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区文化馆二楼训练房,一位穿着讲究、举止优雅的老人手持盘子,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学员练习,房里不时传出敲打盘子的清脆声音……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叫陈可玉,区女子文艺协会会长,她热衷公益演出,潜心传承非遗文化,让艺术芬芳洒满开州。
从小热爱艺术,10年前组建女子艺术团
陈可玉出生在临江镇,从小热爱艺术。读书时,她是学校出名的文艺骨干,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自学口琴、二胡、笛子等乐器。
1971年,陈可玉成为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宣传队队长,从事各种文艺宣传工作。
参加工作后,陈可玉一方面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积极丰富单位职工文化生活。工作之余,她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用艺术的形式,让生活充满无穷快乐。
因为相同的爱好,陈可玉身边经常活跃着一群热爱艺术的女同志,她们个个有绝活,三五人一上台,就能献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让大家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组建一个艺术团队,既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又能丰富大家的生活。”陈可玉向丈夫黄秀渊说出这个想法,当即得到赞同。
于是,2008年,陈可玉和一群姐妹组建了“金秋女子艺术团”,当时有13人参加。她们时常到敬老院、福利院、公园、广场等地,把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免费送到群众家门口。
2010年,区妇联正式成立开州区女子文艺协会,陈可玉任会长。这支展示女子才艺、彰显巾帼风采的团队,在区妇联的指导下,在陈可玉的带领下,以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播洒艺术芬芳,公益演出惠及广大群众
3月8日,军神广场,彩旗飘飘,歌舞翩跹,由区女子文艺协会承办的庆祝“三八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精彩进行,节目亮点纷呈,艺术形式多样,尤其是旗袍秀、四川清音、四川盘子、车灯、竹琴等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其实,这已经是陈可玉带领姐妹们进行公益演出的第10个年头了。每年“三八节”,陈可玉都会精心筹备文艺演出,节目的策划、道具的选用、背景的设置,她都亲力亲为,力争把最好的“文艺大餐”献给大家。
“非常感谢妇联,感谢爱心企业,还有姐妹们和我的老伴。”陈可玉坦言,一路走来,最离不开老伴的支持,他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更用实际行动当好助手,“由于我们是义务演出,老伴经常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给我们拉赞助。”
每次演出,陈可玉和姐妹们齐心协力,在节目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演出成本上厉行节约。“有一次在老年公寓演出,为了不给老人添麻烦,我们饿着肚子演完,最后每人自费一盒快餐解决生活问题。”陈可玉说。
照说来,退休后的陈可玉很轻松,可是她每天过得比上班族还累,策划、训练、指导、演出……一环接一环。
2014年8月,陈可玉的女儿生孩子,身边没人照顾,她不得不到成都服侍女儿坐月子。期间,她心里时常牵挂着国庆节公益演出活动,有姐妹劝她:“没时间就算了,反正是公益演出。”
“既然做了就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陈可玉待孩子满月第二天,就急忙往家赶。在不到十天时间里,选节目、排练、置服装……她硬是在国庆节到来之际,如期筹备出一场高质量的公益演出。
“我们最喜欢看陈会长的节目,非常有韵味!”64岁居民李德菊是陈会长的“粉丝”,“第一次看她们的旗袍秀、竹琴、车灯和清音等表演,感觉好像回到了从前。”
传承非遗文化,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老艺人随着年岁增长陆续去世,民间不少非遗文化也濒临失传,诸如车灯、竹琴、金钱板等。
“作为一位艺术爱好者,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统艺术消失。”陈可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4年,她召集起姐妹们,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新打算。
然而,一部分人觉得这些传统艺术“不时尚,不好看,太老气”,因此不愿意学。陈可玉便耐心给她们做思想工作,同时自己率先示范,通过走访拜师加强学习。
为让姐妹们学好传统曲艺,陈可玉专程到万州购买了8把竹琴,并请来国家级竹琴非遗传承人潘老师授课。
除了学竹琴外,陈可玉还不断钻研车灯、清音、四川盘子、金钱板等传统艺术。“这些传统艺术和一般的唱歌跳舞不一样,而是讲究唱腔、眼神、身段等融合,要表演出韵味来,就要多积累、多练习。”陈可玉笑着伸开手掌说,练竹琴时,经常把手磨起泡,打起茧疤。
2016年12月18日,陈可玉表演的竹琴《李甲归舟》《庵堂认母》,在万州区首届优秀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中,分别获得优秀奖和入围奖,展现了开州曲艺爱好者的不凡风采。
如今,陈可玉是非遗文化车灯的传承人。“车灯不仅要求嗓子要好,而且身段、表演都要到位。”陈可玉说,她教朱碧芬、洪秋等6个姐妹学会了车灯板的慢板、快板、摇板、碰板等技巧,用长约15厘米、厚约1.5厘米的木板奏出多变的节奏,配合原创的唱词,充分展现了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今后,我要继续当好非遗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陈可玉如是说。
编辑:旋风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