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即汉服,有着“华夏民族传统服装”的意思。具体指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前段时间,大大发起了“中国华服日”,各位汉服爱好者们纷纷在各种社交软件上展示自己的汉服美照。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两篇推文,大概会眼熟不少汉服形制吧。那么今天,我们送上汉服系列的最后一期,介绍宋明时期的汉服吧。
宋代汉服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流行的服饰继承了唐朝的形制,又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一些细节上恢复中国特色,风格清丽典雅。
宋朝女性常着的服饰有襦裙装,亦有搭配宋抹、长裤的服饰,而男性则以“朱子深衣”最为突出。
襦裙
宋代继承了唐朝的襦裙体系,又有所发展。
宋代襦裙也是上衣下裙的结构,不同的是上衣全部使用右衽交领而非对襟,层数增加,遮挡得更严密;多为齐腰款式;帔帛通常对称披在肩上或手肘上,再自然垂挂。
相比唐襦裙的雍容开放,宋襦裙裙更显端正严谨。
宋辽风格襦裙装
(图片来源:妆束复原小组)
此外,宋人穿着襦裙时,会在腰部正中部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主要用于压住裙幅,使女性在走路或活动时裙子不至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
(褙子复原图)
(宋代褙子)
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形如中单,但腋下两裾离异不连。
褙子一般作为女装,但实际上男女皆可服之,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制变化甚多。有腰部以上的短款、及膝中长款和宋朝特有的及踝长褙子。
因为和现代服装的外套相像,又有遮阳效果,褙子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汉服形制之一。
宋抹
抹胸,相当于现代女性所用的文胸,只不过当时的抹胸做的比较宽大。通过两根系带,把上身大部分包裹起来。
中国女性使用抹胸,由来已久,汉代称为“抱腹”,魏晋时称为“两当”,唐代叫“诃子”,宋代,就成为“抹胸”,清代以后就是“肚兜”了。
(宋抹的常见搭配)
宋代女性一般将抹胸与襦裙搭配,穿在襦衫之外,或者内穿抹胸,外着对襟长衫,下着长裙、罗裤。温婉娴雅,正是宋代女性推崇的风格。
宋裤
宋朝突出的特点是无论男女,多有外穿裤子的习惯,而这种裤子就是宋裤。
宋裤包含里裤和外裤两个部分。里裤前面开档(为了适应现代需求往往改良成为抽绳款),外裤侧边开叉。其材质通常为轻薄的纱质与布质。
宋裤通常与过膝的长褙子搭配,而不会搭配短褙子。这种搭配十分常见,在古画中也多有记录。
宋代衣服虽然颜色质朴,材料却很多样精致,这依赖于宋代发达的丝织手工业。宋代丝织品的主要品种有锦、绫、纱、罗、绮、绢、缎、绸等等,当时的临安、苏州、扬州等已经是丝织业的主要产区。丝绸印染工艺的发展和提高,使得当时的服装面料色彩丰富,装饰华丽。宋代丝织业的发达,正是宋朝生产力发展与贸易交流的活力的体现。
朱子深衣
在之前介绍汉代裙裾的时候,我们就已介绍过深衣。它是衣裳相连,通身长型的服装。宋代儒学大家朱熹为了重现古人的儒雅卓然,复原深衣并加以改造,“朱子深衣”随之产生,成为祭祀一类场合的重要礼服。
朱子深衣下裳由12幅梯形布匹拼接而成,广袖宽裙;较之各版本深衣,朱子深衣最大的特点是“由直领穿成交领”。
(朱子深衣正反面穿着效果图)
明代汉服
提起明朝,就不得不说明朝女性衣着中最具代表性的袄裙。
袄裙
(明袄裙复原图)
明朝女性上身多着袄,下身则穿马面裙。
明制女袄,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女袄衫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襟等。袖口亦有直袖和箭袖。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但因为清朝马面裙逐渐满化,马面裙一般仅指明代款式。
马面裙除裙子前后一块宽且平整,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马面裙从明朝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清朝,但两者有些不同。
明代通常整体修饰马面裙裙襕,而清代则单独装饰裙门(即正面的平整的一块)。
另外清代马面裙褶子细密,有多至百褶的,褶为死褶,一些马面裙褶间还有镶边。清代马面裙重视马面的装饰,多用刺绣等方式装饰马面。
(上两图上为明代马面裙,下为清代马面裙)
为了适应渐冷的气候,明代服饰通常宽大厚实,比起唐朝的潇洒干练与宋朝的清丽秀气,显其更端庄大气。
(上:明代汉服 下:韩国服饰)
明代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服饰文化也传播至当时是藩属国的韩国、琉球与越南。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韩服其实完全承自明服,整体和明服非常像,下次看见穿马面裙的小姐姐,千万不要认错啦。
END
文稿 | 梅成林
排版 | 黄欧影
特别鸣谢 | 浙大汉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