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补读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未来世界观,尤瓦尔·赫拉利的脑洞的确有够大,他思路清晰逻辑明确combine了不知多少的历史事件和典型案例,从灵魂到宗教,从生物到AI,把能归类的宏观规律都一一举证让人敬佩。然而对于未来的预判思路,却并不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这与我在做投资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类似。投资科技我们始终遵循二八法则(甚至更有过之),花很多时间去讨论的事情通常都以未果而告终;近三年来,我们在
高科技的爆发不满足任何的常规规律,原因是常规的增长大多是趋向于线性的,而科技的奥妙在于它是破坏性的阶跃曲线。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个阶跃跳板的密度不断拼接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指数化的发展曲线。特别在进入最近10年,越来越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吓尿单位”,好比诸葛亮看到了蒸汽火车,也好比阿姨第一次来我家打扫卫生时看到众多的屏幕、智能控制家居和看起来很穿越的虚拟现实定位器。
回过头来我们看SteveHoffman所说的这个例子,其实他的同学所犯的错误是一个很常见和普遍的现象。大家眼中的未来,其实大都是在高速指数化发展进程中在当下的时点上以线性思路做的切线延长线——听起来太拗口的话可以用白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以过往的知识体系和习惯的方法去推演未来的发展进度。这正如飞行汽车的想象,也正如每过10年我们回去看过去的科幻片都会觉得复古又可笑。世界上很少有人像爱因斯坦和尼古拉·特斯拉,SteveJobs和ElonMusk这样脑洞大得足以把线性幻想掰弯,然而也只有这样的一群人才能引领市场的发展。“消费者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潮流”,Jobs说。
然而一代神话Jobs已然离去,留下的是不断线性增强的iPhone4567,我们不断地讨论着VR,智能硬件和自动驾驶,但是每个焦点却都环而攻之而不下,我们眼中的未来似乎听起来并没有那么令人心动,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就很简单: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我们的脑洞还不够大,我们站在当下的时点用陈旧的知识结构去拼凑未来,我们在走飞行汽车的老路。
特别进入2017年,互联网留下的泡沫硝烟不断弥漫,迫使大家对未来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边是孙正义和开复老师挟AI以令众人的恐吓,一边则是马云人算不如天算的云计算理论。然而一千个创业者或投资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数人都在趋同的观点中争执微小的差异。这时的我们需要抛开所有的观点,回过来做一下总结分析。
单个技术推动生产发展是一个应用模式从简单到复杂的兴衰过程,也是一个局部想象力不断趋向耗竭的过程。由半导体驱动的计算单元到形成互联网直至今天,我们在信息沟通进化的历史中经历了几个周期的兴衰更迭。
然而在每个周期的后半段,我们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已过季的风口死把不放,通常的情况都是简单猜想出下一个技术场景(而不愿进入下一个技术循环去落地地做R&D工作),希望借用上一个风口的资本红利,瞒天过海跳过商业本质赶紧来炒作一把;或是穷尽当下风口的应用,把所有能想到的行业工种都生搬硬套地对接一遍,想象各种应用场景直至泡沫崩溃。2014年的智能硬件,2015年的O2O和P2P,2016年的供应链B2B都满足这个原理如同出一辙。而最终事实告诉我们上升红利窗口期以及某一技术所推动的适用行业总是有限的,在一个风口后半段的增长泡沫期中,我们本以为通过模式的复制可以降低风险和迭代成本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但其实大多情况都在为生硬的模仿付出更多的代价,徒劳无功。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生产总量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与技术无关,然而我们的市场却不断地被新技术推向新的高度。这其中其实并没有矛盾,技术本身只是生产经济的推手,其溢价空间最终会在一个技术循环后归零。问题在于人们的视角和选择不同,到底是选择做上一个技术循环的销售者,还是做下一个技术循环的探索者。前者重点在于选择正确场景整合营销渠道实现真实交易,而后者则在于需要跳跃的创造性思维并重视研发和产业化节奏确保不在红利的黎明之前倒下。
在这里,一个常见的销售者误区是把上一个技术循环中的场景做复杂延伸,用昂贵的成本利用当前的技术为高端用户群体打造出一个奢侈组合以称之为未来科技商品,并试图不断地降低这个商品的制造成本。这样的伪未来产品通常具备的特征是:1.高成本高能耗,2.产品复杂用户体验差强人意,3.是现有市场化最贵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的拼凑组合。我们纵观近代市场发展,一个优秀的时代化科技产品通常都会利用较为成熟的技术组合,在短时期之内定位于大众市场,并迅速倒逼各类上游供应商竞争生产价格(就算是独占GPU鳌头的Nvidia也不断面临挑战),最终形成一个操作简单价格亲民的大众化商品。这与伪未来产品——正如当年的飞行汽车——形成鲜明的反差。
销售者误区通常都发生在上一个技术循环的后半叶,但恰好很不幸的是至今为止我们仍是一个主要以需求和销售驱动的市场,很多公司从创建之初到迭代成型都选择了剥离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甚至连销售部门也都分拆外包出去,最后只剩下品牌运营和商务拓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有未来观的和重视研发的探索派总是被扇耳光得到负反馈,而相反销售派的思路却总能在红海之中捞到一定便宜,直至最后温水煮青蛙的囚徒困境。
以历史的经验对比来看当前的泡沫,当下的境况无疑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循环的尾声,甚至是硅机电一体化(指半导体计算机结合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后半叶。我们需要跳出臆想的红海,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下五花八门的新技术新模式,到底是属于上一个技术循环下的复杂组合,还是真正下一个技术循环的隐约启示。
在众多的未来科技分支之中我们这里简单地来看三个方向:
1.VR是大众想象未来的一个方向,有必然性也有重大瓶颈。
有关于VR当下的问题,我们在课上和网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当前VR的发展为何始终难以正中靶心,除了虚拟现实的表达方法其实并不只是把一个盒子扣在脑袋上这么一个简单而难教育的应用场景,以及资本奋力推动内容与商业模式快速先行于软硬件标准化导致的概念泡沫之外,其实还有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