛邪又敢于泻正,学霸道之忍者。”对于外感实邪或是热毒炽盛,正气不虚者,应用霸道;内伤多为七情所伤,饥饱劳役,日积月累,正气日渐削夺,其来渐,其势缓,其伤深,应用王道进行治疗。王道荡荡,看之平常,用之奇妙,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日久必收奇功,此王道之法也。

(四)用药须注重双向及多向配伍

人体健康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此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故张灿玾用药注重药性辛苦升降的平衡。注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散中有敛,敛中有散,辛开苦降并用。

(五)治病善治人

张灿玾认为治病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决不可“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医生治疗疾病是一个双边活动,不仅医生应认真负责,还应善于作病人的思想工作,争取病人的合作。且有的病是由情志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此时更应注意对病人情志的疏导,情志因素解决了,病人甚至可不药而愈。此即“治病善治人”。

治学严谨  思想独到

从张灿玾行医七十余年的经历来看,他不仅形成了个人的诊疗思想,而且在学习与实践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他个人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张灿玾青少年时期,仅读完六年小学,便辍学从医。由父亲教读一些中医启蒙读物,凡是规定要读的书,必须达到能熟练背诵的程度,同时需参阅诸多相关文献。在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中医诊疗疾病的一些基本技能有了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这仅仅是开端,还要不断地拓宽和强化。就以《伤寒论》为例,此间仅仅是选读了一部分,通过后来的努力学习,他可以把《伤寒论》的三百九十八条原文在一个小时内全部背完;对《金匮要略》的大部分经文都能够背诵;对《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的重要条文,基本上全能背诵;对《内经》的重要章节,亦能背诵。熟背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活用经典。因此,张灿玾感觉到,只有熟悉经典,才能活用经方,因此强调对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且认为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的成就,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

中医学术是实用之学,必须有坚实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其疗效而言,也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感受而加以体验。因此,如果无切身体验,和对病人广泛的观察,也往往对中医的理论和疗效的可信性产生怀疑。张灿玾出身于中医世家,亲见祖父和父亲为病人看病的情景,稍长和学医期间,又亲自参与了力所能及的医事活动。司药、制药,以及某些饮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造,主要是由张灿玾负责。另一方面,经常闻见祖父和父亲看病时所运用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以及他们对病人的病因病机所进行的理论分析等,都对其有重大的影响。并亲眼看到了很多危重病人,通过治疗常可起死回生。在这个长期的体验中,对中医的理论和疗效自是坚信不疑的。在其行医之后,也有不少危重病人,是通过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把他们治好的。因此,张灿玾认为要建立对中医理论的信念和中医疗效的确认,最好是早临床和多临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开心目中的诸多疑惑。所以在他多年的工作中,虽然承担过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但始终未有放弃应诊。

(三)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

张灿玾从医历程可以看出,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其行医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是从事临床,此时乃是忙于诊务,业余时间,继续进行业务方面的学习。在农村工作时,接触的病人也不分科,病种范围很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的病人。除正骨、外伤、产育、针灸外,其它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看过。到中医学院执教以后,又多次带学生在内科门诊实习。,虽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再从事临床工作,但仍不时有亲友及慕名者求诊。通过临床实践,不仅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而且不断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体验。第二段,主要是从事教学工作。执教后,从事过本科班、进修班、师资班、西学中班、大专班、中专班、研究生等多层面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从基础理论学科来说,是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强化和深化;从临床学科来说,是对中医理论的验证和检验,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的进一步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具有更加深入、广泛的理解,这对全面地把握中医学术,也是十分有益的。第三段,主要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文献,作为一个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特色。自一九六四年开始,参与承担古籍课题《针灸甲乙经校释》的编写工作,方留意查阅古今文献学家的文章与著作。又从事过大量的文献方面的学术活动,并多次承担过上级指定的古籍整理任务。通过上述种种实践活动,真正体会到中医古籍整理和中医文献研究有自身的规律、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对继承发扬中医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上述三点,张灿玾认为,能把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为一体,方可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中医学术,真正体验到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

(四)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这里首先要明确医和文的关系。古人有云:“文以载道。”中医学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文献,这些医学文献中,记载着大量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知识,都是以文字为载体流传下来的。这些以文字为载体的医学文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医和文的关系:一是从文字的组合形式来看,有多种文章体裁。概括地说,可以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种。不管是散文还是韵文,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辛亥革命以前的古医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这些文章中使用的语词、语法、音韵、语义等也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就以《黄帝内经》为例,首先从它的文字气象来看,有些篇与篇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如《素问》中的前二篇与后七篇即是。学者们正是根据其文字风格,参照许多相关的内容,得知其非一时一人之作,这对研究《黄帝内经》中许多历史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韵文方面看,除散文之外,尚有大量的韵文,在这些韵文中,如文字的读音问题。从全部韵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读音方面的很多差异,既有西汉以前的读音,也有西汉以后的读音,这种读音差异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它成书年代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它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再从其它的大量的医籍当中,亦可反映出医和文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依前所述,中医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医学方面所涉及的广泛的内容,与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气象学、术数学、哲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文史哲的相关知识,去解释其中的诸多难点、疑点,运用古汉语当中的相关知识,如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文字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扫除文字方面的某些障碍。从而说明对医学问题的研究,要解决某些高难度的问题,离开了文献学的知识、思路和方法,都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医文并重对一个高明的医家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五)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

张灿玾在少年时代,父亲就经常要他多读书、勤读书,“开卷有益”。这要从多方面来看。就医学本身来说,从古至今,留下了大量的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以前的现存医籍尚有万种左右,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不同学派的著作,其中有理论的、临床的、养生的,多学科的不同内容。就一个学科来说,它又有诸多学派的不同,所以在学习和研究前人的著作时,不能囿于一家之言,也必须是兼容并蓄、博览群书。因此,作为一门医术,可以有门派的不同,但不可有门户之见。正由于此,才能把诸多知识融于一炉,锻造出更高的知识产物。再从医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看,也是如此。大量的古医籍中诸如儒家、道家、佛家的学术思想,古代反映自然科学方面的诸多内容,也不同程度地被用于医学著作中。这就要求在对医学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时,必须做到博览群书、兼容并蓄。张灿玾从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喜欢读书和藏书的习惯。通过几十年的收集,个人藏书约有五千余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研读条件,他在医学这个领域里面能够做出卓著的成绩来,跟这个条件是分不开的。张灿玾看书的内容也很广泛,除医学之外,对于文史哲、文学艺术、戏曲音乐等都有兴趣,得益匪浅。潜心研究哲学,阅读了《社会发展史》《唯物辩证法》等大量哲学著作,并做笔记多册,认识到学习与研究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医学方面,也是如此。他父亲常说不可拘于一家之言,“有是证用是药”,不管经方还是时方,不管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只要是具有其适应症,都可以用。正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提供了源头活水,方可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六)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祖国医学,自西学东渐之后,在近百年来,不断地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批判。,,提出了很多的方针和指示,使中医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根据张灿玾个人几十年学习和实践的体会,中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扬光大,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需要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学术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在学术上,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不断继承前人的成就,然后再去进行新的发展和新的创造,使它不断地提高。况且中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谁都不敢说已经完全把它都继承下来了,在乏人乏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而,继承发扬至少也应该是较长时期发展中医学术的指导方针。

文兴艺趣  摄生养性

张灿玾自少年时起,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多种兴趣与爱好,使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生活的质量更加优异。同时,在艰难、压力、经济、病伤的干扰下,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一)诗词、散文

自幼喜欢诗词,自青年时期,开始进行写作,截至目前,共有1000余首,其中在报刊杂志及诗词文集等发表者300余首,出版诗词专集《琴石书屋医余吟草》1部,自撰有《不愠居诗词稿》及《暮村吟草》。

其有诗词意有未尽时,亦常别撰散文,借壮山河之多姿,凭吊古今遗事,以抒胸膺。如《泰山游记》《灵岩寺游记》《忆冒雨游西湖》《扬州游记》《金陵游记》《新疆纪行》《粤海纪行》《出塞纪行》等皆是。

(二)音乐、歌曲

曾任村剧团导演兼司乐队,为了工作需要,学奏过诸多民族乐器,如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后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并自学五线谱。晚年又习古琴,为晚年生活,复增更多乐趣。

张灿玾喜爱歌曲,搜集抄录昔年名曲成册,尝思杏林春风,惠及苍生,然古今作曲者,无人惠及,于是自度多曲,以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又常谱“江山多娇”、“可爱的故乡”、“山东是个好地方”等,充分体现其爱国、爱乡之情。

(三)戏剧

因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京剧,对文武场活,均可操作,尤擅京胡(包括琴师应工之大笛、横笛等)。来济后,由于业务工作繁忙,演出机会不多,偶为票友清唱伴奏。晚年兴至时,则偶或操琴自娱。

(四)书法篆刻

青年时期,稍习书法。盖彼时中医处方,皆用毛笔。学界亦常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故略知笔墨。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亦及于篆刻,不仅是书法的另一种美化艺术,亦可藉诸篆刻,设计内容,遣兴抒怀,自言其志。所以暇时读些篆刻技法书籍及印谱,自学操刀,亦可体现他的文情艺兴。自集八十余方自治印谱,题名《篆刻学步》,其内容除名章外,大量为闲章及藏书章。

(五)赏石抒怀

迨至晚年,偶有闲情,喜自制山石盆景,以小见大,聊寄情怀。后渐及于对奇石之观赏。极尽大自然之工力,鬼斧神凿,浑然天成。或似物,或寓意,或出景,或寄情,不一而足。晚年有藏石百余件,俱为题名,且赋诗自赏,故别号“百石翁”。

张灿玾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经历过乱世风云,也承受过艰难困苦。自少年时始,从祖父士洲公与父亲树乾公(字连三,以字行)习医,时正值抗战时期,兼做些社会工作,后即悬壶乡里,一九五九年九月调山东中医学院执教至今。在七十余年的生涯中,他不仅在临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曾自治一印“穷莫坠青云志,老当怀骐骥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追求的是知识,他热爱的是事业。在他自撰的“八十春秋回首往事”一文中,曾自述其体会: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政治上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我是只有读过六年小学的文化水平,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这不是一种生财致富之道;公私难以兼顾,忠孝不能两全。这也是张灿玾为自己的一生所作的总结。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鹤鸣


【鹊华·大家】系列前已推出六期,可点击链接阅读:

【鹊华·大家】周凤梧——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鹊华·大家】李克绍——伤寒大家,名师垂范

【鹊华·大家】徐国仟——博极医源,乐育良才

【鹊华·大家】张珍玉——悬壶济世,桃李芬芳

【鹊华·大家】周次清——济世大医,以德育才

【鹊华·大家】张志远——雅负绝学,医界“辞典”


来源|党委宣传部

技术|于悦

主编|刘明、周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