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任正非自我批判:人力资源管控过度,过于权力中心化

任正非自我批判:人力资源管控过度,过于权力中心化

2020-10-31 10:08:00

华为论坛“我调查了一些基层HR,基本上不主动学主航道业务,工作时间、业余时间也不下战场,用主观意识管控行使权力,而不是服务。”

本文来自今年4月20日任正非关于人力资源组织运作优化的内部讲话。

一、现在是人力资源管控过度、干部部来自业务一线的人员较少,对业务的具体运作、变化的战略洞察知之的更少。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总的体系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把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分开。

要让懂业务(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能力+主航道业务洞察水平等)、有能力的人员上位担责,不懂的要赶快补课,人力资源优化变革的主力部队应该从在一线实践优秀、具有很强洞察与思维能力的指挥员群体或优秀专业人员群体中产生。

总体来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这30年来有很大贡献,但是还不够科学。现在公司18万多名员工、170多个国家,没有评工资的大困难,没有评奖金的大困难,没有配股票的烦恼与困难,就是基本平衡了的成绩。现在这些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但是没有大的问题和大的矛盾。应该我们从0到80%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但是从80%到100%的判断还不够准确、管理也常出现波动,这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缺点,如何优化,如何使机关从管控型走向服务支持型,让公司上下左右部门全体全力朝向“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而奋斗,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问题。

公司现在的作战方式等各方面都在改变,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管理为什么跟不上?大家都在批判说我管得细,其实我就是去抓了一些点,通过这些点来激活原有政策这潭水,因为如果大家只是按分层分级、按部就班的去管,经过层层的官僚主义,关键问题可能就得不到应有重视与及时解决,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点激发起来后,后面跟上的改革还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不能任意性,政策的优化首先一定要深入基层,主动到一线调研,了解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使政策不断地被优化,不断地滚动变化,而不是采用摆开架子,大批判、大变革,搞乱了阵脚。也不能等着人家半路来汇报的方式。我们要逐步从管控型变成服务支持型的机关。

以前我们的人力资源整体是政策规则要管,具体的人也要管,变得过于权力中心化,也造成两件事都没有完全管好。首先要明确未来人力资源总的体系的整体定位是为公司找英雄、找领袖、鼓励员工冲锋的,管缺点的是道德遵从委员会,管坏人坏事的是审计部。我们一定要首先将HR整体的工作方向明确下来。而且我调查了一些基层HR,基本上不主动学主航道业务,工作时间、业余时间也不下战场,用主观意识管控行使权力,而不是服务。不懂业务怎么服务呢?你不懂什么人是人才,怎么用好他呢?每年流走许多人,流走的会不会是“油”呢?那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应该怎样为业务服务呢?首先自己要深刻明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板、方法,帮助业务主管识别员工、评价员工。怎么帮助,你不懂作战,如何对选拔的干部、专家、职员做客观的评价呢?若果主管一对照模板,觉得画得挺像,就照着模板自己画,也学会了用模板去看干部,这样你的作用就发挥了。主管重要的是管什么?主管就是要管干部,管干部能做出主要贡献,能作战、会管理,不是找“内衣模特”。如果你都不会识别、认识干部,怎么能做得成功呢?最后的结果就是日常管理的僵化。

我强调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主张政策制定的权力在董事会,人力资源部管规则与监督,干部部管人。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干部管理都是推动公司前进的动力。因此,未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总的体系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部体系两个系统(到了基层组织,两个系统可以融合,以提高效率与协同),他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两个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同的系统,我没有说绝对要画一条线来区隔两个系统的责任边界,但要有各自的工作重点。总体上,人力资源体系主要负责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与规则的体系性、专业化的建设;而干部部体系主要负责在人力资源政策与规则框架下,将政策与规则与业务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具体执行人的管理,最终让政策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符合差异化实际需求。

所以,在顶层组织设计上,我们要把原来在人力资源部具体管人的权限拿出来,建立一个总干部部,总干部部本身是要管人的,管全局范围协调干部队伍,管跨领域成长、流动,管干部能力成长,管干部的后备平衡体系……,但现在总干部部连市场都没管过来,还达不到公司的目标要求。但中央组织部怎么就能管住全国的干部呢?为什么他们可以管好,而我们却管不了呢?我们要学习,要去研究这些问题。

二、人力资源体系要认认真真把各种规则管好,交给干部部体系去统筹应用;各级干部部是业务领导的助手,要更加贴近业务,把人管好。

1、人力资源部主要管好规则,包括规则的建议,以及对规则执行的监管。

人力资源体系包括人力资源部,以及人力资源部根据必要向下延伸到一定层级的部分专业化组织,共同构成人力资源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对于规则的制定建议负责、对于规则的执行予以监督,并辅助相应的干部部更好地将规则应用在各部门的实际管理中。

人力资源部所拥有的权力是规则的草拟权力,而规则是由董事会决策的,这就是规则制定的权力体系的基本结构。当然人力资源部也可以草拟一些授权下的规则制度,董事会允许人力资源部可以审批,这时候人力资源部就批了,但这只是授权,不是你天然的政策制定权力。比如说出差补助啊,一些小事情或者专业的操作啥的,可以授权人力资源部来定。

人力资源部要梳理公司存在的结构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协助公司建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标准、框架和机制。

比如今年我们要提拔大概2000个小火车头,单板王、项目王、各种模块干将、“螺丝”能手、每个业务的大拿就是小火车头,要在一、两年内逐步涵盖全公司所有岗位的优秀专家、职员。现在研发里面有A角、B角、C角,其实B角和C角的工作难度可能要比A角更大,过去我们评了很多的A角,却没有B角、C角的,所以,我们强调这次申报破格必须要有B角、C角。小火车头职级调整了,明年我们就要对各种做出各自应有贡献的一些重要的岗位、角色(车厢挂钩、锅炉、电刷、道工……各种角色)进行梳理,解决“全营一杆枪”下相关人群的职级配套问题,这样不断梳理,最后就把落后的人分离出来了。人力资源部若不把这些结构性问题理出来,只会越管越细,越管越严,却管出了一批乖孩子。

岗位称重和个人职级晋升管理现在存在一个大问题,过去简单的强调结果导向,也阻碍了员工专业能力的强化。比如说你打了200斤粮食,那时打下了200斤粮食就奖励你80斤或给你五级专家了,但你的实践能力可否持续呢?而且是否有200斤粮食可能是前任土壤肥力大而产生的,你是如何持续增产的呢?能持续贡献当然应该升级,不管怎样做出成绩,奖金是应该到位的。再者,现在AT团队的权力太大了,特别是全面掌握了对专家的评定,往往容易指鹿为马,也一定程度妨害了各项专业通道的建立,导致不重视专业能力的切实提升,我们劳动质量和能力一直都在下降,往往一大批人哄拥而上,却做不成事情,现在公司里的南郭先生还是有一少部分的。我们要看到,过去依赖AT线管人也管能力,是因为主管本身是从业务中来的,对业务能力熟悉,业务种类也不多,所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现在,业务种类大大增加、复杂性越来越大、业务发展又快,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主管原有的技能与过去的经验积累可能很难跟上当前与未来业务变化,过度依赖AT可能影响到我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的行政主管也必须要持续学习,不断洞察业务变化、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公司不存在只做管理、不作战的主管。所以,人力资源及干部体系,要帮助主管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根据业务发展,我们要不断建立和更新很多标准,人力资源部就是要从管规则角度去思考,而总干部部更多的是要从管人的角度去思考,两个方面都一定要真真实实的管理到位,才能帮助打胜仗。

我们也看到有些规则是正确的,比如说,荣耀去年有一个14级干部拿了100万奖金,广州企业网的一名14级员工也拿了100多万的奖金,但是没有提到18级。为啥?就是提级还要看他有无持续贡献能力,他的能力没有跟上来,那奖金是不能少的,但反映任职能力的个人职级暂时不能给他,因为能力没跟上,也可能是偶然做出大贡献,一次两次碰上了,但不可持续。所以人力资源部就是要认认真真把各种规则管好,包括内外合规,总干部部就是要去管好规则的运行与适配。

针对代表处的考核基线,怎么就建立不起来呢?考核基线就是在不断循环评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比如把过去3年代表处的考核指标数据拿出来评估一下,求出平均值,就能确定一个假设,再以此假设就能建立一个有激励的基线,这个假设基线推广以后,看看是否有垂直进步,每年再循环评估一下,三年就明白合理点在哪儿。非洲业务很艰难,基线再稍微差异化调整一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