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半日闲谭 | 琵琶流淌中华味

半日闲谭 | 琵琶流淌中华味

2022-07-23 02:48:52

琵琶流淌中华味

文紫啸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闪光少女》,讲述了一所音乐附中民乐系学生“大战”西洋乐同学,为民乐“正名”的励志故事。青春励志题材并不新奇,中外影史中已然甚多。倒是民乐和西洋乐比拼的故事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民乐,成了罕见的电影主角,颇让人有些惊喜。影片中,扬琴、唢呐、古筝、二胡甚至编钟等多种民乐纷纷登台,算得上一次民乐家族的大合照。而当我听到“民乐”二字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琵琶。

  民乐类型众多,为何首先想到琵琶?思来想去,或许是源于读书时的记忆。高中时,我的一位同桌是音乐特长生,专业便是琵琶。作为对民乐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和她同桌的那段时间是我难得了解一项民乐的经历。常听她说琵琶、聊琵琶,校内、班级的联欢会上听到她弹琵琶,耳濡目染久了,也就对琵琶艺术印象尤深。这四弦拨弄中形成的千变万化之声,接连着听得的关于琵琶的知识和故事,潜移默化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以至于光影银幕前看到有关民乐的故事,心中不自然就浮现出琵琶的轮廓。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又称“批把”。汉代《释名·释乐器》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原是古代胡人马上弹奏的乐器,批(琵)和把(琶)本是两种弹奏的技法。大漠荒原、碧草蓝天,马上弹着琵琶,旷野响彻弦声,那份苍茫辽阔的气韵也合了古代胡人豪迈放达的天性。

  历史上琵琶分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两种。直项琵琶又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秦汉时期已有,我们熟知的“阮”便是其中的一种。而曲项琵琶,于南北朝时期,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四弦、四相、梨形,横抱于前,用拨子弹奏。在唐代,无论是宫廷礼乐还是民间娱乐,琵琶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敦煌壁画,云冈石刻,皆有琵琶的身影。唐中后期对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大幅改革,将横抱改为竖抱,用指弹代替拨子演奏,音位由四个增至十六个,演绎的丰富性和指法的多样性极大提升。琵琶遇唐,可谓邂逅天时,迎得了发展的风口。

  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浩如烟海,但于唐代尤甚。“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琵琶泪湿行声小,断得人肠不在多。”《全唐诗》中与琵琶相关的诗篇多达百余篇,足见琵琶于唐的影响。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至怎样已清晰显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京城到浔阳城,从富贵繁华沦落到凄凉境地,琵琶女半生流离起伏的人生遭遇,引得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感慨。声声琵琶,奏出人生的悲喜冷暖,也在帮助“天涯沦落”之人找到惺惺相惜的情感慰藉。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记得第一次听得这曲子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快而不乱、宏阔大气的节奏感,让每一个音符都渲染出垓下之战杀机四伏、紧张激昂的氛围,情绪直抵人心。而听到《阳春白雪》,那种优美轻快、清新流畅的曲调让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十面埋伏》的同一乐器。这亦刚亦柔、亦静亦动的艺术美感,千变万化、广泛多元的曲调类型,让一众乐器望洋兴叹,中华“弹拨乐器之王”的美称无愧于前。

  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后,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不复往日光彩,日益式微。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蔚然成风,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琵琶,甚至民乐,在彼时的受众市场,显得有些默默无声。

  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唢呐传承的焦虑犹如一个缩影,映衬着民乐发展的尴尬境地。许多人觉得民乐有些老派甚至落伍,受众影响力也远不如钢琴、小提琴。西洋乐洋气又时髦,还能隐隐衬出某种“贵族”气质,自然拥趸愈多。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大气磅礴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风水轮流转,如今电子琴、钢琴已不复当年光彩,热度渐散,不少同事朋友的孩子在学琵琶、学古筝。理由虽然多样,但是能感受到,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早地接触国乐文化,感受些传统的韵律之美。这其中或许隐含着一种文化自信,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精品,值得下一辈去传承和玩味。因此,尽管诸多音乐厅依旧回荡着西洋交响乐,但也渐渐有些琵琶声、古琴声在家中、教室中响起。这是民乐在人心中赓续的声音,流淌着中华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