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区罗溪镇的十音铜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铜锣的锻制技艺要求高,做工考究,将原材料铜、锡按一定比例融化、入模,之后便是反复的加热和捶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手工捶打,铜锣表面的均匀程度,决定了音色的好坏。铜锣厂负责人赖泮水介绍,铜锣粗坯因为存在凹凸,音色不好听。但是一经师傅的“百打千锤”,这个声音就不一样了,清脆响亮。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为市场卖的铜锣成品,那就错了。铜锣进行抛光后,还需要再次经过老师傅的锻音,反复捶打、试音,直到满意,便可“一锤定音”。
铜锣可为各类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间红白喜事、、道教以及交响乐团等提供铜质乐器,而双溪铜锣厂是全国少有的传统民族乐器生产厂家。双溪铜锣厂的产品远销全国及东南亚等地。
双溪铜锣厂产品多样,双铃、小叫、响盏干音、锣钹、钟、馨等,而最独特的便是十音铜锣。“刨、削、调音”工艺技术堪称独特。黄伙伦凭得一手好技术,被评委泉州市级非遗项目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拿出珍藏的十音铜锣介绍到,“双溪铜锣厂是十音铜锣唯一的生产商。只有我们闽南才有十音铜锣,它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如同钢琴使用五线谱或简谱,十音铜锣使用的则是古时流传下来的工尺谱。十面小锣代表十个音,每一个音调根据洞箫的调进行匹配,它是南音不可缺少的铜乐器具,声音柔和,配合“下四管”器乐演奏。
十音铜锣一度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双溪铜锣厂经历了数百年传承,现今的传承人仅有黄氏后裔的第十一代裔孙黄平水、黄伙伦兄弟等11人继承祖先衣钵,继续制作铜锣器乐,但十音铜锣仅有3人会制作。该项目已被收入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江区也将十音铜锣的煅制技艺纳入区级的保护计划,在今后逐步培养一批铜锣煅制技艺的传承人,使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