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厉害了!这两个中学生受邀参加国际论坛,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

厉害了!这两个中学生受邀参加国际论坛,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

2020-09-24 18:53:55

寒假还在玩小游戏?

这两个学生已经进入诺奖得主课堂了!


日前,国际青年科学论坛在新加坡召开,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了本次国际青年科学论坛,并且组建精英课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中学生授课。

从左到右分别为:德胜学校国际部校长许益杨、陈逸灵、胡清雁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陈逸灵和胡清雁两位学生应邀参加。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波兰、韩国等国家顶级中学的120名中学生聚首狮城,参加这次科学交流盛会。全中国仅有6名中学生受邀参加。


名词解释:

  • 什么是国际青年科学论坛?

ISYF(International Science Youth Forum)国际青年科技论坛,是由新加坡华侨中学(HCI),联合南洋理工大学(NTU),高等研究所(IAS)举办的,旨在丰富同学们的科学素养的科技项目。每年有来自全球各地近五十所学校,上百名国际学生参加。ISYF给世界各地拥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同学提供了科学平台,通过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和杰出的科学家来讲述他们的科研经历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对科学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究,促使学生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参与者同时也会拥有机会和世界各地的同学讨论他们自己做的课题,还有机会聆听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讲座,并参观内部的实验室。


与诺奖得主对话

 “诺贝尔得主与师生互动”是每一届国际青年科学论坛的核心环节。每一个与会者都非常珍惜主办方创造的与诺贝尔获奖者零距离的学习机会,积极主动地请教有关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方法、灵感扑捉等问题。诺奖得主们以幽默的风格、鲜活生动的科研感受让对话充满乐趣。陈逸灵和胡清雁两位同学都觉得这一环节是令她们印象最深刻的。

蜚声国际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在国际青年论坛上与中学生交流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的现场实录。


胡清雁 VS  Klaus Von Klitzing教授

“我印象最深刻的Klaus Von Klitzing教授,他给我们上了一个二三十个人左右的精英课堂。” 胡清雁说起这个经历满脸兴奋。Klaus Von Klitzing教授是1985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获奖论文是量子霍尔效应。目前在max planck institute 做固态物质的研究。

因为他的诺奖实验是在接近零度的温度和超强磁场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胡清雁在提问环节向他提问“如何产生巨大磁场”。Klaus Von Klitzing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并且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他还不忘幽默:“在铜线中通过巨大电流便可以产生巨大磁场,需要巨大的上百万伏特的电压,所以建议在晚上电费便宜的时候做这个实验,可以省下很多钱哦。” 胡清雁认为Klaus Von Klitzing教授非常幽默,“他总是能戳中我们的笑点,能在做单调的科学解释时加入生活化的元素。”最让她兴奋的是,Klaus Von Klitzing教授在她的物理笔记本上签了名,“来自诺奖得主的签名,给了我无穷力量。”


胡清雁 VS  Tan choon hong教授

Tan choon hong教授是一个在生物化学方面颇有建树的教授。他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做科研时坚持的重要性:“哪怕是失败了,你也多少会有新的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可以帮助激发灵感,所以当失败的时候,需要做的是不断改进,不断调整,而不是放弃,这才是科学家的作风。” 

同时,Tan choon hong教授是个“自由派”,从小到大都特别优秀,在哈佛剑桥都读过书,并且从来都是工作找他,而非他找工作。

对此,胡清雁提问:是否会有被大学要求研究自己不感兴趣领域并发表论文的情况。Tan choon hong教授当时毫不忌讳地说,科学家是拿着企业和政府的钱工作的人,的确是会定期研究一些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并发表一些简单有趣的论文供大众阅读的。但是论文的篇数是不能决定你的学术地位的,“你所做的科学成就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


陈逸灵 VS  Dr. GuoHuili

在精英课堂中,Dr. GuoHuili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的研究过程及她在实验室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我从中明白了,其实科研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重复同样的一件事,重复同样的实验步骤,然而我们要学会耐得住寂寞与枯燥,这样才有可能在几千次的试验之后,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享受那无尽黑暗之后的黎明,才有可能在其中发现意外惊喜。Louis Pasteur曾说:“机会总是喜欢光临有准备的人。”

Dr. GuoHuili还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陈逸灵:只要热爱,就立刻开始行动。“有的时候与其考虑如何同时兼顾所有,不如直接放手去做,遇到问题再解决就好。”此外,她还告诉同学们,一定要时刻紧跟科技前沿,特别是当你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更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多阅读论文,不要用九牛二虎之力去做别人早就已经做过的事情,也要在阅读之中学会衡量哪一个问题对你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陈逸灵 VS  Sir Tim Hunt

在与Sir Tim Hunt的对话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好奇心极强且具有幽默感的人。从他进门开始,就对屋内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有磁性的黑板擦感到好奇,投影仪、屏幕升降等等都让他兴奋。“在他的身上,对科学的激情对世界的好奇交织满溢,也让我热血沸腾,想要和他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他用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阐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一道理,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就坚持下去。“失败是常客,成功的舰艇总是在失败的河流上航行,也许哪一天你便登上了那艘舰艇。”


参加科技海报比赛

科技海报比赛是论坛的一大亮点,各国代表纷纷展示各自的作品。德胜学校学生也带去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用生动而富有逻辑的画面,展示的线圈炮的组成,让读者直观地了解他们的科研项目,并从中汲取知识。

陈逸灵说:“在科学海报比赛中,各个参赛选手的海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认识到自己在考虑问题时很多时候都没有深入考虑,也没有考虑周到,也帮我打开了眼界。这一切都让我对这个世界更加好奇,都让我充满了激情与热血。”


各国文化大融合

除了学术交流,主办方也十分注重文化交流。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齐聚会议室,由不同国家代表以幻灯片、视频或才艺展示的方式介绍本国文化习俗。

陈逸灵和胡清雁穿上旗袍出席文化展示活动,并且和其他4位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了传统乐器表演,如古筝、二胡、笛子等。同学们还现场演绎了周杰伦的歌曲,氛围非常棒,得到很好的反响。

,这让两位同学钦佩不已,“因为这整个活动都是学生们自己策划并执行的,非常地细心。”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是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两位同学在论坛上全程使用英语,无论是参加活动、文化展示还是向诺奖得主提问,统统毫无压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明教育新闻中心采写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看过文章,有任何想法、评价、建议,都可以点击右下角“写留言”与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