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 | 是 | 摄 | 影 |
《布列松的选择》是世界摄影巨擘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做的一件造福后世的事情,他在全球范围内把自己这一生最推崇的85位杰出摄影家的代表作收集到一起(每人一张,个别人有两张)在巴黎办的一个展览的名字。这93张杰作时间跨度达117年。本期为第十九期。
沃纳•比肖夫(WERNER BISHOF 1916-1954)
沃纳•比肖夫于1916年生于苏黎世,1954年在前往秘鲁森林进行创作时,因车祸去世。
比肖夫从少年时起就非常喜爱绘画,后来进入苏黎士艺术学校,由于绘画艺术班名额已满,使其转向了摄影,使他学到了成为一名摄影家所必备的基本技巧。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唯美主义风格浓厚,包括奇特的构成、静物的实验。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他应征入伍。正是在战争的年代里,他对摄影的认识深化了,尽管他终其一生都在他的笔记本上不停地画着素描和速写。
1942年,比肖夫与德国图片杂志《Du》建立了联系,他开始考虑把摄影作为伦理和社会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段,把照片当做一种道义见证社会事件的工具。
在《Du》的工作,决定了他后半生命运的到来。,为记录战争的灾难而起用了比肖夫。,但比肖夫不愿只拍战争,他以欧洲战场为主,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来拍摄战争中民众的生活。他一面感受着民众生活的苦难,一面被民众的喜怒哀乐所震动。从 1946年到1949年,他的生活是在东奔西跑中度过的。1949年在瑞士结婚,并加入了玛格南,成为瑞士方面负责人。
1951年,他在日本逗留了八个月。1954年,他将这些照片题名为《日本》,并编辑成画册出版。这是最早由外国摄影家拍摄介绍日本的摄影集。书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却没有偏见。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比肖夫在评价客观对象时保持了客观、温和的态度,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家。“不管我在哪里,我永远会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那和新闻无关。”追求新闻摄影的新的艺术性,是比肖夫终生的目标。他常常以一个艺术家的规范要求自己,决不妥协。
镜头中的孩子遍及他整个一生的创作空间,成为人类纯洁、善良的隐喻,陪伴在他世界的旅途上。比肖夫很少拍摄风景,即便拍了,也始终是一种宁静的象征。
1954年5月25曰,他在前往秘鲁森林进行创作时,因车祸翻下500米深的山谷。比肖夫终年仅39岁,他的墓安置在卡亚俄港附近。这次秘鲁之行,比肖夫为人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例如,他用85毫米焦距镜头拍摄的《吹笛少年》,充满着一种寂寞的情绪,身穿粗布衣,肩背大口袋的秘鲁少年,在山道间边吹笛,边行走。这幅作品已成为遗作,现在看到它,似乎那少年吹奏的笛声,正在为比肖夫的死表示深切的哀悼。
《布列松的选择》沃纳•比肖夫入选作品
沃纳•比肖夫摄影作品
雅各布·里斯:为另一半人呼号 【布列松的选择】 NO.001
路易斯·韦克斯·海因:一生奉献给劳动阶级的摄影师【布列松的选择】NO.004
尤金·阿杰特:拥有整个巴黎的流浪汉【布列松的选择】NO.008
马丁·曼卡奇:他让布列松拿起了相机 【布列松的选择】NO.013
与苦难者共呼吸—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布列松的选择】NO.015
阿巴斯--拍遍世界各大宗教的无神论者 【布列松的选择】NO.016
彭蒂·萨马拉赫蒂--站在时间的两边【布列松的选择】NO.018
END
● 本图文为凡是摄影原创作品,欢迎粉丝转发,媒体、公众号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加入我们的编辑部,有意者请投简历到 914104431@qq.com
—【凡是摄影】—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 带你进入摄影大师的世界 |
加盟、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查看“凡是摄影”各地QQ群号请回复“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