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文化天台】袁孙翔:推动天台成为“琵琶之乡”

【文化天台】袁孙翔:推动天台成为“琵琶之乡”

2021-01-09 19:25:18



从艺50年,

组建天台第一支民乐团

袁孙翔:

推动天台成为“琵琶之乡”

通讯员 胡建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充分展现了琵琶的表现力与美感。

每当提到天台“琵琶之乡”的美誉,人们不会忘记袁孙翔先生。

袁孙翔,天台人,八十高龄,耳聪目明,系海派琵琶演奏家及唯一的“三弦拉戏”南派传承人。从事琵琶演奏、研究、教学超过五十余年,在琵琶界享有盛誉。



拜海派琵琶大师王育和为师

1951年,海派琵琶大师王育和来到天台中学任教。

那时,天台中学每周六举行文艺晚会,王育和常常以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将晚会推向高潮,他的琴声深深吸引了台下学生袁孙翔。

每当王育和在学校宿舍的阁楼中弹奏起琵琶时,袁孙翔总站在楼下聆听琴声。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壮着胆子走进王育和的宿舍,说明想学习琵琶的来意,王育和告诉他学琵琶不是凭一时兴趣,而要耐得住苦。看到袁孙翔学习的决心,觉得眼前这位学生忠厚而有灵气,王育和就收下了他。

那时袁孙翔还没有琵琶,王育和就让他用毛竹片做一个弓,绑上弦,先练练轮指。袁孙翔第一把琵琶就是自己做的毛竹弓。后来,袁孙翔得知城里一位瞎眼的算命先生有一把琵琶,就从他那里买到了,一把掉了轸子的破旧红木琵琶,他亲手修好乐器。从此,袁孙翔真正开始学习琵琶了,首先学的是轮指。轮指是右手基本功,要求五指轮在一点上,出音圆润,力度均匀。悟性极强的袁孙翔每天将枯燥的轮指从五分钟不断到几个钟头轮指不断,一个月的训练,他已将老师所教的指法练得得心应手。当他再次走进王育和的宿舍,娴熟规范轮指让王育和感到惊奇,他没有看错眼,这位学生的确是弹琵琶的料。接下来他传授了琵琶四五十种的全部指法,袁孙翔仔细记下符号,回家苦练。

在掌握了基本指法之后,就教他弹奏曲子,王育和不但教弹奏的指法,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乐曲的艺术特色,要求注重乐曲的气韵。演奏曲子要基于法而不拘于法,演奏时才能神情兼备,袁孙翔提出问题请教,王老无不一一解答,这些让袁孙翔受益匪浅。



考入浙江民间歌舞团,向全国琵琶大王学艺

袁孙翔跟王育和学了两年琵琶后,1958年底,他得知浙江民间歌舞团内部招生的消息,决定去报考,得到了王老师的大力支持。为了避开父母的阻挠,袁孙翔在一个清晨偷偷溜了出来,在好友的资助下,买了一张票,搭上开往杭城的木炭车,来到考场,袁孙翔的琵琶让歌舞团老师刮目相看,他顺利被录取,成为了团中的一位琵琶手。

次年,杭州歌舞团成立,袁孙翔转入该团,不久被委派到上海进修器乐。

当王育和听到这一消息,他想起了他的同门师兄卫仲乐(杰出国乐大师,素有“全国琵琶大王”之美誉),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王育和特意写了一封信,向师兄推荐自己的学生。

一向不收校外学生的卫仲乐在看了王育和的信后,破例收下了袁孙翔。在卫仲乐先生的谆谆教导下,他的演奏艺术日臻成熟。袁孙翔的两位琵琶老师都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琵琶大家。在两位大家的门下,袁孙翔继承了琵琶海派的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跟大师学的弹奏时母指、食指呈龙眼、凤眼状,这两种各有利弊,他通过自己的悟性,推陈出新,即以自然放松的状态,将手从下往上抬起的手指状态,这样的手指力度适中、灵活,被称之为“弧形轮指”。从而,奠定了袁孙翔在琵琶界的地位。

却说袁孙翔在上海进修时期,他还跟盲人艺术家沈易书学习“三弦拉戏”,还投拜项学习二胡。

沈易书是我国50年代著名的民间盲人器乐演奏家,一生坎坷,有着与阿炳、孙文明的一样的绝技与神韵,他所传承的南派的“三弦拉戏”,音色细腻富有内蕴。模仿各种戏剧流派唱腔,甚至鸡鸣狗叫,各种音响极为逼真传神,惟妙惟肖。袁孙翔为了学到这一绝活,服侍沈先生上厕所,上街购物,洗衣扫地,数月不辍,终于感动了沈先生。

袁孙翔得其真传,反复研习,废寝忘食。他因此也成为当今唯一的“三弦拉戏”南派传承人。

1960年10月1日,在杭州胜利剧院首场献演中,袁孙翔的“三弦拉戏”仿拉京剧“二进宫”、“武家坡”、“苏三起解”和琵琶领奏的“春江花月夜”博得全场的热烈赞扬,并报以雷霆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在杭州歌舞团十四年,,还随团巡演省内外各地、市、县,,送戏上门。


袁孙翔在教学生演奏琵琶   摄于1998年


组建天台第一支民乐团,在台州各地巡回演出

1972年,37岁的袁孙翔有幸调回了家乡天台,在县文化馆任音乐干部。

1973年,他便组建了天台第一个民乐团,将天台20多名民乐爱好者组织起来,在文化馆排练演出,其中有琵琶、二胡、三弦、笛子、扬琴等,民乐团的活动持续到1978年袁孙翔调离文化馆。袁孙翔还兼任平桥中学、白鹤中学和山河中学的文艺班老师,教学生琵琶、三弦、古筝、二胡等民乐。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但学会了这些民乐,不少人还走上专业艺术道路。

1976年,袁孙翔还负责台州地区第一支民乐团,在台州各地巡回演出,并举办民族器乐讲座,所到之处都有学生登门求教,计50多场次。在此期间,一些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袁孙翔家中,拜师学艺。袁孙翔义不容辞,毫无保留,一丝不苟地手把着手,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盘托出,视学生为己出,可谓无私奉献。袁孙翔重视基本功训练,不但培养学生一弹一挑、一轮一扫、一吟一推,做到指法过硬,出音圆润的弹奏技巧,讲究“重而不躁,轻而不浮”,并详细讲解乐曲内容、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理解和处理乐曲的内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民族乐坛上冒出的几位女性琵琶独奏者都是天台人,也都出自袁孙翔的门下,她们是杨剑萍、范慧英和袁蓓等。




女弟子杨剑萍是浙江歌舞团首席琵琶演奏员

1973年,杨剑萍跟随袁孙翔学艺。六年后,她以一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艺压群芳,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年仅十五岁,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她被邀来到浙江歌舞团,成为首席琵琶演奏员。她曾先后出访美国、西德、芬兰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名海内外著名的琵琶演奏家。

1978年袁孙翔从文化馆调到县,任音乐业务干部,仍然不忘民乐普及,并以培养民乐人才为己任。

在文化系统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天台的琵琶在他的努力下进一步得到普及。天台的琵琶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名声,“琵琶之乡”的美誉就不知不觉传开了。1991年,浙江电视台专程赶往天台拍摄音乐专题片《琵琶之乡观琵琶——记袁孙翔和他的学生》,播出后,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民族乐器是国粹,天台琵琶之乡的美誉来之不易,希望音乐界同仁,国乐爱好者继续努力,继承发扬和提高普及,了解琵琶艺术,把琵琶之乡的美誉深入到整个台州市。”袁孙翔跟笔者说。

选自2015年1月10日《台州晚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