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
提记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他是中国竹笛普及教育工作的先驱;他是同癌魔顽强斗争十二年的乐观老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拯救者和传承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中;他编撰的教材至今已经影响了几代笛子学习者;他曾无数次深入到老区、边区、矿区、牧区、行程20万公里义务辅导笛子教师两万多名;他把音乐和爱带给周围的每一个热爱笛子孩子……他就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许国屏先生。
,投身儿童教育
许国屏的父亲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许国屏从小受民族音乐的熏陶,9岁开始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笛,此后便与笛子结下不解之缘,他练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被人戏称为“笛迷”。也是从这时起,一吹就是六十多年。
1957年,,任演奏员。同时在上海市少年宫教笛子。。“上世纪70年代我到了一所学校,买了两盒音带给孩子听,一盒是流行歌曲,一盒是民族音乐。一个班级48个学生,40个喜欢流行歌曲,只有6个喜欢民族音乐,还有两个什么音乐都不喜欢。这样下去,我觉得我们的民族音乐要失传了。相反,好多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青年,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这样下去的话,若干年后,老的艺术家不在了,那么我们要学民族乐器,不是要到国外去学了吗?再有就是自然界需要保持生态平衡,音乐教育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音乐学院是金字塔,教的都是演奏家。我就把自己定位到小儿科,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笛子,并且还能快乐吹笛。别看是小儿科,那是有大文章的……”多年来许国屏老师义务教过的孩子不计其数,当问到他这样无私奉献不觉得亏吗?老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位真正人民艺术家的情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我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再回报给社会……”
。四排左二为许国屏
身体力行为基层笛子教育做贡献
许国屏老师说:“曾经,我一年里有大半年都在外面。大别山,我去了五次,最长的一次待了48天,与那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朋友。当我看到教室里、走廊里、操场上到处都是笛声,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童年,我是欣慰的。我还深入到大别山下面30公里的苏维埃小学、列宁小学,那里条件更加艰苦。通常一个老师要教多门课,教室玻璃窗坏了没钱配……但是孩子们的童年需要色彩斑斓,我教老师和同学们吹笛子。在那里,我白天去六个学校上课,晚上培养师范生。”在老区,他共辅导了300多名师范生,1000多名小孩。许国屏在20年中,行程20万公里,免费为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了208期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音乐教师10000余名。他除了五上大别山外,还三赴内蒙古草原。从北京、沈阳、哈尔滨到厦门、桂林、昆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就是许国屏进行的“音乐长征”。
几十年来,许国屏老师为小朋友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器乐作品和20余本乐器教材。其中不少的总发行量突破了20万册。他还发明了多功能笛(被誉为“魔笛”),共有七种功能,可以演奏竖笛、箫、巴乌、葫芦丝、竹笛、长笛以及高音竖笛七种不同的音色,不仅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功能最多的笛子,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国际金奖。他就是带着这支“魔笛”跋山涉水,独自走了20年,行程20万公里。从大别山到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到贫困山区;许老师自掏腰包把笛子送到没有音乐的孩子们手中,并教了两万多名音乐教师,让笛声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许国屏教小朋友吹笛子
许国屏参与“故居三十年回眸暨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是许国屏老师的座右铭。“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患病后,他立誓在战胜病魔的同时,抓紧时间,再为社会作贡献,把笛艺广为传播。现在许老师已经带着笛子走进了社区、医院、菜场、保姆介绍所、福利院。
许国屏老师常常提起自己父亲,“我的父亲许光毅八十岁开始打古琴谱,一直打到他离世前。弥留之际父亲还在说‘不要抢救我,要抢救民族音乐’。”就是在父亲拯救民族音乐的精神感召下,许国屏老师一生都在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他完全已经忘掉自己的年龄和病体,把整个身心扑在民族音乐事业以及笛子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上。
衷心祝福许国屏老师健康长寿!笑口常开!
许国屏参与ICCMMS'96计算机音乐与音乐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用戏剧点亮儿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