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队伍建设而举办的,小批量、高层次,重在经验传授和实践提高,以培养高水准、复合型的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项目。
本项目主要针对活跃在教学、演奏一线的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青年教师、各艺术院团的青年演奏家,以及一些优秀的学生,通过采风研习“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等民间乐种,去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通过研习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教"与"学"的理念;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研讨和演出活动,为学员搭建广阔的交流空间和良好的实践舞台,使具有潜力的青年人在研习期间加深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提高对当代室内乐作品的把握能力,丰富其专业知识结构,拓宽艺术视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室内乐青年人才。
2017年6月5日上午10点,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开幕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室举行。而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多为青年演奏家,共30人,将在此一起学习、进步。
该项目诚邀十多位国际国内知名的表演艺术家、音乐理论家为学员进行讲座授课。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第一节课是由周海宏老师主讲,题目为《音乐表演中的心理学问题》。什么是音乐天赋?如何观察孩子的潜能?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等都是在音乐的基础教育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首先我们要观察孩子对音乐的天然敏感性;观察其父母的音乐才能情况;特别是孩子开始学琴以后的进步速度(尤为重要);最后更要观察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其次根据孩子在学琴过程中的“六个需要”:1.审美观的需要;2.成就感的需要;3.亲和感的需要;4.优胜感的需要;5.自由感的需要;6.生存感的需要;有家长和老师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完成“拉力”和“压力”的比例转化。最后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潜能为其设立目标和学习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因材施教”,不能忽略了潜能的限制,盲目设立过高的成就目标,产生了很多的教育苦难与人生悲剧。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这些在平时始终困惑我们的教学难题,周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梳理及回答。
曹文工: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合奏课教师,原中国音乐学院实验乐团团长。
《民歌和歌剧的民乐小型乐队训练》是初识曹老师。谦虚、爱笑、脾气好的曹老师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这次的排练,曹老师专门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青年歌唱家,为了让我们在排练中更清楚的感受人声与乐队的配合。我是在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担任古筝演奏员,更是有太多的排练演出是和声乐老师一同合作的。其中不乏有一些困惑和矛盾。特别是给歌剧包腔的时候,演唱者往往有时会在散板或华彩部分,自由处理。而对于长期传统民族乐队来说,我们更习惯于严谨的按照谱面和指挥的意图来演奏。这个时候谁主、谁辅就显得尤为重要,乐队往往认为应该按照谱面规范节奏与呼吸,而演唱者有时会更加强调自己的音乐个性,这样矛盾就会很突出。还有一些歌曲在演唱时不停地变化反复段落,也会影响乐队的演奏。这些都是我在日常排练经常遇到的问题,当这些矛盾出现时,就会特别影响排练的进度或演出的效果。
这次排练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首曲目都分别也出现了之前我所说的矛盾,首先是《柑子树》一首民歌,没有太多的华彩与散板部分,但是由于每个段落不同的反复衔接,在排练初给乐队的同仁带了不小的郁闷感,也有人开始了些许抱怨,曹老师则是笑着对我们说民歌的谱子大多是由后人各地采风收集的,有相当一部分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小调是没有详细准确的记谱的,并且也只是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所以会出现段落反复混乱的情况,是情理之中,希望我们理解。经过老师耐心的梳理,没有花费太多功夫,就非常顺利了。再来当排练到《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的时候对于乐队来说更是头大。这首乐曲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是郭兰英老师非常代表的作品之一,这是作品当中的速度变化非常多,指挥及演奏员需要对歌曲的旋律和演唱者的呼吸及乐句处理非常熟悉,否则就各种配合不到一起。曹老师说给歌剧伴奏就像给戏曲包腔一样,我们是乐队,就是给演唱者伴奏的,一定要清楚谁主、谁辅,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最后变成演唱家给乐队伴唱。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更好的与演唱者更好的配合,从演奏心态和演奏方式上让我们体会乐队“伴奏”的状态。这次的排练对我个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啊!给我之后的排练中,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顾冠仁: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
《传统乐种的继承创新发展——谈江南丝竹的创作实践》由顾冠仁老师主讲,讲座之后还有两次实践排练课。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江南是一个像画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音乐更是清新脱俗的!然而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江南丝竹”,有的也只是在学校上学时,浏览的演奏过的两、三首作品而已。这次很荣幸听了顾老师的讲座,与“江南丝竹”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开始有“房中乐”(后又称为“丝竹之乐”“芋瑟之乐”),是后宫、内室所用的宴享宾客之乐,以区别用于大型礼仪所演奏的“金石之乐”。我国古代的“房中乐”与欧洲的“室内乐”确有不少共同之处,故作为演奏形式,用民族乐器演奏的各种小型、重奏的组合形式,用“民族室内乐”来统称也未尝不可。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地区,音乐具有典雅、细腻、流畅、委婉的特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乐种之一。传统的“江南丝竹”在社会功能及人民文化生活中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前辈们精辟的归纳了“小、轻、细、雅”等四个艺术特点。代表作品有《三六》、《四合如意》、《云庆》等“八大曲”是公认的演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八首曲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乐曲的单线条旋律、单一调性的等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了,从20世纪80年代就有作曲家开始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江南丝竹”的创作。作曲家们开始尝试使用多声部的写作技法,使乐曲线条更丰富、层次更分明;配器色彩更加丰富、多变;代表作品有《春晖曲》、《江南美》等。通过两天的排练,对“江南丝竹”有了新的认识,更深刻的感受的江南音乐的“细腻”、“悠美”。
“福建南音”,也称为泉州弦管,集演唱、演奏于一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这门课给我留下了非常特别的印象,由曾家阳老师主讲。
曾家阳:南音乐器演奏家。出生于南音世家,现为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奏员,泉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艺术委员会成员,泉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音,我曾在七、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过一次,由于南音演唱完全由闽南语演唱,完全是听不懂演奏者在唱什么,但是南音独特的乐器以及演奏方式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演奏南音主要使用的乐器有横弹琵琶、竖吹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及琵琶指法记谱,存有3000余首古曲谱。南音的音乐风格典雅细腻,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及记谱法独特,是泉州的重要文化符号。
乐曲分为“指、谱、曲”三大类:
(一)“指”:亦称“指套”,是一种有唱词。有故事内容、有谱字和琵琶弹奏指法,有若干章节连缀而成的套曲。“指套”虽然有唱词,但很少演唱,即使演唱也只是唱“指尾”,它更多是作为器乐乐曲来演奏。“指”共有四十八套,以《趁赏花灯》、《自来生长》、《一纸相思》、《为君去后》、《心肝跋悴》五套最为著名,合称“五大套曲”。“指套”是衡量南音人修为的标杆。
(二)“谱”:即器乐合奏曲,属标题音乐,有13套,加上3首“外套”共16套。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合称为“四大名谱”。“谱”的合奏都在整场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表示演出结束,所以也称为“煞谱”。
(三)“曲”:即散曲,其数量最多,据民间老艺人统计有三千多首,最为人知的如《山险峻》、《因送哥嫂》、《望明月》、《三更鼓》等。“散曲”仅做演唱用,由于它通俗易懂,大多有故事情节,因此,深受群众喜爱,“散曲”是南音演出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
泉州南音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它的书写格式是竖排的,每行工乂谱包含三个内容,左边一行是“谱子”行(即音符行),用于书写工乂谱的“谱字”(音符);中间一行为“指骨”行,用于书写琵琶弹奏指法,这一行最为复杂,它不但记录了琵琶弹奏指法,而且这些指法还包含着音的时值,并且有多种组合,而不同的组合其时值也可能不一样,是工乂谱视读的是学习重点;右边一行是“撩拍”一般用红色字符。在每一首(章、节)乐曲的标题行通常都会注明该乐曲的“滚门”、“曲牌”,它所属的“管门”及“撩拍”的类型。作为古老的南音的文字载体“工乂谱”为我们记录下了多达几千首的传统乐曲,幸运的是“工乂谱”至今仍是“活态传承”,大多数南音学习者都能熟练的进行视奏、视唱,并且可自如的加以润饰。
在上课期间,我们所有人之前对“工乂谱”都是完全不了解,完全不认识的,老师特别有耐心的带着我们一起一个音一个音的认,一个音一个音的唱,而且曹老师还带来了南音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亲自做示范,还让我们视奏,完全零距离的接触这些漂亮的特色乐器,特别感谢曹老师还邀请了北师大南音社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地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出展示。
特别还有“圣风”和“意境”的排练观摩课。并且由于红梅老师详细的介绍了这两支乐队的发展,课堂上更是请回来几位已经毕业的老成员,与我们一起分享、交流。
于红梅:中国当代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民族乐团客席独奏演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教授。
安平: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主任,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由他主讲的《世界音乐节奏圈——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为例》。还带我们参观了印度老师现场的教学与排练。
《以表演研究为基础的人才素质培养》高拂晓老师主讲,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音乐美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
由严老师主讲排练“二胡重奏工作坊”。严洁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二胡演奏家,硕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民族器乐演奏与作曲双学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西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特邀客座乐团首席。
徐阳: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乐团创始人、艺术总监、乐海乐器有限公司“阮族”牌乐器创始人、总监制、中国阮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由徐老师主讲的《阮乐复兴之路——阮族品牌的创立与科学建设》也详细的介绍了近十年“阮”的发展,在徐阳老师带领下,几代阮学生,把阮族这一品牌逐步推出、完善,相信徐老师会带着她的学生们阮族推向辉煌。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由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老师主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由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老师主讲。
章红艳: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和蔼可亲的章老师为我们主排“弹拨乐工作坊”,并且亲自示范演奏。短短的一个下午被章老师的风采深深的折服。
王甫建: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并于2005年至2014年间同时兼任乐团团长。亦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次学习的重头戏,是由王甫建老师指挥我们的排练实践课。为了使排练效果更好,排练之前还特别安排了王老师的两节讲座《民族室内乐的文化属性》。王老师的排练,不仅仅是学习的课程安排,更是为本期学习的汇报音乐会做的准备。
最后三天大家真是倍感压力啊!生怕自己影响了演出。就说我们的小组吧,我们音乐会中将要演奏的曲目是五重奏《欢乐的夜晚》,因此,我们欢乐五人组由此命名。在演出前的第三天,我们拿到谱子,第二天被告知音乐会时我们是要脱谱演奏。瞬间压力感爆棚啊!我们开始见缝插针,无论什么时候走过酒店房间,都能听到各种琴声,一不小心还影响到其他房客,结果被投诉。不过,我们“欢乐五人组”的名字不是白起的,我们其中扬琴演奏者桂好好,柳琴演奏者魏青,她俩之前有排练过这首曲目,对曲子比较熟悉,一直耐心的给我们当陪练,一遍一遍,一句一句的带着我们练。音乐会开始前一晚,是曲目审查。王老师要把音乐会的所有曲目过一遍,我们内心是又期待又忐忑啊!当我们奏完一遍时,王老师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个组合,是我目前见到的演奏这首曲目,演奏的最好的组合之一,然而你们只练了三、四天,真是不错的”听到王老师这句话,就像一剂强心针,无疑是对我们五人最好的鼓励。大家的脸上都是无比灿烂的微笑。
终于到了2017年6月1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我们举办了“炫彩叠韵”——民族室内乐音乐会。
音乐会顺利的圆满结束,代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的第一期顺利结束。在为期15天的学习中,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和排练实践课,都让我们受益颇多。特别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好多朋友,“欢乐五人组”的每位成员,还有来自台湾的可爱的潘潘,直爽的安静老师,我的室友何娜老师,。从第一天来报到,大家互不相识,经历了15天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到培养出舞台的默契,彼此都留下了深刻且难以忘怀的印象,每天的学习都让我越发的觉得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金秋的十月,我们的再次相聚北京,相聚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