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绍兴平湖调:高山流水觅知音

绍兴平湖调:高山流水觅知音

2021-04-05 21:21:17


14分钟的视频介绍

让你了解什么叫平湖调

静下心来

听听这传承百年的

越郡南词





绍兴平湖调


  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在平调老艺人王诒生在其所作的《近代平调人物志》写道:“平湖之能唱者,必国文通顺,能诗词歌赋,则上口有致,即听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与谈平调也。”


  绍兴平湖调的表演方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


  2006年5月,绍兴平湖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悠悠平湖调 优雅而式微

郑关富口述


内容很长,愿你花个几分钟的时间,认真倾听老艺术家对于平湖调的见解,从侧面去了解被我们所遗忘传统曲艺平湖调。




  (平湖调)我是从小学的,我们是在1961年绍兴曲艺学院的曲艺班(学习的)。当时华东有一个文化部门联合浙江省,也是挖掘、保护传统曲调,这么发展起来的,大概是1958年左右。


  我们这一辈在1961年的时候,正式办了一个绍兴曲艺班,当时绍兴莲花落、绍兴评话、其他曲种也一同办进去的。当时县里唱平湖调的只有7个人,我、汪嘉宝……一共3个男生,4个女生。7个人中,一个王亚平同学因为比较好动,喜欢表演,而平湖调不是表演,是坐着唱的,他就到其他地方去了,正宗的就剩下我们6个人。


  传统的平湖调有7档乐器:三弦、扬琴、二胡、琵琶、洞箫、双清等。绍兴曲艺班一共办了6年,,支农、支边开始了,只留下来了3个人,一个我,另外两个女的。我们曲艺团1978、1979年的时候也招过一批学生,大概三四个学生,后来这些学生分配工作或者自己找出路去了。


  平湖调,历史比较悠久,起于明末清初,这个有史料可以查的。它也曾经辉煌过,出过好几个大家、名家,后来逐渐因为曲高和寡(而衰落)。它曲调很优雅,旋律很慢,就像戏曲里面的昆曲,但确实犯了“曲高和寡”(的毛病)。现在基本上处于没有人(继续演唱)的状态,当时的3个人中也只剩下我1个人唱了。


  这个东西(平湖调)也有个发展过程:1961年到1966年平湖调是坐唱形式的,7个人只有1个人唱,其他6个人不唱的,传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到我们的时候,6个人都要开口唱,生旦净末丑都要唱。虽然6个人唱后,表演形式有所改变,但绍兴民众还是很难接受。



  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了两年以后,发觉平湖调在绍兴打不开局面,6个人就分成两队向苏州评弹学习,大量地加入了评弹里面的“单档”、“双档”的表演成分。6个人到1966年的时候就分化了,剧团要的、合格的就成为正式的曲艺团成员了,其他的就解散了。我们的处境很苦的,因为平湖调在绍兴实在是没有发展前景。




,我也下乡去了,到柯桥塑料厂当了3年工人。1973年国家形势好转以后,开始恢复过来,又重新回到绍兴县曲艺团。1986年又从曲艺团调到县文化馆,搞群众文化,一直到去年刚刚退休。


  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是胡绍祖,还有一位教音乐的,钱大可,他蛮有名气的。钱老师教器乐,胡老师教唱的。《曾记梨花》是我们必学的曲目,11句唱词,11种不同的曲调,是他们两个教我们的。那时我们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师承关系,不需要向他们拜师,无非是志同道合,坐在一起弹弹唱唱,唱得好的就教教别人。


  平湖调也有剧本的,留下来有100多个剧本,1958年的时候曾经发掘过的,我们那时候都看到过一些。。


  平湖调演唱的段子,到我们手里时剧目已经很少了,我们学过《白蛇传》、《双鱼坠》;还有《西门豹治邺》,讲河伯娶妇的;《节诗》,评弹里面叫《开篇》,很短的;还有《单刀赴会》,比较有名的经常唱的《渔舟》,都是表现才子佳人。内容是很文雅的,曲调很悠扬,唱起来也很好听的,专家学者来了后,包括日本来的学者,都说很好听。


  关于曲调的起源,有好几种传说。为什么叫平湖调?因为古“鉴湖”又称“镜湖”,也叫“平湖”,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的时候有两个秀才,一个姓胡,一个姓平,两个秀才名落孙山,后来用做八股文的精神研究曲调,所以这个曲调叫“平湖调”。另还有一说,因为这个曲调很优雅,听了以后也确实觉得这样,像湖水那样平静,所以叫做“平湖调”。



  平湖调的唱词很优美,韵味很足,但是资料上说:“要唱平调者,必须古文很通,听者亦如是。”这个要求就太高了。平湖调比莲花落要求要高很多。莲花落为什么唱的人多?因为它只要稍微学一下,半年以后就可以赚钱了,而平湖调非几年工夫下去不可,五六年下去还只是一般性的。


  所以说学也难学,听也难听,而且它不像莲花落很直接,唱两句词只要几秒钟就好,它至少要分把钟。我的体会是,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特定的气氛,而平湖调跟不上现在社会发展的节拍,曲高和寡,因此基本上没有人唱了。


  对于这个曲种,我的想法是:平湖调这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体现了我们党的(重视),我觉得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厚爱。现在绍兴市群艺馆在牵头,县培训班在做,有几个小班培养起来了,王玉英在担任老师。鲁迅小学、塔山小学也有小朋友在学,有的还像模像样的;(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也在学。如果要我在这方面出点微薄之力,我觉得也是应该的。


  另外,平湖调虽然在我这一辈没有把它发扬光大,但是我也不惭愧,我想这不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历史发展(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平湖调只能像花瓶、古玩一样保护起来,要想为今天所用,恐怕困难。


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平湖调国家级传人王玉英老师


2013年5月,绍兴首个红领巾非遗馆——绍兴平湖调展馆在袍江马山镇车恂如小学成立,来自文化、教育界的30多名人士前来祝贺。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年逾花甲、气质高雅的老人格外欣喜,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绍兴平湖调的传承人王玉英,这一天她终于圆梦了。

  绍兴平湖调创始于明代初叶,盛于清初。具有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等特点,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承。1961年,还是豆蔻年华的王玉英就开始学习平湖调,至今已有40多年,她与郑关富、汪嘉宝、彭秋红等合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


  由于绍兴平湖调已没有专业曲艺团可依托,也没有专业的演职人员,后继乏人,曲种濒临消亡。2004年,绍兴平湖调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绍兴加大了保护力度。绍兴市群艺馆(现市文化馆)举办了绍兴平湖调成人班和少儿班的培训。已经退休在家的王玉英义务当起了辅导老师,因为她难舍心中的那份眷念,希望将这艺术传承下去。

  在培训班里,她一招一式地向学员传授平湖调,其中有一位青年教师听得特别认真,他就是马山镇车恂如小学的副校长杨建华,杨建华与王玉英商量,能否将这一艺术传播到学生中间,请王玉英到位于马山镇红江村的车恂如小学来授课,王玉英欣然答应。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王玉英风雨无阻,每周坚持到这所乡村学校上课,每次都要转两趟公交车行程10多公里,但是她一直坚持着。

  “我被这里的老师和学生所感动,农村的孩子特别能吃苦,一开始并不懂得词意,但都不厌其烦地练习。”王玉英说。她也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将那些生涩难懂的曲目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她与孩子们交心、交朋友,跟他们聊自己初学平湖调时的情景,培养她们学习的兴趣。王玉英又因材施教,重新把《昭君出塞》《春光好》两首节诗进行编曲,结合孩子的特色对平湖调说唱形式进行创新,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10年里,王玉英传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看着他们将平湖调唱得有模有样,这是她最开心的。



  2012年,在绍兴市文化馆和王玉英老人的支持下,车恂如小学被评为绍兴平湖调教学传承基地,学校更加重视平湖调的教育和开发。大家商议决定,在学校内建立一个绍兴平湖调展馆。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远在香港的学校名誉校长、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车越乔的赞同,出资5万元来支持展馆建设。经过半年多的布置,绍兴平湖调展馆终于成立。


  那天,当王玉英驻足在展馆内自己的介绍前时,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想到我退休之后,还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真的特别欣慰。”她说。


民间文学类
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禹传说

大禹的传说在绍兴家喻户晓,最著名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了。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 大禹治水在绍兴留下众多遗迹,有关大禹的传说主要有“禹得天书”、“涂山娶妻”、“履遗不蹑”、“会稽计功”、“怒斩防风氏”等。

2006年,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民间文学类还有梁祝传说、徐文长故事、绍兴师爷故事、舜的传说、越歌、越谚、董永传说、谢安故事、蚕花娘娘传说、绍兴方言、绍兴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类


越剧

越剧,曾称小哥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绍剧、嵊剧等。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剧

绍剧以生、旦、净、丑等齐全的脚色行当,披袍执笏搬演帝王将相的征战杀伐之剧;与道光、咸丰年间在绍兴兴发的,以一旦、一丑搬演“戏弄”段子的“鹦哥班”相比较,“乱弹班”在戏班的组织、搬演的剧作上,都较“鹦哥”班为“大”,“大班”是“鹦哥”小班的对称,故绍兴乱弹(班)又有绍兴大班之称。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传统戏剧类还有新昌调腔、目连戏、绍兴鹦哥班、西路乱弹、新昌布袋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类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是以绍兴方言说唱,现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形式,早期为“唱工尺”,既由一人主唱,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帮和。后演唱艺人深感接调演唱费力、单调,又不便演唱长本曲目,遂开始以四胡伴奏,鼓板打节,三翘板击节。演唱时,一人拉四胡,一人击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翘板,随音乐过门灵活打击,手持纸扇作比拟性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行“绍兴平湖调欣赏会”,并灌制唱片两张。1961年,原绍兴曲艺协会开设“平湖调”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在绍兴地区常年演出,而且还经常赴杭嘉湖一带演出,多次参加省市会演、调演,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曲艺类还有绍兴宣卷、绍兴词调、嵊州落地唱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感绍兴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汇报演出

倪齐全

江南泽国金柯桥
戏赞曲美尽妖娆
保传成果作汇报

越韵流芳万代娇



绍兴平湖调《曾记梨花细雨天》——陈泽浩,杨舒童


绍兴莲花落《借大衫》——潘家富

绍兴宣卷《花名宝卷》——朱泽钰,李灿宇,包敏丽,陈丹

绍兴摊簧《箍桶记—猜桶名》——杨波,杨舒童

越剧《十八相送》——吴凤花,陈飞

谢幕                                                           

已上图图感谢绍兴曲艺家——倪齐全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